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功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功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功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 三摩地

2018-07-23

】(~《摩诃止观》卷6)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性障如果不除,初禅永远不会现前。什么是性障?我们在前集有提到,那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中,有五种会遮盖我们禅定修证的障碍,因此性障又称为五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89开示:【一、为在家诸欲境界所漂沦故,违背圣教立贪欲盖。二、不堪忍诸同法者,呵(hē)谏(jiàn)驱摈(bìn)教诫等故,违背所有可爱乐法立 三摩地

2018-07-23

再说,众生贪不到时就会起瞋,如果对五欲诸尘不起贪,瞋就不容易生起,这不就是压伏瞋恚盖了吗?再者具备了基本定力,时时刻刻住心于忆佛之正念中,何来昏沉睡眠?这不就是压伏睡眠盖了吗?因有基本定力故,摄心为戒不会到处攀缘,对欲界诸尘境不贪爱,于心就不起掉举、不起恶作,无恶作就无懊悔,这不就是压伏掉悔盖了吗?菩萨道行者修学至此,已具备少分禅定及智慧二个层面止 三摩地

2018-07-23

摩诃止观发大心章说:小乘之极果,不及大乘之初初。要是使菩提心增长不退,必须严净菩萨三聚净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同时要忏悔业障,这样令菩提心,念念精明,长养圣胎,日新月异,功德不可思议。否别,遇恶缘逼迫扰乱,容易返失,如舍利弗往昔做六信菩萨,被婆罗门乞眼生瞋,即失大心,堕落做蛇五百生,此生遇佛方出家,回小向大,尚有余习哩!四、立大誓 三摩地

2018-07-23

思惟止观即得罗汉。诸在坐者闻佛所说莫不欢喜—————————————————————————————————————————1、人有四事不可恃怙。 三摩地

2018-07-23

《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半部静悄悄地以隐喻的方式散布“止观”法门,这个“止观”法门就是男女双身法交配时意识高度集中享受遍体乐触的“止观”双运,为《密宗道次第广论》男女真刀真枪上坛城(床)实操制作舆论准备。而《密宗道次第广论》则散布如何选择明妃(女子),如何以咒语、肢体语言、观想、憋尿、憋精、做爱招式等构成的男女双修“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修学无相念佛法门,藉由训练意识“心一境性”的“止”,专注一心安止于无相念佛的所缘境;以及藉由“审正观察”的“观”,来观察无相念佛的念,是否有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的圣号以及圣像出现,如果出现了,就必须再舍离,直到最后可以离开语言、文字、音声、形相的圣号以及圣像,而于无相念佛安止下来;再观察无相念佛的念是否 三摩地

2018-07-22

止观知魔行。不灭迹行。是菩萨行。于弟子缘一觉所不应不现行。不为毁佛法行。是菩萨行。说是语时八千天人。发无上正真道意。文殊师利童子甚悦。贤者舍利弗。心念无床座。是菩萨大弟子当于何坐。维摩诘知其意。即谓言。云何贤者为法来耶。求床座也。舍利弗言。居士。我为法来非利所安。维摩诘言。唯贤者其利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唯舍利弗。夫利法者非有色痛想行识求。非有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止观双运,由定证慧的道理。当然参与梵呗这些忏悔的当下,心中摄持清净忆佛念的缘故,也能够如实作殷切地忏悔,而能灭罪消愆,得到忏悔善法殊胜功德。在当中,也因为心清净、烦恼不生起,使所持的戒法更庄严、更清净。所以,能够如法来参与梵呗消灾拜忏,还是能成就佛法的利益,能够于当中增长自己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功德。当然依此次法为缘,进而就有实证法、实 三摩地

2018-07-22

而华严宗的沿革是如何而来的呢?华严宗的诸祖、各祖师,还有他的相关着作,是说了哪些东西呢?华严宗的初祖是杜顺禅师,杜顺禅师是南北朝的时候陈隋年间,他因为总括了华严妙旨,所以造《法界观》一卷,也造了《五教止观》一卷;他专宗《华严经》,所以从这边慢慢的成为一宗。也就是说,华严宗在中土这边的开始,其实是从初祖杜顺法师;他因为总括了华严妙旨而造《法界观》还有 admin

