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回来,接下来世尊提到:有智慧的人实行布施,不是为了报恩,不是因为人家对我有恩在先,所以我要布施回去;不是为了要要求某件事,所以用布施的手段来完成这一件事;不是为了护惜悭贪之人,希望悭贪者能够守住财物不要漏失,所以才去布施;不是为了自己未来能够生于天上,或者是能够留在人间享受胜妙的五之乐;不是为了要求自己的好名声,要让名声流布在外;不是因为害怕落入 三摩地

2018-07-23

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卷13)佛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无法获得贤圣的戒律、贤圣的三昧以及贤圣的智慧,为什么贪著利养无法获得这三个法呢?有必要深入探讨。首先谈贪著利养不得贤圣的戒律。佛曾制戒,出家人不应该广聚钱财,因为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如果贪著五而广聚钱财的结果,就会障碍自己三乘菩提的追求 三摩地

2018-07-23

参禅也是静虑,因为就是用思维观的功夫去参禅!一个菩萨真正能够有净念相继的功夫,那他才不是只是知道,而是真正有做到!又譬如断我见的观行,首先我们都阅读导师的书,因此有断我见的正知见,然后我们也努力观行确认五阴十八界是虚妄的,但这都还只是知识,最重要的是我们历缘对境要派得上用场,我们在面对境界时,能够真正确定自己的五阴十八界是虚妄的,自己意识心是虚妄的 三摩地

2018-07-23

不是像二乘的声闻戒,它是消极的,要去断烦恼,要让自己不去跟众生攀缘,不去跟众生结缘,让自己在五六尘上断除这些接触;可是菩萨戒却是要让菩萨们与众生能够相处,能够入于世间,能够摄受有情、摄受眷属,在摄受有情、摄受眷属中,能够积极的以菩萨戒的精神怎样来行菩萨行,来长养自己应该有的菩萨律仪。所以菩萨戒有菩萨戒的意义以及它的精神,要来至心受戒而不轻易来毁犯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举一下在经中佛陀经常运用的对治法来说明:譬如说贪重的,佛陀说要修不净观,因为贪重最主要是在五根身上面的受用上贪着,五根身它基本上,它不是清净的、不是常住的,所以要修不净观;透过修不净观来对治,对这个有根身的贪爱执着,对这个因为有五根身,而有了爱的这种乐受的贪着,所以要对于贪重的,要教导他修不净观,远离这种界的烦恼过重。另外对于瞋恚重者 三摩地

2018-07-23

拟将修福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那么六祖大师这一段所说的就是说:愚痴的人不晓得这个因缘果报的道理,犯了过失以后,或是说平常的日子里面,认为说我只要努力修福,那就对了;而并没有想到说,怎么让自己能够解脱于这个生死的系缚?怎么让自己能够成就佛道而远离这些贪、瞋、痴烦恼,远离这些生死的这些苦业?只是认为说,修福本身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的心总是在五法尘上面打滚,被五之绳给绑住了自己都还不知道。世尊说过:众生一定是被自己的五给绑住,为了贪着色、声、香、味、触,众生花尽了心思、时间,想要去享受五,这是众生的天性。既然是天性,代表这种情况是很难被改变的,因为众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辛苦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享受各种五的境界吗?佛学佛知道了那是有漏的过患,可是仍然无法、无力去 三摩地

2018-07-23

)如:持五戒不犯及修十善业道,来世受生于界天,获得界天之广大天身,成就界天身之异熟果报;修禅定证量而成就色界天身之异熟果报;布施钱财济世救贫,来生得布施的果报,所以饶富资财、眷属和乐,培植修集这些善业是名福德。学佛者行善之目的,乃在于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之福德资粮;学人若求开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萨数,首重于累积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尊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你看看,一个人福报的好坏,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来显示出来;换句话说,一般福报的函盖面,就已经是很广阔了,虽然说菩萨这样子所修的福德,有一分是与世间人所共通的,但是由于所修学的时候的作意差别,使得菩萨这一分的福德是可以作为未来世证得菩提的因,而一般人所修的,只能作为在人天之中受用五乐的因。接下来,再简单来说说这个道理,为什么菩萨经过若一劫、二劫乃至 三摩地

