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先来看界定发起的状况。止观的修学,如上一集谈到相关的前方便,以及平实导师开示要去三种心,那身心就能够安顿,要修止观就很容易。界定的发起有三个进程:由粗住心、细住心、入于界定。以无相拜佛为例,学佛人若依于无相忆佛、拜佛,一开始身体的动作会较硬、心识也粗,或起念能够有少分摄心,但是攀缘外境的声响一起,或者是末那识悄悄地冒出一个又一个念来,意识 三摩地

2018-07-23

应该要配合着曾经熏习的知见,慢慢地调,使自己的心能够定下来;另外也要能够有思惟的力量,来产生这个让自己与过去五的这种习性的,这样的一个调整过程中产生了简择力、思择力,这就要靠思惟力,所以闻以及思这两个功夫,是刚开始要作初住内住的时候,最先使用的两个力量。第二个就是正念住,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心念还很粗,因为内住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当我们渐渐的有着内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个是界定中的舍弃了觉知进入到这个身心统一、内外统一乃至时空统一的境界,其实还是属于意识未到地定中的境界;虽然有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的轻安,但是仍然是生灭无常的生灭心,并不是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这样的情形一样是以定为禅,并不是证悟的经验,一样是误会定境当作真心实相的境界,这样歧路也是参禅者可能会遇到的境界。同时他也是误会了未到地定 三摩地

2018-07-23

初禅的相应一如界定,如果忽略了十善业的基础,那就不可能证得的。而要修证初禅所容易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瑜伽师地论》卷32)如果没有寻求真善知识的正确教导,不懂得调伏界世间五盖等贪忧而盲修瞎练的缘故,那是不可能证得初禅。所以正信的佛弟子应该知道:要修初禅, 三摩地

2018-07-23

到外面去看了五六尘,一打坐,那些镜头又不断地涌上来,所以他们会请教佛陀,这该怎么办呢?佛陀就教了他们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我们可以拿来作参考。佛陀说:如果我们要修增上心,也就是要修定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五种方法,来让我们的这些恶念止息,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住;能够安住就能够定下来,定下来就可以进修禅定。佛陀说的第一个方法叫作念善相应。念善相应就是我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个是界定中的舍弃了觉知进入到这个身心统一、内外统一乃至时空统一的境界,其实还是属于意识未到地定中的境界;虽然有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的轻安,但是仍然是生灭无常的生灭心,并不是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如来藏。这样的情形一样是以定为禅,并不是证悟的经验,一样是误会定境当作真心实相的境界,这样歧路也是参禅者可能会遇到的境界。同时他也是误会了未到地定 三摩地

2018-07-23

”(《六门教授习定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外心散乱?也检视一下自己,会不会有这样的状况?外散乱,就是我们的心受到外五尘或者依着五相应而起的心行;也就是我们被色、声、香、味、触所扰动,对外尘的五起了觉观、心。佛陀曾经对弟子们一再的告诫:五它会破坏种种修行上的事情,所以佛说这五就像五支箭;对于五的比喻也有许多,例如说贪着五,就 三摩地

2018-07-23

就好像甘露琼浆是界中最好的食物,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则是三界中最最殊胜的修行法,也是佛法中最最殊胜的修行法,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无上;所以藉甘露的名称来显示它们的殊胜,所以在佛教中说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是佛法中的二大甘露法门。除此之外,虽然我们从经典中还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对于前来问法的外道们,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但这些都是佛道修学的次法,目的 三摩地

2018-07-23

断诸众生贪、瞋恚、狂痴之心,是名利他。接着佛陀说要庄严禅波罗蜜,事实上要修持禅波罗蜜,也是要庄严菩提。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能够显发出他的智慧的实证,事实上也要有所谓的定力的成就,也要有禅波罗蜜的实证。所谓的定,事实上就是心能够止于某一个境界,而能够不移转、不动摇,所以这个就是定。能够有这个定,才能够说他将来要作观行,他要能够实证更高的智慧,乃至能够进 三摩地

