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欲深入探究真实证悟和禅宗公案,请参考公案拈提栏目。 南宫令于钟英居士,西京万寿幻休常润禅师之在家得法,字见明,河南邺下人。钟英居士生而胎素,性情柔慈,长大后被举为孝廉。因屡试不第,遂生入佛逃禅师之志。他曾经告诉自己的同学说:“人生各有夙怀,愿随所慕。今既不能遂志龙门,想选佛场中,心空及第,亦不可独让庞公。”从此,钟英居士开始游方参学,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欲深入探究真实证悟和禅宗公案,请参考公案拈提栏目。 圆澄禅师,号湛然,别号散木,大觉方念禅师之法嗣,俗姓夏,会稽人,生于大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圆澄禅师天资颖悟,善于言辩,大目昂鼻,哆唇露齿,颇有异相。圆澄禅师少时从玉峰禅师出家,开始读书识字。一日,圆澄禅师来到丈室,请求玉峰禅师传授他经典。玉峰禅师喝斥道:“丁字不识,不作苦行,求甚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欲深入探究真实证悟和禅宗公案,请参考公案拈提栏目。 无异元来禅师,无经禅师之法嗣,俗姓沙,庐州(今安徽境内)舒城人,生于大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元来禅师十六岁游金陵,一日于瓦棺寺听讲《法华经》,遂生出世之志,于是前往五台山,投静庵通禅师座下出家。静庵通禅师传授给他天台三观之旨,并嘱咐他好好修习。元来禅师于是谨遵师教,精勤修习止观法门,达五年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欲深入探究真实证悟和禅宗公案,请参考公案拈提栏目。 鼓山元贤禅师,无经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字永觉,福建建阳人,大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出生。元贤禅师为诸生时,嗜好周程张朱之学。二十五岁时,曾读书于山寺。一日,偶然听见有人读诵《法华经》之偈语:“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忽然觉得周孔之外,当别有妙道,于是便前往礼谒本邑学人赵豫斋居士,并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欲深入探究真实证悟和禅宗公案,请参考公案拈提栏目。 瑞州黄檗无念深有禅师,俗姓熊,黄州麻城人。无念禅师十六岁时,曾患痘风,生命垂危。他的叔叔和兄长商议道,让他出家或许能保住一条性命。果然,他的病不久就好了。无念禅师于是前往荡山落发。一日,有一位老僧告诫无念禅师道:“十方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无念禅师听了,悚然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欲深入探究真实证悟和禅宗公案,请参考公案拈提栏目。 道霈禅师,鼓山元贤禅师之法嗣,字为霖,号旅泊,亦称非家叟,俗姓丁,福建建安人,生于大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道霈禅师十四岁投本郡白云寺为沙弥,第二年便落发,学习经教。道霈禅师十八岁时,听说闻谷广印禅师居宝善寺,遂前往礼谒,请问出生死之要。广印禅师于是为他开示了念佛成佛之道理。道霈禅师一听,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欲深入探究真实证悟和禅宗公案,请参考公案拈提栏目。 天慧实彻禅师,天隐圆修下灵鹫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唐,浙江兴化人。天慧禅师头上曾经长满瘌痢,十九岁出家,投本邑报恩庵贯之和尚落发,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遍历禅席,达三十年之久,后于灵鹫诚禅师座下,悟明心性,居高旻寺领众。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对玉林通琇禅师非常敬重,曾试图亲自为通琇禅师选择合适的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欲深入探究真实证悟和禅宗公案,请参考公案拈提栏目。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祯,清圣祖康熙帝之第四子,是清朝的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1723至1735年在位,年号为雍正,人称雍正皇帝。雍正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内典,对于有为佛事非常重视,曾有“十年兴国,十年兴教”之愿。但是他开始的时候,多从知解的角度来解读禅宗公案,因此对禅宗颇为轻视,认为“如来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欲深入探究真实证悟和禅宗公案,请参考公案拈提栏目。 虚云老和尚,字古岩,又名演彻、性彻,法号德清,俗姓萧,湖南湘乡人。