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今人无智,更向误会天童之邪见中久坐,更认天童所破之离念灵知心为真,待何时可悟?又如《禅门锻炼说》卷一云:【是故从上古锥,论悟道者必贵乎机下也。马祖、百丈、黄檗、临济以至汾阳、慈明、东山圆悟、大慧诸老,皆大机大用,电闪雷奔,不可近傍:一锤、一掷、一捱拶、一回换,命根顿断,正眼洞明;大龙大象云兴雾拥,宗门斯鼎盛矣。至元代以后,列祖锻炼之法不行,止贵死 三摩地

2018-07-21

非如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识心王;也不同于等别境心所,一定是遍于三界九地,因此就建立不定的名义。以下就分别说明悔、眠、寻、伺等四法作简单的介绍。首先我们来说明什么叫作悔。悔就是恶作的意思,恶作的恶字是厌恶的意思, 三摩地

2018-07-21

在取证声闻初果以后,继续努力的消除界法之贪、色界法之瞋以及无色界法之痴,这样就能够依序次第取证声闻二果、三果、四果之慧解脱境界,这都是属于无为法。能够这样取证无所有境界的人,一定可以取证出世间的果报,可以出离三界生死,所以名为无为法。又譬如通教菩萨,依照前面所说次第修学解脱之法,虽然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却发起受生愿,愿意再受来世的生死;来世虽然仍须 三摩地

2018-07-21

……若人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他本质上,还是依于意识的存在,依意识的相应这些定境法尘,不管是相应于界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定。这样子一个以定为禅,都不是真实的解脱,而都是外道的邪见。这样一个邪见会让这些外道,即使证得了这些四禅八定,在人身这一世的寿命结束之后,往生到色界天或无色界天,去享受天福,终 三摩地

2018-07-21

心所有法(与此相应故)包含: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胜解、念、定、慧)、善(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贪、瞋、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随烦恼(忿、恨、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第三位是色法,由八识心王和51 三摩地

2018-07-21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在说:我们这个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唯心所造;三界的这些六尘万法都是唯识所现。所谓三界是唯心所造那我们就要探讨说:是不是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呢?如果说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的话,就是表示说:我们这个宇宙世间它是客观的存在的、它是常住的,但是我们现观这个宇宙世间其实它是会坏灭的。如果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的话,那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 三摩地

2018-07-21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故有生有灭;以依阿梨耶识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现法乐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 三摩地

2018-07-21

《出曜经》卷十载,正法没尽时,有七秽行显布于世,其中之一即是“互相是非,诤于胜负”。客观地说,古印度的应成派、自续派以误会了的“中观见”而起诤,对印度佛教的衰败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太虚大师在《阅<入中论>记》亦以悲愤的笔调评判:“观上两家(应成派“中观”对唯识宗挑起的)诤论,则知(应成派论师月称所著的)《入 三摩地

2018-07-21

第二节如理作意是一切观行之母以现代科学一窥佛法之堂奥,连禅宗初悟的曹源一滴水都尚未触及,更何况能取其一瓢饮!虽然,我们并不否认现代科学着实为人类揭开亘古以来的部分难题,但却也增长了无明凡夫的世智与辩聪。然而,科学这个工具对于学佛人来说是利是弊,却是因人而异,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人因此增进观行之体验而与修证佛法相得益彰,也有人却因此满口戏论、满 三摩地

2018-07-21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透过意识心五别境(、胜解、念、定、慧)所处理的微笑讯息,与透过潜意识(末那)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所处理的微笑讯息是大大不同的。透过五别境的意识心所处理的微笑讯息是人类所发展出来的特有文化,它是人类为了获得一个较佳的生存环境所演化出来的。透过这种微笑,人们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扮演适当的角色,并依此微笑为工具以遂行其某些人际 三摩地

2018-07-21

阿赖耶识这个菩萨心为什么叫做不念心?众生的心总是会想这个、会想那个,一天到晚念念不忘,总是放不下事情;但是菩萨所证得的不念心,它既不想念界的人天五,也不想念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法,祂也不会想要出三界;这个菩萨不念心的中道体性,才是般若经所说的主旨。由于触证这个不念心的缘故,佛说菩萨从这个不念心的体性来领受它的中道之后,再来现前观察五蕴十八界,因为 三摩地

2018-07-21

阿赖耶识这个菩萨心为什么叫做不念心?众生的心总是会想这个、会想那个,一天到晚念念不忘,总是放不下事情;但是菩萨所证得的不念心,它既不想念界的人天五,也不想念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法,祂也不会想要出三界;这个菩萨不念心的中道体性,才是般若经所说的主旨。由于触证这个不念心的缘故,佛说菩萨从这个不念心的体性来领受它的中道之后,再来现前观察五蕴十八界,因为 三摩地

2018-07-21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 三摩地

2018-07-21

《出曜经》卷十载,没尽时,有七秽行显布于世,其中之一即是互相是非,诤于胜负。客观地说,古印度的应成派、自续派以误会了的中观见而起诤,对印度佛教的衰败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太虚大师在《阅<入中论>记》亦以悲愤的笔调评判:观上两家(应成派中观对唯识宗挑起的)诤论,则知(应成派论师月称所著的)《入中论》破他(唯识),但为舌辩游戏,无当正悟!(应成派、 三摩地

2018-07-21

因此往前追溯过去无限的时空中,寻求第一位众生者,终将无法达成,仅能成为虚妄想而已。如果有人又问: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明烦恼呢?那是因为有无明才有世间第一位众生,若离无明则无有世间第一位众生。假如来函所述之第一位众生,指的是出生于某一器世间之第一位众生,则可以方便称为第一位众生,如《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世本缘品第12》:【佛告比丘:「火灾过已, 三摩地

2018-07-21

何者?明境界风所动故,藏海中七识浪转,是故七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者,即是藏识,虽不离转,而体不转故,如来藏不生不灭故,言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等。十卷(本《入楞伽经》)意者,明七识,是浪不非海相,在梨耶识海中故有生灭。如来藏者,是海非浪,不在阿梨耶识海中,故无生灭,故言如来藏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识,有生有灭等,以如来藏即是阿梨耶识故,(故)言不在( 三摩地

2018-07-21

三界的有就是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界有就是在五尘中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心,就是能了知、能领受淫的乐触的觉知心;不管性时多么专注在乐触上而起不起妄念,仍然是意识觉知心,但是藏密却将祂当作是真实心。色界有就是那个一念不生的觉知心、作主的心;无色界有也是这个心,但是离开了色法,没有色身了,也没有了知色尘的眼识心,也没有了知声尘的耳识心,也没觉 三摩地

2018-07-21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三摩地

2018-07-21

e、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在界定中舍弃觉知,便入此境界。皆在未到地定中,是定非悟,有人会将此定境误认为开悟。f、初禅善根发:于未到地定中,忽发起身乐而入初禅,亦是定境非悟。g、虚空粉碎:此亦初禅中之定境觉受,不久即失,非是证悟。h、大地平沉:仍属初禅定境,已接近二禅前之末到地定。界定之末期亦可能出现此定境。若于初禅中证此境界,不久之后发起微细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