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二者,所谓如来的生身就是如来应化人间有生有的色身。由于众生因缘成熟,感得世尊来人间示现而有的肉身,这就是如来的生身。而如来的应化身为众生宣说三乘菩提四十九年,如果众生有智慧,在佛世时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因为供养世尊的应化身有很大的福德。三者,所谓的如来灭身就是如来般涅槃后所遗留下来的舍利。如果菩萨有机会得到佛的舍利,应该 三摩地

2018-07-22

也因为如来世尊诞生人间,不辞辛劳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让众生在漫漫长夜当中有了明灯的指引,因而到了究竟的彼岸,得以解脱生及成就佛道。所以如来世尊对众生有恩。如果众生对如来世尊供养,就是在报恩田种福田。接下来谈为什么在如来世尊种福田就是在功德田种福田?这是因为如来世尊于世间的人天善法、出世间的二乘菩提、世出世间的佛菩提完全了知,具足了世出世间一切功德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众生即使智慧再怎么高,始终也无法出离世间的生。然而菩萨的所修学——也是应当要修学的智慧,进一步还有不共凡夫而且是与二乘人共有的智慧,就是如何出世间的智慧。所以说是不共凡夫的原因,是因为说,一般的众生始终不会相应到出世间这一件事情,而且也始终只是努力地在世间奋斗着,然后要如何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只在这个部分。这就表示说:要能够开始修学 三摩地

2018-07-22

还有的经论也许说:北方天下人,男子女人时,好为衣被之庄严。则说的是,那些人喜欢在衣被上显现美妙华丽。又有的经论说:何等为三十二德?说到第十八者就说是智慧庄严。这是以智能来显示菩萨的尊贵与胜妙。也有的经论说:随其三界思想之顷,庄严拔之,令无所住而无异心。意思又完全不一样!这里说的是,佛菩萨随众生在三界中各各的品类,以如法的善巧方便,皆令安住在佛菩提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制戒为的就是要让佛弟子解脱生轮回,不是为了要生天享福或者是为了被人恭敬供养。所以所制定的佛戒是为了遮止弟子众们造作落在生业中,或者烦恼执著中的种种有漏业,如果能够受持佛戒所制的戒相而不违犯,那就是持戒清净了。那在制戒以后,假如弟子众的身口意行为,符合制约不应犯而违犯的内容要项,那就成就了犯戒的行为。对于佛陀所制的戒,佛弟子们需要先发起增上意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32)佛陀告诉一位在外道法中学习的聚落主:“如来具足了福慧圆满的十号功德,出现在充满著老病苦的世间,佛陀常为众生说法教化,呵责杀生的过失,赞叹不杀;呵责偷盗、邪淫、妄语的过失,赞叹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的功德。”因为众生虽然不喜爱老病苦,但是却不能忆念已经承受的,或者必定会承受的老病苦,反而造作产生更多苦果的杀盗淫妄种 三摩地

2018-07-22

对菩萨来说,修集来的福德不应该回向后生到天界享福,也不应该求来世当转轮圣王,而应该要回向四宏誓愿——追求成佛以及广利众生,这才是菩萨所应该发的大愿。 (原标题:若能善发无上大愿,是名智者)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定性的声闻人,就不是这一段中所说的对象,只有菩萨在证得二乘的三三昧之后,再进一步亲证大乘的三三昧,不违背如来藏本来空、无相、无愿,却同时因为悲悯众生的缘故,发了种种利益众生的愿,因而常在生苦中出入。所以菩萨在证得三三昧之后,于常常利乐有情,还是有愿的。因此这才有了修学佛菩提道中菩萨的一切施时不生忧悔,也当然就会有见众恶事而能堪忍了。 (原 三摩地

2018-07-22

换句话说,得要从十因缘观之中确定有一个万法所依的第八识,也就是如来藏,有时候也称为本际;然后再去作十二因缘的顺逆观,才会有因缘断除种种烦恼以及疑惑,得以出离三界生之苦。离开、乃至是否定有一个诸法本母—如来藏—的前提之下,一定会面临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困境,这是连断我见都没有办法成办,更何况说要进一步去断我执而出离三界生。那就好像说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一般有情不知道自性法宝,都是从自性佛宝借种种因与缘出生,因而造作种种善业与恶业,在三界当中轮回生不已。二乘的声闻缘觉知道自己的五阴十八界都是虚妄的,没有一处是真实的,因此观察蕴处界虚妄,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人,乃至断了五上分结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菩萨则不然,不仅观察蕴处界虚妄,而且也找到一 admin

2018-07-22

众生非但没有种到福田,反而种到毒田,所结的果实是有毒的,不仅失财又失身,而且耽误有情的法身慧命,何其冤枉哉!因此佛弟子们千万要注意,不要与这些假名出家人接触,以免失财又失身乃至被他们误导而大妄语,成为佛所说的断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人,因而下堕三恶道,不断地在三界轮回生而受种种苦。 (原标题:什么是佛教的三宝住持三宝?) admin

2018-07-22

然而探究道教最高的境界,也只不过是欲界天的境界而已,仍然在三界中,根本没有出离三界,还在生轮回当中。说穿了,这样的境界仍然是凡夫境界,又有什么尊贵可言?象这样的三宝,有受等于没有受,还不如不受,不是吗?接下来探讨佛教的三宝内涵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让人于未来,能够亲证二乘菩提而了生脱,乃至能够亲证佛菩提,而度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今天刚好借着这个 admin

2018-07-22

至于其中定境止观所观的影相,是如来藏所生的定境法尘,藉由不断降伏无始劫以来意根作意攀缘五尘的习气,使得意识于定境中而作了别观察,不缘于五尘;以这样的止观,来安住于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乃至无觉无观三三昧境界中来证得四禅八定,但这只是世间三昧,还不是出世间三昧与世出世间三昧,因为虽然对于四禅八定具有审细正确观察,而能够了知四禅八定必须舍弃五欲五尘攀缘贪爱 三摩地

2018-07-22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 三摩地

2018-07-22

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后,倘来问佛,必知处所。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婆罗门 三摩地

2018-07-22

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 三摩地

2018-07-22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 三摩地

2018-07-22

如是观察,渐离生。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悟:愚痴生。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 三摩地

2018-07-22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三摩地

2018-07-22

答:不论婚前或婚后之堕胎,只有一种情况会导致学佛上的障碍,那就是胎儿后转入鬼道之中,但这种情况通常是很少的。因为胎儿尚未学习人间的种种法,尚未深刻的认识父母就已经了,虽然在中阴阶段时会有小五通,但是因为被堕胎时是处于无知之状态中,对于为何遭受痛苦及夭折的原因,不能具足了知,只能在事后以小五通稍稍了知,所以纵使有怨恨之心,也不会很大,除非那个胎儿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