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有人若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当知是人得是五果。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 三摩地

2018-07-23

用心者,发心思惟为偷盗。用身分等滠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经中所说重物,即价值五钱。此盗戒,以六种因缘成不可悔罪:一、他物,即所偷盗的东西,自己无主权。二、他物想,即思想不错知,意识上清楚地知道偷盗之物是他人所有。三、盗心,即由贪烦恼相应,于他人物生起偷盗心。四、兴方便,即进行偷盗的种种方法。包括自取、教人取、遣使取。这三种取中,又有 三摩地

2018-07-23

我能持菩萨戒吗?还是需要怎样的经历与过程之后,才由优婆塞戒转进到菩萨戒?答:您有心发愿严格持守菩萨戒律,此乃净善之法,我们在此随喜赞叹您的净愿与净行,因为您已经具足七圣财中戒财的一分功德,因为戒学乃是三无漏学中的基础,而三乘菩提的成就皆以戒为前方便资粮,故佛在经中请阿那律陀尊者开示受戒、持戒之胜妙处,阐释诸贤圣皆是「以戒为梯而升无上慧堂之阁」,尤其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 三摩地

2018-07-23

若有人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授。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上这一段是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就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扰,不能遮止我们修道,所以应当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4语译如下:从前有一位菩萨,持守戒律,过着隐居乡野的生活,从不羡慕当时社会所追求的繁华生活,也不追逐名利与五的享受。他帮助四姓(注)看守墓园。如果村庄里有丧葬事,菩萨都会竭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因此丧家们都很感激,每每拿出贵重的宝物来酬谢他。菩萨不论收到的宝物是多、是少,总是会把它交还给四姓的墓园主人们。墓园主人们问他 三摩地

2018-07-23

01、輕慢師長(攝屬重戒7自讚毀他戒)受菩薩戒,生恭敬心,禮敬師長,若有輕慢,犯輕垢罪「若佛子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梨、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 三摩地

2018-07-23

得出家已,於所受持別解脫戒,一切毀犯無慚無愧,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內懷如穢蝸螺貝音、狗行,常好虛言,曾無一實,慳貪、嫉妬、愚癡、憍慢,離三勝業,貪著利養、恭敬、名譽、耽湎六塵,好樂婬泆,愛色聲香味觸境,如是一切補特伽羅,無慚僧攝;毀謗是名無慚愧僧。】――恭錄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僧與僧寶的差別【此中何者僧寶所攝?答初全或次少聖者,名僧寶,次 三摩地

2018-07-23

若所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諸三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呪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毘陀羅殺也。半毘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呪鐵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讀是呪』,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諸天神所護,若呪師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毘陀羅殺。斷命者,二十九日牛 三摩地

2018-07-23

次如定共戒:以诸佛子修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修证,分别能伏界贪、色界瞋、无色界痴,故依定之有漏功德不违佛戒,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三如道共戒:三乘以见道修道故,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自然不犯佛戒,不取佛戒。是名三种非取相戒。亦依有情根性差别而作用有异。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 三摩地

2018-07-23

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受比丘戒或受大乘菩萨戒,那是在世间五法上处处绑手绑脚的;不但绑手绑脚,还要绑嘴,不许乱说话,处处受限制而自己。藏密弟子们有谁知道了显教的出家戒与菩萨戒的戒相以后还愿意受绑的?都没有!除了后来知道密戒是邪法而且是有善根的人!所以只有五种善根具足的人才愿意受持显教中的出家戒与菩萨戒!五根之中只要差了一根就不可能受戒。若是信根不足,就不会受戒;但藏 三摩地

2018-07-23

再引一段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开示给您参考:「若能修证大菩提,于诸众生起大悲,应受如来三聚戒,若如法受戒者,应当忏罪令消灭。起罪之因有十缘,身三口四及意三,生死无始罪无穷,烦恼大海深无底,业障峻极如须弥,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近障人天妙乐果,远障无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烦恼因,出家亦破清净 三摩地

2018-07-23

这都是一念十二因缘中的生嘛!前面一念过去时才会有后面决定要杀的一念出生;所以决定要实行杀生的动作时,前面起一念杀的念就已经死了!所以说众生一念贪心杀众生时,这一念就已经具足十二因缘生死了,这一念的生死就是变异生死。所以一念中具足十二因缘。也可能有人质疑说:哪儿有?你刚才说这一念出生结果就死了,可是老与病怎么没有看见?怎么有生而没有老病?怎么会没 三摩地

2018-07-23

:请问正觉同修会对不邪淫戒问、(1)请问正觉同修会对不邪淫戒的看法及定义为何?若犯了邪淫戒其果报又为何?以现今的观点来看,婚前性行为是否算犯戒呢?又受菩萨戒和五戒者,可否在婚前有性行为呢?(2)受菩萨戒和五戒者,在夫妻行房时,可否行口交、及被对方口交?因为夫妻双方修行层次不同,若仍有一方还是看重普通男女夫妻的爱,这样做是否犯戒?毕竟维系夫妻关系里,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见道者没有证得未到地定以上的禅定境界,有时会生起贪瞋慢心等;如果得到未到地定时就会降伏了一部分,得初禅时就会离界贪,绝不会对别人的眷属起贪心;得二禅时,无漏心行会更强;乃至得四禅时完全不会起贪、瞋,也不会对别人起慢,不必进入初地就可以如此了。所以见道后所住的四种未到地定、四种禅定,都有无漏戒相应,是由于先有见地,而他的心经由禅定的修证过程被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shé)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若佛子故饮酒,而 三摩地

2018-07-23

很多人一再的触犯重戒而不自知,由于触犯重戒,保住人身,尚且不得,何况能证三乘菩提?触犯重戒者,即使已证三乘菩提,若未及时忏悔,亦无法保住见道功德。哪些重戒是修行人容易触犯的呢?大多是属于口业方面的:谤僧、谤法、大妄语、不净说法、破和合僧等。例如有的人习惯说人是非,来到道场也不知收敛,还是一样东家长、西家短,他不知道(或者是不在意)被他批评的人,有 三摩地

2018-07-23

但这种戒法仍是世间戒,因为四禅八定是有坏之法,依据会坏的法来施设的戒,当然不是金刚戒!更何况藏密所施设的金刚戒是男女交合中的乐空双运境界,是界中层次最低而且会坏的法,哪能称为金刚戒?更不能称为三昧耶戒,因为乐空双运的交合受乐境界根本不是三昧,与三昧无关,所以藏密的金刚戒具足世间戒的体性,全无出世间戒的体性。又譬如外道施设:你如果想生天,必须每天持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