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初住菩萨经由财布施(资助印行善知识的书籍)来含摄法布施,这个内容意义非常深远!因为只有法布施可以让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见,能够让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么样能够断除生死之苦而脱离三界!可是财布施的未来世果报只能在欲界中领受,在欲界中只能够脱离贫穷!而只有法布施能让有情断除无明(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来修学解脱道,来修学佛菩提道!可是财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舍利弗就说:「孩子啊!你住哪边?难道你没有父母吗?」娄沙迦说:「以前父母对我说:『孩子!我们被你累死了!』从此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他们了。」舍利弗就问:「那孩子,你愿意出家吗?」娄沙迦就说:「像我这样不幸的人,有谁愿意收容我呢?」然后舍利弗就把这个小孩带回僧团,让他出家。虽然娄沙迦出家了,可是因为业报所感,他的钵里面只要放入一汤匙的粥,旁人就会看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T03,no.156,p.141,b25-27)。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孝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虽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公主在路上就问她的夫婿说:「你先前的父母还在吗?」穷夫婿回答说:「我父亲原先是舍卫城中第一豪富的长者,现在父母及居家亲眷都已死尽,使我失怙、无所依靠,以至于穷困贫乏到这般的地步!」善光公主再问说:「你可还记得旧家宅院在何处?」回答说:「知道,但是房舍围墙都已倾颓毁坏了,所以现在只拥有空地而已。」善光公主即与夫婿相偕前往故居宅院所在,巡行四周各处;随 | 三摩地 2018-07-23 |
|
来世必能……继续修行,就是历劫在生死中修行。由初发心而到久发心,久发心而进入不退转,由不退转而成佛。菩萨越修功德越大,利济众生的功能也越大,菩萨道是不限于初心的,不过弘扬菩萨道,总要从人的初发心说起。可见,双方的观点皆有一定的道理,似乎无法沟通。然而,其中隐藏着两个问题:第一,印顺法师不承认初发大心者的修行是菩萨道的本意,果真如此?第二 | 三摩地 2018-07-23 |
|
解脱生死得阿罗汉。亦为甚难。如斯难事。汝已得之。于佛法中。获真实果。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汝今宜应精进。慎莫放逸。(摩登伽经)复次说法比丘。应当筹量大众。应说何法而得受解。众若应闻深法当为说深法。应闻浅者为说浅法。不益前人名为恶说。何故不益前人。闻此浅法不欲听闻不求取解。何者名为深法。论持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十二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一目闲暇《亲友书》说:【执邪倒见,生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懱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亲友书》是圣龙树菩萨写给禅陀迦国王的一封信,劝国王要修善去恶,信中有提到八无暇。在大正藏中乃是《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卷1:【邪见、生鬼、畜,泥犁法不闻,边地蔑戾车,生便痴痖性,或生长寿天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算为同修会主持主持到死,也不能回报我帮你明心的功德。因为这个明心就能让你永不入三恶道,如果很精进修除性障,一生可以证阿罗汉果;如果你有四禅八定的功夫,只要一个明心,当下你就可以成为俱解脱大阿罗汉;这样的功德,难道不够大吗?难道抵不过你为同修会主持一世的超度吗?所以说这个事情要让大家了解,一定要把自己的「我」这个中心的观念消除掉,不然无法发起圣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第二是要不惜生命,如果害怕丧身舍命,就成不了大功德、大福德;外道都能不惜身命的护教,我们会中有些修行大乘菩提而号称为菩萨的人,竟然怕死怕得要命,不让我摧邪显正,那她(他)们就没有资格修大乘菩提。你们想想:德雷莎修女,几十年前大家都以为麻疯病会传染,她一个小女子却敢去,这是何等大的慈悲心!真是不借身命。