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个道理与佛在《杂阿含经》卷3开示一样,如下: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3)解释如下:所以,多闻圣看见种种的色法,譬如已经过去的色法、未来会出现的色法、现前的色法、五脏六腑等内色、山河大地等外色、粗糙的色法、微细的 三摩地

2018-07-22

《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集谛。”财,色,名,食,睡,为人间的五欲,各种欲望都在爱欲中,爱与欲相应就随之产生三种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所谓欲爱,是指对于人体感官享受的渴求;有爱,是对生存的渴求;无有爱,则是想要脱离人生的苦而追求虚无飘渺的境界,由此产生的 三摩地

2018-07-22

假设我们自己有过失,我们过去的【不贤】,让众生有所警惕那也是很好的!在佛世的时候也有【逆行菩萨】,他们犯错了乃至犯很严重的过失,因此惨遭恶报或现世报,那大家就会有所警惕!从此当个乖宝宝!在佛世的时候,佛陀制戒也是因为发生了很多事情才制定那些戒律,每发生了一件不如法的事情就制定一条戒律,所以声闻戒中比丘戒假设有250条,比丘尼戒假设有三百多条,那就代表 三摩地

2018-07-22

”在《大毗婆沙沦》一四五中,佛陀双手捧着大生主的骨对比丘们说:“汝等谛听,一切女人其性多轻薄、多嫉妒、多诌媚、多悭念,只有大生主虽是女人,却能脱离女人一切过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谓此辈为丈夫。”一个人具有女人的身体,但能除去精神的弱点,走向成佛的伟大事业,就是男子!而一个人虽然有丈夫相,如果落入精神的弱点,不能走向菩提之道,此辈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时候,婆罗门女看见了这位比丘,心里生起很大的欢喜心,就站起身来双手合掌,以头面顶地礼拜,然后邀请这位比丘进到家里,为他铺上清净的法座,请这位比丘上座;并且取出上好的殊妙花朵,减去本来自己要吃的食物分量,恭敬地奉上布施给比丘比丘用过饮食之后,就为婆罗门女演说胜妙法,开示教导使得利益与欢喜。这时婆罗门女便发愿说:‘愿我来世能遭逢值遇贤圣之人 三摩地

2018-07-22

别看许多红祖衣披着,高高在座传起戒法来,你怎么晓得他没有毁破重戒呢?特别是修了双身法以后还在传声闻比丘戒呢!那你去受他的戒,你有得到戒体吗?没有啊!因为他自己的戒体都失去了,哪有能力传你的戒呢?所以那种受戒只是在演练戒仪而已!只是互相安慰,上面传戒的人欺蒙众生说:你们已经正受戒法,已经得戒了。下面受戒者欢喜的想:我已经得戒了。其实都没有得戒。《楞严 三摩地

2018-07-22

《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为苦集谛?所谓集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集谛。”财,色,名,食,睡,为人间的五欲,各种欲望都在爱欲中,爱与欲相应就随之产生三种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所谓欲爱,是指对于人体感官享受的渴求;有爱,是对生存的渴求;无有爱,则是想要脱离人生的苦而追求虚无飘渺的境界,由此产生的 三摩地

2018-07-22

当初佛陀教导了五比丘,后来又教导耶舍和其亲友五十五位出家众,便劝令大家要分散各地,尽量地宣扬法义,让众生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乃至吩咐不可两个人以上,走同样的路,这是佛陀的慈悲,也是告诉我们就是要不断地宣扬,因为只有可以解救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今日,诸大众菩萨可以有网络上的机缘,来施作佛事,当然应当遵照佛陀意旨,将如理如法的佛法介绍给大众,并且要适当地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在《杂阿含经》中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而众生恋爱的感觉不离触食、思食、识食。简单讲,抟食就是通常所说的吃食物,以此来滋养身体,而后三种食,是滋养我们的心灵。眼睛看见美丽的面容,而心生愉悦。因为能看,不断的看,这个不断生起看的过程就是识食,而眼光接触美丽容颜的 三摩地

2018-07-22

比丘或在家受戒菩萨犯此罪者,绝比丘及菩萨戒之资格,此乃戒罪中之最重者,故不通忏悔(除非获佛加持之特殊因缘),犹如断人之头首不可再生也。)略释酤酒戒之内容:由于酤酒戒非是遮戒(遮止犯性罪之戒),因酤酒过失,能让众生于饮酒后自已心智,致意识模糊,无法正常思考及如理判断是非善恶,而随顺末那识之习气烦恼现行,而酒后乱性,易造身口恶业,如同制造贩卖鸦片毒品一般迷乱人性心志,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是释迦牟尼初次讲法,也称为初转法轮:情陈如等5人信仰了释迦牟尼的教义,成为首批僧侣,号称五比丘。至此,有了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有了他所证悟的真理(法),又有了信徒(僧),传统称为佛法僧三宝具足,标志着佛教真正建立。此后45年,释迦牟尼主要在恒河流域中游一带传教。当时这一带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比较繁荣,沙门运动高涨,新兴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 三摩地

2018-07-22

本师释迦牟尼佛于此示现成佛的时候,便先开演《华严经》,让天界的菩萨们先能够熏习修学,得到利益,因此不能说不开演此「真心」,以菩萨们虽各有所别,但都有熏习如是「真心」的知见,所以如果说佛一开始就是说「真心」,然此界众生若非因缘殊胜,不能得闻,等到佛陀行人间度化的时候,先对优波迦外道一人随缘说法,后对五百商人随缘说法,乃至对于旁生的龙王说法,最后再到了 三摩地

2018-07-22

当世尊成佛之后,终于有一天回到了家乡,祂的姨母波阇波提,求佛能够让她出家,当时还没有比丘尼出家的例子,姨妈求了三次,佛也拒绝了三次,代表这一件事情,是佛陀所不乐意去作的。波阇波提非常的难过,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悲伤的哭泣,被阿难看到了,(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弟,从小就与波阇波提很亲近)所以阿难就进去为她求情。佛回答阿难说:住!住!你不要再说了。这 三摩地

2018-07-22

《杂宝藏经》卷2中也提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言:‘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释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即是帝释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养父母,便为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闍梨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即是阿闍梨在其家中;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若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 三摩地

2018-07-22

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餔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 三摩地

2018-07-22

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四十七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 三摩地

2018-07-22

后来天子也就降生成为日照商主的小孩了,这位金色童子还很小时,便生出离心想要出家,有一天遇到一位比丘,告诉比丘想出家的意愿,比丘跟金色童子说:「你想出家修行,父母亲知道吗?答应了吗?如果没有,要征求父母同意才行」于是金色童子回家告诉妈妈:妈妈一听小孩要出家,非常难过地说:「你是我唯一的宝贝小孩,你有无数的福报可以享用,而你怎么能不要妈妈而出家去。」这 三摩地

2018-07-22

当世尊成佛之后,终于有一天回到了家乡,祂的姨母波阇波提,求佛能够让她出家,当时还没有比丘尼出家的例子,姨妈求了三次,佛也拒绝了三次,代表这一件事情,是佛陀所不乐意去作的。波阇波提非常的难过,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悲伤的哭泣,被阿难看到了,(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弟,从小就与波阇波提很接近)所以阿难就进去为她求情,佛回答阿难说:住!住!你不要再说了。这 三摩地

2018-07-22

《杂宝藏经》卷2中也提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言: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释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即是帝释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养父母,便为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闍梨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即是阿闍梨在其家中;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若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