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云浮市佛教协会2016年1月13日3、关于要求藏传佛教僧人非法传教的倡议近年来,藏传佛教僧人非法传教和假上师堪布仁波切借教敛财猎色日渐猖獗,严重影响佛教声誉、侵犯信教群众利益,腐蚀社会风气,现在,宗教部门和佛教协会支持我们爱国爱教、建立正信正见正行,改变了我们面对密宗的渗透无奈面对、忍让的局面,使终于有了正能量的支持,为我们修学大乘佛教了义提供了清净庄严的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住于第四喜之乐空双运境界中,即是乐空不二、乐空双运之正修;能如是安住于性第四喜及此「空性正见」中长时不退失者,若能继续精进用功,令乐触遍身、五轮具足大乐者,即名「成就正遍知觉」,已成究竟佛道;密宗之「佛」由有此乐作为果报故,说其所证之「佛果」为「报身佛、法身佛」,有此大乐之果报故。此法门即是密宗一切宗派共有之无上瑜伽即身成佛法门也。密宗受第四灌 三摩地

2018-07-23

张某对我们要求很严,比如:不赞成我们去寺院结缘、听其他出家人讲经说法,就连每个人读哪部经念什么咒,也不可以自作主张,他说,末法时代邪师多如牛毛,你们没有正知正见,容易走入魔道。他也会说起他当年求学拜师艰难,自己如何恭敬上师,又如何供养师父,感叹现在的入门,没有发真诚心云云,大家觉得惭愧,更加努力表现,当张某说到自己的一位密宗师父如今已圆寂为某寺院的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住于第四喜之乐空双运境界中,即是乐空不二、乐空双运之正修;能如是安住于性第四喜及此「空性正见」中长时不退失者,若能继续精进用功,令乐触遍身、五轮具足大乐者,即名「成就正遍知觉」,已成究竟佛道;密宗之「佛」由有此乐作为果报故,说其所证之「佛果」为「报身佛、法身佛」,有此大乐之果报故。此法门即是密宗一切宗派共有之无上瑜伽即身成佛法门也。密宗受第四灌 三摩地

2018-07-23

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两个,所谓“见和同解”的“见”必须是佛法正见,而非外道邪见,而“戒和同修”的“戒”是佛所说的戒,且要依受持具足戒的比丘或比丘尼才具备组成僧团的资格。后四和在戒律里都有相关的说明,也是依“戒”“见”而立。所以唯有依着佛制定的戒律和教理而行持的四人以上的比丘或比丘尼才可称为僧团 三摩地

2018-07-23

上根即于法身本体上认识,若能安住于此,提散功能自然具足;中根,中气鼓腹,具身要,目视顶杭字,净分可返,以羊抖法,令遍全身,由上升上四喜,明点在杵尖不流失(长住于而受大乐,不因大乐而流失),升于三脉会合处,有啊字,彼为大乐般若佛母;此明点集合第一种空色,如离云晴空,通达胜观见,大乘见道登地;此时中脉结开,从此至脐明点上升次第为二地、三地,其功德具清净 三摩地

2018-07-23

现在我们来谈谈,有关祭祀的一些正见。在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习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方来祭祀的话,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人领受到?如果有的话,那么是由谁来得到供品的受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开示说:【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 三摩地

2018-07-23

心所有法(与此相应故)包含: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善(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贪、嗔、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随烦恼(忿、恨、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第三位是色法,由八识心王和51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这种纯正密教有时会因为佛的正知正见提升之后,就会退回杂密的样子,也承认释迦牟尼佛作为教主及其教法的正确性。等到佛懈怠之后,追求佛法智慧的正知正见又逐渐松懈,逐渐又在追求世俗化的世间成就时,杂密就又摇身一变回到纯正密教的本来面貌。印度佛教最后的灭亡,其实并不是毁灭在回教军队进入印度时,而是在此之前,秘密大乘早就入篡正统取代释迦牟尼佛为教主的正统 三摩地

2018-07-23

从这三个字顾名思义而言,就是说这个人,不管是在布施财物、饮食或是世间的技艺,乃至是于佛法的正知正见,他都是不假手他人,而自己亲自去做。什么样的状况下会有可能假手他人而布施?譬如说,古来不是有很多施粥的事情吗?假如这一位员外起了怜悯的心,想要救助那一些饥民,可是虽然他下了命令去施粥,然而实际上,不管是在搬米啊、熬粥啊,尤其是盛粥给众生的事情,他都没有 三摩地

