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至于出世间八正道之实践,且举尊者舍梨子在《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的开示,可以显示出八正道之真实义: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正见?谓圣念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说,坦特罗佛教的说法真的很荒唐!凡是有正知正见的佛弟子,不应该让附佛外道的说法继续在佛教界生存,让他们继续误导众生,戕害众生的法身慧命,所以应该要将附佛外道法赶出佛门,不要让他们在佛门中继续危害众生、继续误导众生。接下来谈般若智慧。可分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以及一切种智。总相智是菩萨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发起的智慧,是真见道所发起的智慧,也是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见不倒修十善行。行此法时有人得第二禅者。即勇身上升于空中。住圣人道。天道梵道高声唱言。诸贤当知无觉无观第二禅乐人。闻此声已即修无觉无观。身坏命终生光音天。是时地狱众生罪毕命终来生人间。复修无觉无观。得生光音天。畜生饿鬼阿须伦乃至六欲。皆生光音天尔时先地狱尽。后畜生尽已。次饿鬼阿须伦乃至他化自在天尽已。然后人尽无有遗余。此世败坏乃成为灾。观佛三昧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下再来概括归纳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区别及联系,望学子能建立三乘菩提之正见,进而于大乘见道发起勇猛心。1.从入道初门来看二者的差别一般来说:声闻法的入道初门是四圣谛(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四念处观。缘觉的入道初门是修因缘观。大乘佛法之入道初门有二:一,教外别传;二,言教开示。教外别传者,即是禅宗之不依经教义理开示学人,别于经教之外,不依言说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来、他们可不想修习三乘菩提深妙法道,他们需要既快速又简单的法可以即身成佛,而三乘菩提中连最粗浅的声闻菩提断我见,在经典中说都需要作勇猛的四加行,如此思惟观行精进不懈,然而藏传佛教的学人于过去生熏习的佛法正见很少,对于三乘菩提的义理难以接受,心中疑见不断,当然全都无力修习,更别说是实证了;即使当他们开始实修三乘菩提,不论是哪一乘,都必须断除我见,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关于证涅槃之正道,佛世尊于阿含诸经中所说甚多,主要是八正道之正理——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除了八正道之外,佛世尊又开示了“三十七助道品”之法要,以帮助弟子们修行,遵循着这些法要,努力去实践,就可以渐渐趣向涅槃解脱。三十七助道品分为七种,即一者四念处,二者四正勤,三者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修学佛菩提道─学佛─的人也是一样,都必须承认有八识、依止八识论正见;否则绝对不可能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将会只证到第六识;然后认定第六意识(或细意识、极细意识)是最终心、不坏心,于是我见便根深柢固的盘在他深心之中;取证声闻初果,当然是遥遥无期的。 ------平实导师《人间佛教》第三章佛法必须具足三德(原标题:人间佛教之佛法概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一定要在佛法中长养善根、熏习正知正见,最起码第一个要先断除三恶道的恶业,接下来才有往解脱的路上走。因为有情是有八个心识,所以他能够见闻觉知、思惟、分析、比较;当听闻到佛法正知正见以后能够思惟、分析、比较,原来这个生死之苦确实是这样子。自己能够从现量中来了解解脱是什么意涵,也能够从佛法正知正见中了解。这样子的过程,在这个见闻觉知、思惟、分析、比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修学佛法中,我们首先要亲近善知识,多闻善知识讲的正确法义,不断地让自己熏习正知正见。在熏习的过程中,刚开始是意识接受,末那识不接受。当意识熏习久了,对里面的义理有了深细的体验和领纳,在下次历缘对境时,就可以用正知见来观察和思维,了知自己的习气所贪爱执着的内涵,了知自己旧有的反应模式,而开始朝清净的方向去转变。经由这样一次次的观察、对治后,末那识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二乘人的放下?