2018-07-23

的不净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有详细说明:菩萨为了度众生,也应当要努力修证禅定而往离的方向迈进。例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故,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你看看,一个人福报的好坏,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来显示出来;换句话说,一般福报的函盖面,就已经是很广阔了,虽然说菩萨这样子所修的福德,有一分是与世间人所共通的,但是由于所修学的时候的作意差别,使得菩萨这一分的福德是可以作为未来世证得菩提的因,而一般人所修的,只能作为在人天之中受用五乐的因。接下来,再简单来说说这个道理,为什么菩萨经过若一劫、二劫乃至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菩萨不仅应该要断除杀心,更应该要效法世尊在过去无量生行菩萨道的时候,为了救护众生而舍身喂虎、舍身救鸽等种种伟大的行谊,这才是菩萨所当为、菩萨所应为啊!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菩萨救护众生尚且来不及了,何况是去杀害众生断其性命呢,而为的只是逞自己一时之快,或者满足自己一时的口腹之呢!那么如果造了杀业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果报呢?我们来引述《大智度论》 三摩地

2018-07-23

初果向也是有功德的,因为已能了知所取六尘缘起性空,证得所取空了,从此不会再因为求取财物、享受五而造作恶业了!虽然还没有断我见,仍不入初果,但是初果向者不会造作恶业,因此有功德在身。从初果向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的人,因此这些人都是功德田。换句话说,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证量,从初果向开始都算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讲记:菩萨如果具足福庄严和慧庄严,在一切布施时都不会产生忧悔,当他看见种种恶事时也能堪忍,不会因为众生恶劣而后悔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菩 三摩地

2018-07-23

举一个例,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有说:【外道断所得福德,胜于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优婆塞戒经》卷一)中所说的说,外道他断而且发起禅定,证得禅定以后,他所得的这种天福,胜于在 三摩地

2018-07-23

假如说把这个虚妄法当作真实法来弘传,然后把这种界贪爱最重的邪淫的法当作清净法,当作说是超越佛陀境界的法来弘传;这样的情况之下,自己本身没有在佛法中有解脱的自受用功德,又来欺诳众生,但终究这些被你误导的人,有一天也会发现说他是被骗了。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又如何来增长福德呢?所以我们说,从以妄语的这个角度来看待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就知道说,行十善它确实可 三摩地

2018-07-23

培植福德及广结善缘者,首先莫如归命三宝、供养三宝。所谓三宝,即是佛法僧三宝。又分为三种:一、住持三宝:(一)泥塑木雕,种种庄严之佛像,名为佛宝。(二)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经,名为法宝。(三)剃发染衣,住于寺院自修度他之出家人,名为僧宝。二、出世三宝:(一)报化应身,随类应现,名为佛宝。(二)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名为法宝。(三)四向五果,十地菩萨,名为僧宝。有首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能够转依如来藏,来内门广修福德,能够于生活中、于修学中、于护持正法中,能够追随善知识,来护持正法、广修福德之余,同时追随善知识修集智能!修集智能的方式是,由善知识来教导熏习种智,继续修集福德资粮!在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资粮的同时,仍然继续修学动中定力─继续修学动中定力让自己能够到达界定以上的定力─还不必发起初禅!但是只要有界定以上的定力,同时有 三摩地

2018-07-23

初住菩萨经由财布施(资助印行善知识的书籍)来含摄法布施,这个内容意义非常深远!因为只有法布施可以让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见,能够让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么样能够断除生死之苦而脱离三界!可是财布施的未来世果报只能在界中领受,在界中只能够脱离贫穷!而只有法布施能让有情断除无明(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来修学解脱道,来修学佛菩提道!可是财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初果向也是有功德的,因为已能了知所取六尘缘起性空,证得所取空了,从此不会再因为求取财物、享受五而造作恶业了!虽然还没有断我见,仍不入初果,但是初果向者不会造作恶业,因此有功德在身。从初果向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的人,因此这些人都是功德田。换句话说,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证量,从初果向开始都算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