2018-07-23

初住菩萨经由财布施(资助印行善知识的书籍)来含摄法布施,这个内容意义非常深远!因为只有法布施可以让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见,能够让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么样能够断除生死之苦而脱离三界!可是财布施的未来世果报只能在欲界中领受,在欲界中只能够脱离贫穷!而只有法布施能让有情能够断除无明(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来修学解脱道,来修学佛菩提道!可是财 三摩地

2018-07-23

现在我们来谈谈,有关祭祀的一些正见。在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习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方来祭祀的话,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人领受到?如果有的话,那么是由谁来得到供品的受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开示说:【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从善友处,学习到了正见正理,所以就能够不谘承邪见了。第三是不贪着财物。就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着,这样就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两件事情也能够作到:第一、能明信因果的人,能够从他闻法以及内自思惟。从他闻法是说,自己不知道布施的因果时,就从别人那里去听受布施正确的因果道理;内自思惟呢,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应当是要以正知正见化导众生、令入正道。当然,这样的过程之中,一定会遇到种种的恶事,譬如说,有些人是以挑战的心态来听法,他也许故意用一个很深奥的问题来问,目的只是要掂掂你的斤两,好看你出糗。但是菩萨知道说,自己离无所不知的境界还早得很呢!不知道的事情就明白地表示出来,这并没有什么丢脸之处;同时,其实脸是应该早一点丢才对,他这样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四佛陀就来以正知正见来告诉外道,因为外道主张,色与身、觉知心是两个我,色身所做的事情,觉知心我能够得到什么呢?不同的两个我不相似啊!佛法中所说,没有这个过失。前一世的五阴身心和合运作,由这一世的五阴身心受果报,前一世与这一世的虽然不同,可是却是由同一个如来藏所出生的,前后相续而没有间断。所以佛陀就这样子来告诉这个外道,还继续跟外道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就以这个正知正见再来譬喻,让外道能够了解:这个种子的时候,它是不同于种子长芽的时候;种子长芽的时候,也不同于种子的时候,会有变化的;虽然说经过人工、水、粪、播种,它当时是种子,可是最后生长的时候,是芽、苗、枝、叶、果实,有这样的过程。也是种子经过人工的水、粪、播种过程,有这种所谓的芽、苗、枝、叶的果实,这种成长的过程。但是它的前后虽然不一样,可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四在这段经文中,佛陀说:有智慧的人要经常观察,在世间如果有这种持戒多闻的法让大家学习,有的人因为来受持佛戒不犯戒行,乃至于乐于听闻佛法中的正解脱的法要;因为这个持戒多闻,这种因缘的势力让他能够随着所听闻的正知正见,也能够修学断我见、断我执,乃至最后获得四果的解脱果——阿罗汉果,解脱于三界的生死;这样得阿罗汉果的人,是不能 三摩地

2018-07-23

成佛的道理,就是因为众生皆有这个不生不灭的金刚心如来藏,以这样一个实相的道理来熏习,让自己能够建立正知正见,知道行菩萨道这条路,是应该要怎么样来累积自己的福德、累积自己的智慧。当要累积自己的福德的时候,不能只是累积世间的福德,一定要能够有出世间的福德;要有出世间的福德,就一定要有出世间的智慧,依止于出世间的智慧来行布施。所以菩萨除了布施以外,没有办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具有正知正见的菩萨在布施的时候,第一种情况就是:他拥有很多财物,可是碰到有人来乞求的时候,当时没有发心要布施。当这个情况出现的时候,菩萨自己会思惟,为什么他现在有许多财物,可是有人来乞求,他却没有发起要布施的心呢?那么这样子一定是在过去世,没有时时地熏习修学布施的缘故,所以使得他布施没有成为一种习惯。他这样子就会来诃责自己,诃责自己这种没有修 三摩地

2018-07-23

】大略的意思是说,菩萨因为已经具备菩萨性的关系,因此能随顺于众生之所需而行布施,并且对于所布施之物心无贪著,因此能够无所顾惜的布施;并且在布施的时候,身、语二业安住于佛陀施设的律仪、阿含解脱道的正见,与佛菩提因果正理的真实见中。在这个故事里面,提到菩萨因为智慧而睹世无常、荣命难保,尽财布施。也就是菩萨知道要以不坚固的财物来换取坚固的财物,也就是换取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