2018-07-22

陈隋年间有杜顺禅师者,总括华严妙旨,造《法界观》一卷,复造《五教止观》一卷,专宗《华严经》,遂成一宗;门人即以杜顺禅师为初祖。其弟子智俨能通华严十地相,造《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十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并集其师杜顺所说,撰为《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为第二祖。其下法藏法师复作《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并造 admin

2018-07-22

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故产生了切实修行的要求,“安世高”以通晓华语故,重点地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他主要是译传了定、慧的法门。定学依禅师“僧伽罗刹”的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即五停心)而修习。慧学即数法(从《阿毗昙》的增一分别法门得名)谨守“毗昙家”的规模翻译经论。他可说是“小乘佛 admin

2018-07-22

他的主要着作主要有三部:一部叫《法华文句》,再来是《法华玄义》,再来是《摩诃止观》。从他着作的名字来看,相信大家都会发现到说,智顗有两部着作,三部着作里面有两部着作,都是以《法华经》为主要的论述对象。没有错!智顗大师就是以《法华经》……对于《法华经》非常的尊崇,所以他其实主要的论述也都是以《法华经》当作一个基础来讲述的。底下我们就开始来 admin

2018-07-22

”(《摩诃止观》卷五)所以这样看起来,一念同时具三千世间,真的是按照这个文字看来有它的胜妙之处。但是到底是如何得出这个一念三千呢?我们接下来就按照智顗大师的着述来为大家解析。首先我们看到,我们都知道三界总共会分成——按照有情众生往生的去处,可以分成六道、六界,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跟天,这个是六道,我们熟知的六 admin

2018-07-22

天台宗之《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所述,虽然玄妙,然悉依教而解。所谓天台教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等,俱有谬失;乃至无情亦有佛性者,非正知见,实非可取。皆因未亲实证法界根源如来藏心,故有谬误。惟其止观禅定事修之法,于三地菩萨修习增上心学者,得受其益;若论般若,不入别教七住,不入圆教相似即佛位。故天台宗不应立宗,应隶属一切佛教道场教门之内; admin

2018-07-22

公元580年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智者大师,谈到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智者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止观,成就殊胜,自然对素未谋面的《楞严经》倍感渴仰。因他研读《妙法莲华经》时,对经中的六根功德来源心有不明。于是便希望他能设法将《楞严经》奉请来我们东土。印度僧人走后,智者大师求法心切,在他所住的天台山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 三摩地

2018-07-22

若是错认行蕴中的自我为常住法,譬如《广论》后半部所说密宗止观的乐空双运时,正在运动色身保持淫乐的最强烈、最遍身的性乐受时,由于了知乐受时的觉知心及乐受都同样是空无形色,就错认为性时遍身乐即是报身佛的快乐境界,其实是落入行蕴中──具足身行与识阴意行。然而乐空双运时的行蕴是由色蕴、识蕴、受蕴、想蕴等四蕴合成的,这时具足五蕴虚妄法,而密宗古今法王都不知其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出生在世间中,孝养父母、供养师长,这都是作人子的、作人弟子的所应尽的种种本分;乃至于修止观、读诵经典、思惟经典;乃至于修证,证得这第一义谛,离开贪瞋痴种种诸法,离开性障一切诸烦恼;乃至随烦恼中一一能够消灭,这都是为菩提而能精进勤行,这样才是究竟的般若波罗蜜。 而菩萨于过程中就会去想,我如果今天休息一下,那会导致于什么样呢?菩萨经过思惟以后, 三摩地

2018-07-22

修定之法包括:天台的止观、禅宗的看话头、默照禅、密宗的三密相应等等观心的方法。禅定通外道及世间法,名为四禅八定。禅定的本身并不能解脱生死。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曾经在天道里轮回过,都曾具足过四禅八定,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解脱。自古以来,外道修定而得非想非非想定者有很多,也无一人能出三界,以不见道断我见故。二乘解脱道的行者若断我见我执,即使没有四禅 三摩地

2018-07-22

三来、藏传佛教喇嘛们要的可不只是灌顶成为法王子而已,藏传佛教在法义上如此辛苦的扭曲与布局,就是为了要“即身成佛”,因此他们将《菩提道次第广论》最后提到的“止观”联结到《密宗道次第广论》的印度教谭崔瑜伽的双人合体“灌顶”,因为他们所要的是一灌顶就是究竟“即身成佛”!透过双身法的修行,达到第四灌第四喜高潮的时候,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22条/7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