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后来他发现,象这样学习律藏,对自己生死问题的解决,力用不是甚大,于是感叹道:“我受戒今经五夏,广学律仪而严有表,欲思真理而难契焉!”于是决定放弃继续学习律藏的打算,改修禅宗。当时,他的同学坦然禅师,知道他志气高迈,便劝他各地参学,并建议他礼谒嵩山慧安和尚。怀让禅师见到慧安和尚之后,慧安和尚又劝他前往曹溪参礼六祖。于是,怀让禅师便来到曹溪。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请看法常禅师接引夹山、定山二位禅人之公案--一日,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禅师道:“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禅师道:“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互相不肯,于是一同上山,参见法常禅师。一见法常禅师,夹山禅师便问:“未审二人见处,那(哪)个较亲?”法常禅师道:“一亲一疏。”夹山禅师复问:“那(哪)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灵默禅师刚走几步,突然听见石头禅师在背后招呼他:“阇黎!”灵默禅师刚一回头,石头禅师道:“从生至死,祇(当作“祗”,只。禅宗典籍中,“祇”、“祗”往往混用,实际上,这两个字的意义完全不同)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灵默禅师一听,言下大悟,于是便把手中行脚用的拄杖折为两截,决定从此罢参,住在石头禅师的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送葬队伍的前头,有一位歌郎正摇着铃铛,拖着长腔唱道:“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不知)魂灵往那方?”而跟在棺材后面的帐幕下死者的儿子悲伤地哭道:“哀啊哀啊!”宝积禅师一听,豁然大悟,身心踊跃,当即跑回寺院,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马祖。马祖印可了他。宝积禅师的悟道表面上看似很偶然,实际上是他功夫用到了一定的火候。如果功夫不到家,这样的场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去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说完,礼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而正是这出乎意料的回答,将他的希求心彻底地给打死了--禅师忽然有省。他叩谢马祖道:“谢大众证明。”说完,禅师使绕法堂一周,欢喜踊跃而去。学道之人,参拜善知识的时候,心中往往隐秘地怀着有所得心,希望能从善知识那儿得到一个什么秘诀,却不知道秘诀就在自己的心中。那么如何才能明见自己心中的秘诀呢?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彻底息却驰求心、有所得心,要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它跟虚空不一样的地方是,它具有灵觉之作用,非是死寂之顽空。自性虽然不即是眼耳等见闻觉知,但是欲识自性,却不可脱离见闻觉知。若离开当下之见闻觉知,向外驰求所谓的自性,则永无到家之日。(原标题:29.石鞏慧藏禅师悟道因缘) | admin 2018-07-20 |
![]() |
她看到哥哥这个样子,于是上前拍着他的尸体,呵斥道:“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ying)惑(眩惑)于人?”说完用手一推,其尸体偾(fen,僵仆)然而踣(bo,僵仆)。邓隐峰禅师临终前留下了一首偈子:“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原标题:34五台邓隐峰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他生前甚至说,死后要向异类中行,行菩萨道,作众生不请之友。他曾经上堂云:“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左胁下书五字,曰:‘沩山僧某甲。’当恁么时,唤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是沩山僧。毕竟唤作甚么即得?”。后有人就此公案述偈颂曰:“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两号实难酬。离却两头应须道,如何道得出常流。”沩山灵祐禅师 | admin 2018-07-20 |
![]() |
