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复有三法:一者深知生多诸过咎,犹故不舍一切作业;二者见诸众生无归依者,为作归依;三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悯不责其过。复有三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闻法无厌,三者至心谘受善知识教。复有九法:远离三法,三时不悔,平等慧施三种众生。复有四法:所谓慈、悲、喜、舍。〗〖善男子!菩萨若以净法净心,要在二时:一、佛出世时,二、缘觉出时;善男子!众生善法有三种生:一、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 三摩地

2018-07-23

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上这一段是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扰,不能遮止我们修道,所以应当受。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我们到最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无量劫修行波罗蜜到彼岸,誓愿度到最究竟的无生无彼岸,所以修行持戒是这般的清净无贪!--------注释四姓: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婆罗门、剎帝利、吠舍、戍达罗。《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2〈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有欲之人,无主则乱,国有君主,一切获安,故名王力能护众生。仁者当知人有四姓:一、婆罗门种,多修口业;二、剎帝利种,多修手业;三、吠舍 三摩地

2018-07-23

」《楞嚴經》卷8:【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 三摩地

2018-07-23

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眾生受得戒,但解語,得戒不失。佛子!三世劫中,一切佛常作是說:『我今在此樹下為十四億人,說住前信想菩薩初受戒法。』佛子!是信想菩薩, 三摩地

2018-07-23

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彼因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後因是,亦犯不可悔;若不即,後不因,是中罪可悔。用不內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鑞叚、鉛錫叚,遙擲彼人,作是念:『令彼因』,彼因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後因是,亦犯不可悔;若不即後不因,是中罪可悔。用內非內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 三摩地

2018-07-23

若不受戒而犯者,虽无戒罪果报,仍须受性罪果报;如恶意杀人者必下地狱受苦,苦尽返生人间,尚须于缘熟之时,意外枉于被害人手中。不饮酒戒唯佛教回教有之,此是遮戒,遮止有情饮酒乱性而犯前四重戒;若犯此戒而不犯前四者,无有性罪,唯有戒罪,受戒罪违犯果报。持五戒不犯者得保人身不失,来世具诸福德果报,亦名世间戒,于佛法中亦通出世间戒。此外复有解脱戒:佛子出家已 三摩地

2018-07-23

此戒乃为不畏生,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生,是故应受。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是建议大家基础上要学习,我们每年都会办,现在每年都会举办菩萨戒的传授,你就可以报名,这菩萨戒的问题了解了吗?北京开示菩萨戒菩萨的修学,于戒、定、慧三学,是要让自己发起菩萨种性,然后能够世世常在世间行菩萨道,不畏生,而在生中利乐有情,修学道业,成就佛道。所以这个戒本身对菩萨来讲,他是不像声闻来说,只有不该做的你不要做,声闻的戒里面是叫你不 三摩地

2018-07-23

如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所说:「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所以我们对于受戒的问题都是鼓励学子能受即受,因为受持菩萨戒能够超过三劫的生之苦,所以应该受。那五戒又是比菩萨戒更单纯的戒律,也是更基本的戒律,因 三摩地

2018-07-23

大家都能够背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最后生缘老、病、、忧悲、苦恼,一切苦聚生,这是前后三世的十二因缘法。但是为什么一念起杀就会具足十二因缘呢?人家都知道,众生轮转生的源头就是无明,所以流转生的因缘是无明;可是无明有两种:一种称为无始无明,那是属于实相方面的不正知,不能实证,不能了知;而这种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之具,尚不应自作,况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守戒条表相而坐视四众之一或多人危害佛教或众生,则是不懂戒律精神的人;自己也会成为知而不举的有过失的人。譬如佛说菩萨应当善覆众生过失,不可当众宣说某人过失。但却必须在私下无人处,为当事人指示其过失,令其改过,绝对不可向他人宣说某人有过失。如果是向他人表示某人有过失,却不肯在私下无人处向当事人指陈其过失,则是假藉「覆藏众生过」的名义而破坏某人的名 三摩地

2018-07-23

但其实不是金刚,因为比烂泥滩里的泥巴还要软,后就烂光了,根本称不上金刚;他们的三昧耶戒,我在《狂密与真密》中详细的破斥了!他们的三昧戒并不是真的三昧耶,与禅定的修证完全无关!纵使真的依禅定而施设三昧耶戒,也仍是世间戒,与佛戒无关。假使有人真的证得四禅四空定具足了,他说:你想要随我修四禅八定,得要持某某戒!他施设了一些戒法让你受持,你得发誓:如果不 三摩地

2018-07-23

这类短命报的有情的生命,为何会短寿夭折而呢?佛陀在这部经中有概略的开示,我们看佛陀怎么来开示。佛陀说:【有十种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一者、自行杀生,二者、劝他令杀,三者、赞叹杀法,四者、见杀随喜,五者、于恶憎所,欲令丧灭,六者、见怨灭已,心生欢喜,七者、坏他胎藏,八者、教人毁坏,九者、建立天寺屠杀众生,十者、教人战斗互相残害。以是十业得短命报。】( 三摩地

2018-07-23

夫乐家者,贪于合会、恩爱、荣乐因缘;生、老、病、、离别、县官之恼,转相哭恋,伤坏心肝,绝而复苏。家恋深固,心意缠缚,甚于牢狱。——《贤愚经卷三》★佛说聚会者,必当有离别。一切有为法,悉皆是无常。无常火炽然,烧灭于三有。爱我者极多,我爱亦不少。我今皆能舍,如此爱着等。生黑暗处,轮回险阻中。亲亲更相恋,恶见于乖离。无常无悲愍,破坏使别离。 三摩地

2018-07-23

或者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著,于是长远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轮回不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带来将来生老病、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及五蕴炽盛等种种苦的因缘加以爱著。有了这些对自我及种种境界的贪爱执著,就会引生欣乐厌苦的强烈欲求或渴望,就难免 三摩地

2018-07-23

小龙后就往生到舍卫国一婆罗门家里,取名为负梨。负梨长得相貌端正、殊胜微妙,真是世间稀有少见,因此父母就这样的原因而为他立名字,叫作须菩提。须菩提年纪渐渐长大,智慧聪明,无人能比。但是须菩提却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恶劣习性,就是心性很暴恶,容易起嗔怒;凡是他眼所见到的不论是人或畜生,只要见了便起嗔怒骂詈,不曾休止停息过。须菩提的父母、亲属都很厌恶忧虑:须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