菩萨们则要在护持正法上面不惜身命,人家打仗时你去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他就下订单,接着就有人去抓野鸟;他得要抓三千只,因为大概有三分之二的野鸟会因为受惊、害怕而死掉,所以他想交给你一千只活鸟,就必须要抓三千只来,剩下一千只活的卖给你去放生。这样放生的结果,是你害死了那两千只野鸟,而被放生的一千只,被放到不熟悉的地方,也很难适应当地的环境,大多数也得死掉,或者造成别的物种生活上的大压力,因此造成当地物种与被放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众生最快乐的就是可以不死,如果有两种好处让你选择其中的一种:一是不死,二是天下财宝都给你,但是二、三十年后还是得要死,那你会选哪一样?(大众答:选不死。)当然选不死嘛!广大财宝可以不要,只需要生活所需足够就行了,还是想要求长生不死的。众生都是爱惜生命的,你若能够永远慈心不杀,因为有慈心,由此因缘就可以获得长寿之身,因为这是无畏施。布施有三种:财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骄慢,是故生悲。""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再这样的话说,为什么会没办法亲证?所以就是要对这个凡夫性要死,可是这个凡夫性要死,不是用讲的,是说你的愿力有多大,佛就有办法摄受你有多大的未来成就的佛果。可是佛果,它就是一切的佛,是到头的。所以,佛就是可以给你这么多。所以呢,你不要怕自己发愿或是怎么样,要猛力地发愿,这一生做得到,这一生做不到,都不要去考虑,我们说做得到也要发,做不到也要发,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么,大乘人你既然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现像界,因为你知道除了现像界你也没有其他可以去,你这点没有像二乘人那样迷惘,二乘人想,生死的反面是涅盘,所以他不用去找实相。这样呢,如来只要施设,有,有涅盘。可以,热恼的旁边是清凉,对面是清凉,那就离开,这样就好。你想要离开这样的生死,这样呢,有,有个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地方,二乘人信受的。可是大乘人不会止于这样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你还有一个与凡夫们善性相应的那个报酬,就是你看到其他的众生都能够有机会脱离这生死的苦海,这个是你于「下化众生」中所得到的最大的报酬。除此之外,你想不出来,于世间法中,还能走回去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如果说有成就,就是你直接间接地,在这个阶段,引进了多少人走过?或是你直接间接地跟多少位众生建立了善因缘?善因缘意思是说,将来你有把握,未来世你遇到他,他不讨 | 三摩地 2018-07-23 |
|
换句话说,这是自己对自己的抉择,这佛道是自己甘愿的,如果你夹杂着一个不情愿的念头,在这第一大阿僧祇劫的过程中,你还是要与这时所种下的「不情愿」的念头来对抗,那可能是一件你今生会发生的事情,也可能让你未来的辈子很难释怀,给你带来心境上面的死结,给你带来你作意上的冲突,可是你的未来辈子永远不晓得为什么修道这么困难,而这个源头就是每一辈子都轻忽放过的「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可是当你就是觉得自己修行真的很好的时候,那个念头,那个想,你要把它活生生地掐死,你要生起惭愧心,好好地忏悔,自己于出世间法中,这样生起贪染名誉的过失,生起轻慢自得的过失。出世间法的成就,就是不要世间法的恶法为伴,不是因为希求世间的赞誉,而来成就出世间法的。你要把这个爱瞋、毁誉的心,轻轻地丢掉,从这些众生对你的赞叹和诋毁里面走出来;像是自己的五蕴身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你看人家生活过得很高兴很快乐,你不要劈头就告诉人家,将来你会死啦,将来……,这样不叫作是弘法,这样叫诅咒人家。就是说,他们有因缘的时候,跟你有因缘的时候,他们又知道你是学佛人,当他到了某一个时节,他可能遇到了某件事情,这时他很痛苦——因为人总是会有很痛苦的时候。他想,可能只有学佛人才会了解他遇到的困难,那刚好某某某是学佛的,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通常作这样主张的人,他是说不出来大乘跟小乘具体的修证差别,只有可能含糊笼统地说:“哎呀!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就说解脱生死的法门啊!然后这样就叫作声闻的小乘。然后对于根器深厚而又悲愿化世的听众,那这样就是菩萨的大乘。”可能他又转着又会说:“事实上佛法又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人生天,中品五戒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