无端被请作村僧,屈辱饥凄受欲死。胡张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适来忽尔到门头,唯道借茶兼借纸。日南午,茶饭轮还无定度(没有着落)。行却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推辞)。苦沙盐(粗盐),大麦醋,蜀黍米饭虀莴苣。唯称供养不等闲,和尚道心须坚固。日昳未,者(这)回不践光阴地。曾闻一饱忘百饥,今日老僧身便是。不习禅,不论义,铺个破席日里睡。想料上方兜率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另有僧问:“如何是易?”师曰:“著衣吃饭,不有读经看教,不用行道礼拜、烧身炼顶,岂不易邪?”曰:“如何是难?”师曰:“微有念生,便具五阴三界,轮回生死皆从汝一念生。所以佛教诸菩萨云‘佛所护念’。”楚南禅师迁化于文德元年(888)五月,塔于院之西隅。大顺二年(891)宣州孙儒侵扰钱塘,手下士兵打开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般学人往往从外道断、常二边之见的角度,来理解真如(自性)与诸法(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生灭之外有一个不生不灭在,在现象世界之外有一个所谓纯粹的本体世界在,在生死之外有一个涅槃在。这僧之所问,其落处正是这二边之见。惜乎其知见太甚,虽得法真禅师的点拨却不肯回头。及至回头,已追悔莫及!问:“生死到来时如何?”师曰:“遇茶吃茶,遇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其座下曾有僧问:“如何得出离生老病死?”志勤禅师道:“青山元(原)不动,浮云任去来。”这一答语,对于我们这些怖畏生死的凡夫来说,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安慰。生死是什么?原本是人的妄想。究实而言,无生死可得。若悟本来面目,生死不过如浮云一般,而我们的自性何曾减损过一毫,何曾移动过一步!志勤禅师在灵云山驻锡期间,与雪峰义存禅师之间多有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世人不知“无我”的道理,认为人死后有个轮回的主体“识神”在,并把这个“识神”当作自己的本来面目。实际上,这个“识神”并不是一个不变的实体我,它的本性是空的;换言之,它不是实有,而是迁流不息、刹那生灭的假有。也许这正是触动道吾和尚明心见性的契机所在吧。不管怎样,道悟和尚听到&ldquo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只有证得了般若空性,泯灭了有无、凡圣、真俗、生死涅槃、烦恼菩提等二边分别,才能契入实相,获得大解脱。显然,行思所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指的就是这种远离二边的中道实相。因此,六祖对行思禅师很器重,知道他已契入佛心,堪当一方化主。当时,六祖座下众徒很多,龙象之才亦不少见,而行思禅师却独居徒众之首位,其修证境界,就好比当年二祖不言,少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2又有僧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死与汝?”3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问取露柱。”曰:“学人不会。”师曰:“我更不会。”4大颠问:“古人云,道有道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惟俨禅师对经论颇有研究,持戒也很精严,但是,他同时也感觉到,沉醉于义学的研究,并不能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他感叹道:“大丈夫当离法自净,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邪(大丈夫当不住于法,自净其心,岂可沉溺于对戒条律仪进行烦琐的诠释和执着于对衣着穿戴等小枝小节的持守呢)?”于是便前往湖南衡岳,参礼石头希迁和尚。初礼石头和尚,惟俨禅师便问:“三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自性不离扬眉瞬目、语默居止,亦不即扬眉瞬目、语默居止,此中若生毫厘的分别执着,即落入生死中。只须除却一切是与不是之分别妄想及文字知见,亦莫认守静为真心,亦莫认六识为真心,方是正途。大颠禅师在潮州弘化期间,与韩愈曾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韩愈当年因为谏佛骨表激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潮州。在潮州这个僻远之地,韩愈觉得无人可语,非常孤独,后听说大颠禅师非常有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与不会没交涉,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与会也没交涉?振朗未见石头前,正是死于此地;石头和尚一句“我更不会”却将他救过来了,亦在此地。振朗禅师悟道后,即回长沙兴国寺住山接众。时人称之为“小朗”,以区别其同门师兄招提慧朗。 (原标题:59兴国振朗禅师悟道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药山禅师又道:“争奈目前生死何!”云岩禅师道:“目前无生死。”药山禅师道:“在百丈多少时?”云岩禅师道:“二十年。”药山禅师道:“二十年在百丈,俗气也不除。”云岩禅师参药山的时候,当时道吾宗智禅师亦在药山座下,且已经开悟。为了帮助云岩禅师早日见道,一天,道吾禅师陪同云岩禅师前往池州参南泉和尚。南泉和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