二乘人他若要放下,他必须要有正知正见,他要以无常、苦、空、无我的角度,以四圣谛、八正道或因缘观的现象界去观行,逐渐由断我见再慢慢地去断我执,也就是放下我见也放下我执,他才能够出离三界,这是二乘人所谓的放下。那什么是大乘人的放下呢?大乘人的放下,那就比二乘人的放下更殊胜了。大乘人的放下,仍然需要正知正见,还是一样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1、对治法----大凡有心修学佛法之菩萨,经熏习佛法一段时间,略具知见与定力后,就可逐渐观行到自身七转识之粗重烦恼(微细之烦恼乃至随眠,待日久功深才能反观到)而生起忏悔心、反省心,想要汰除心中之贪瞋痴等染污种子,这是每位学人开始想要面对自我、修正自我(以前看不到,或不愿意看自我之染污)之必经阶段,却也是最辛苦之时期,因为这是意识我和末那我两种力量之交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将心安住在实相般若的正见之中,举凡「能观察思惟的我」和「我所能观察的一切相」,皆是由实相心所幻化而生,「我」和「我所」皆是幻化不实,唯有实相心本来自在、自性清净、常住涅盘;将整个身心投入此一观行之中,即是道共定。观行中若发现有违背般若正见之心态现行,立即以般若正见加以对治,使其消融不起,此即是道共戒。是的,她一直都在!------微信公众号《快乐学佛》20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二第12集证初果的观行》郭正益老师主讲(原标题:从十种行来观察苦圣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应当知道的是,各个宗派都不应当独立的立宗,应当回归于一佛乘的全面修证,应当依世尊的六度方便,先修福德,同时熏习正知正见,以期证法,然后才能够深入。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平实导师在宣讲《金刚经宗通》的时候提到的一首偈颂:“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就已经说明说,想要修学亲证佛法,是要依循六度万行的次第,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得本心,狂心即歇的故事)而我们要怎么面对和解决爱别离苦呢?葛格我记得以前在看正觉电视弘法有提到一个故事是在「三乘菩提学佛正见一第43集─大乘是佛说-三乘同闻大乘经典」连结网址请看:这个故事在《杂阿含经》卷四十四,大意是在说一位婆罗门女她六个孩子都往生了,她因此而发疯狂走,披头散发、不穿衣服,有一天她走着走着看到世尊在说法,她远远的看到世尊就「即得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正的开悟不是在功夫,不是在无相念佛的高深定力与否,而在于真实的般若知见,在于福慧:大众毅然修学萧导师书籍,熏习正知正见,居远地而能信受,如是岂可谓是无福无慧之人?所以方便护教,广结善缘,随力布施,随份开演法义,这样增培福德;而于三宝处真实恭敬,无有怠慢,如果多有业障现前者,应当恭敬礼忏,行八十八佛忏,水忏,大悲忏,诸忏皆可,不必定到寺院随众,自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天界转生人间的众生1、若有众生持五戒修十善,能得生天上受胜妙乐,当从天上退没而生于人世间时,长相端严,具正信正见,貌好殊妙,其人聪慧,乐好清净。2、喜穿着华鬘,熏香涂身、常爱鲜洁,,好择贤良的人为友。3、常乐于音声歌舞赞叹。4、常乐高楼,不居在下(爱住在高楼处,不愿住低下楼)。5、为人作首含笑(常含笑着)不瞋,有行有德(生气的有道理,是有德性的),讲话是吐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行的正见,他对什么事都没有,那么他的生活就没有了方向,茫然失措如同行尸走肉;那样,不但他会活不下去,他身边的人也会觉得很痛苦。如果我们大家有过发高烧的经验,那发过高烧后,我们发现:我们吃东西没有什么味道!这就可以立刻亲自的体验出来:我们是多么的习惯生活在色、声、香、味、触这五欲的觉受当中。那有了众生相、有情相,就有男女相的分别;男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悲心是修来的,不是天生的,需要结合种种善业因缘、闻熏佛法的正知正见,知道悲心的重要性,才能慢慢生发出来。总之,佛法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深入观照人类实际的生存现状和困境之后,由那些优先发起悲悯之心,救世之心的人,他们通过听闻过去世诸佛的教导,再经由自己不断的闻思修证,不断的利益众生,累积福德和智慧,最终达到究竟的解脱与成佛之境,他们在成佛之路上所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