2018-07-23

虽行静虑而不忻求定所得果,谓不贪着由定所得诸可爱境,亦不耽求由定所得生死胜报,但为救护无救护者,及解脱未解脱者,修行静虑波罗蜜。」】(CBETA,T06,no.220,p.888,b7-c1)经文中说,菩萨摩诃萨成就这样的善巧方便,恒常的时时增长殊胜的善根,由于殊胜的善根常常增长的缘故,他能修行静虑波罗蜜多,来成熟有情往佛道迈进,以此庄严佛土、摄受佛土。虽然他修行静虑波罗蜜, 三摩地

2018-07-23

求有是说喜欢定的境界─界天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无色界天的境界、以及因为定而产生的神通,这就是三界里面的有。当一个人知见不正确,追逐这些东西的时候,魔就会投其所好,示现某一些神通的境界,来引诱参禅或修定的人。修行的人如果能够一心出离而不受它的引诱的话,魔就会示现恶劣恐惧的境界来吓唬人。所以魔境的出现,大多属于让人快乐喜欢的境界,藉以引诱我们进入它 三摩地

2018-07-23

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落入中阴阶段,依着原有的贪执着,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着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时候,哇哇落地,已经堕在畜生道中,纵使说它曾经有愿想要求生诸佛净土,还是难以成办。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 三摩地

2018-07-23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楞伽经》疏:佛子出三界,但断一念无明即足;求成佛,则必须加修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 三摩地

2018-07-23

有想,界人间以及三恶道有情的生活状态都是有想的。有想的这个「想」,在《阿含经》里面讲的就是指「知觉」;有想或无想,是指有知觉或者无知觉,不是在讲语言文字妄想那个「想」。这个地方,几十年来很多的大法师、大居士都误会了,错把没有语言文字妄想当作是「无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诸位知道(如果你修行够久,应该会记得),以前美国有一个卡普勒禅师来到寻觅禅的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你期望在定的修证上面有所成就,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著,才可能在定境上面有所成就;如果是已经担任会中的重要职务的人,譬如任亲教师、或干部职务…等,必须除掉私心及眷属,否则,连意识的贪著都不能除掉,怎么可能除掉更刚强的末那识的执取性呢?因为私心及眷属,都是意识层面的贪著啊!这位师兄问到这个问题,可见你已经有在精进修定, 三摩地

2018-07-23

无色界天有情虽无色蕴,仍有受想行识四蕴;蕴者聚也,依如来藏因及业爱缘、父母缘,而有色蕴;因有色蕴及末那,便有六识,识蕴具足;因于色蕴及识蕴,便有受想行觉;五蕴具足,便使众生依于五蕴而贪五尘,轮转于界。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法尘,无色界天有情则依四蕴而贪四空定中之显境名言——不知灵觉心之虚幻而执定境中之灵觉心为不生灭心。三界有情因五蕴四 三摩地

2018-07-23

(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致见道时不能断除我所贪爱及微细我执,故不能立时成为阿罗汉。此类人必须见道后修不放逸行而证慧解脱。若是原已不放逸而修得四禅、四空定者,见到之时即成俱解脱。若有人此时虽犹未见道,只有信行,也可以由不放逸行的精进根存在而说为信解脱者 三摩地

2018-07-23

”应该要配合着曾经熏习的知见,慢慢地调,使自己的心能够定下来;另外也要能够有思惟的力量,来产生这个让自己与过去五的这种习性的,这样的一个调整过程中产生了简择力、思择力,这就要靠思惟力,所以“闻”以及“思”这两个功夫,是刚开始要作初住内住的时候,最先使用的两个力量。第二个就是“正念住”,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心念还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界的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解脱、证得涅槃了。外道茫然无知于意识本身的存在,本身的错误地以意识所相应的禅定的境界为涅槃,这就是最大的,他没有办法出离解脱生死的原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三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