其父玉堂,为泉州府幕僚。道光二十年(1840年),虚老出生于泉州府舍,自幼丧母,由庶母王氏抚养。虚老天生厌荤腥,性情恬淡。少时曾随父送祖母、生母灵柩,回湘乡安葬,请僧人至家作佛事,虚老得见三宝法物,心生欢喜。后随叔父到南岳进香,遍游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欲深入探究真实证悟和禅宗公案,请参考公案拈提栏目。 来果禅师悟道因缘来果禅师,法名妙树,号净如,俗姓刘,湖北黄冈人。来果禅师幼时即不食荤腥,不好他乐,惟喜欢捏泥土为佛像,供于田岸土洞之中,日间前往礼拜数次。来果禅师的记忆力极好,其父教他读四书五经,不到一年,即能倒背如流。来果禅师七岁时,曾偶然听见邻僧读诵《心经》,至“无智亦无得”一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在欲界定中舍弃觉知,便入此境界。皆在未到地定中,是定非悟。6.初禅善根发︰于未到地定中,忽发起身乐而入初禅,亦是定境非悟。此定有四种不同︰进分、护分、达分、退分。从头部发起者,十有九人退失此定。7.虚空粉碎︰此亦初禅中之定境觉受,不久即失,非是证悟。修定者应舍身乐,续修二禅。8.大地平沉︰仍属初禅定境,已接近二禅前之末到地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求有是说喜欢定的境界─欲界天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无色界天的境界、以及因为定而产生的神通,这就是三界里面的有。当一个人知见不正确,追逐这些东西的时候,魔就会投其所好,示现某一些神通的境界,来引诱参禅或修定的人。修行的人如果能够一心出离而不受它的引诱的话,魔就会示现恶劣恐惧的境界来吓唬人。所以魔境的出现,大多属于让人快乐喜欢的境界,藉以引诱我们进入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与易名曰"慧可"。 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人外于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之真如性、相,意欲别求另一如来藏心体者,其所言之如来藏即成想像之如来藏,是名‘假如来藏’,寻觅假如来藏者即是妄想邪见者;若人外于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之真如性、相,意欲别求另一能生第八识心体之真如心者,亦是心外求法者,外于真实心阿赖耶、异熟、无垢识而求佛法故,即成外道邪见。斯等皆是邪见愚痴所摄者,皆非佛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回遇到丹霞禅师,也是走运,如是应对进退之间,丹霞禅师看他是个根器,不舍有缘,欲令大兴佛法,便尔指示,方得悟去,不枉翠微无学多年参方行脚辛苦。只如翠微无学退三步,丹霞道错;进前三步,亦复下伊两错;后来旋身一转,步出方丈,丹霞却道即是得悟;究竟这中间,有什么玄机?致使丹霞印可之?星云法师既是临济宗之传承者,于此不可不知也!否则出世说得临济禅,岂非正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学禅之人则当以直心行事,欲悟真心者,唯以直心方能得悟故;若堕意识心中者,尚难证悟,何况星云之堕于意识我所境界中者,焉有悟缘?由是缘故,便举道吾坐卧公案,共诸学人说禅:潭州道吾山圆智禅师,俗姓张氏,幼时依止于盘和尚受教及登戒;后因参预于药山禅师之,是故密契心印─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因行脚时与沩山、云岩互相过从,一日道吾禅师欲探知他二人悟之深浅,便问云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是菩萨既无神通,为什么却足迹难寻?皆因如是菩萨证得如来藏已,了知神通乃是意识之心所法,乃是意识之心行,非常住法,是故鄙而不修;非至不修不可时,则不修之,是故必待三地心时方才修之;非如世俗人之欲邀宠于众生、示炫于众生,是故汲汲营营而修证粗浅之神通,便炫示于众生眼前。由是缘故,三地以下菩萨悉皆不修神通之法,不离胎昧而生生世世唯在无生法忍──一切种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是之法,本是方便法、不了义法,亦是初学二乘菩提──解脱道──初期所应用心之处,绝非欲入初果者所应观行之法,亦非二乘菩提之已入门者进修上地解脱境界所应修证之法,更非大乘佛法之般若正理也。如是时时作主、处处作主而离我所之法,尚且未能言及我之虚妄,犹在我所之法上,纵能如是防意如城、藏六如龟,不攀缘六尘中之一切我所,而确实履践者,亦犹未能断除我见,唯能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潭州道吾山圆智禅师师闻僧念《维摩诘经》云:“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皆欲随从文殊师利。”师云:“甚么处去?”其僧无对,师便打。后僧问禾山,禾山代云:“给侍者方谐。”师下山到五峰,五峰问:“还识药山老宿否?”师曰:“不识!”五峰曰:“为甚么不识?”师曰:“不识!不识!”问:“如何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