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如舍利弗瞋恚气残,难陀婬欲气残,必陵伽婆磋慢气残;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当知!」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上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样大小乘这四个涅槃中呢,还是要显示真正的如来藏心,这个就是实相心,就是法界唯一的实相;祂能出生所有的一切法,一切你所知道的世间的法,乃至还有你未知的一切的世间的法;因为你现在在欲界,你不知道色界天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可是还是一样可以从如来藏心来出生;所以一切不是祂直接就是祂间接、辗转最后出生的。这个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真正涅槃的实际,而不是涅槃的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从此就精进的去除世间五阴所生贪、瞋的各种习气,所以贪欲越来越少,烦恼也越来越少。因为不离中道的缘故,空、假、中,都在他一念之中,所以他能够随顺世间的众生所施设的各种法则去生活。因此他的贪、瞋、痴(无明)非常淡薄,在解脱道上称之为薄地。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欲发露忏悔所犯罪故。于初夜后分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至心合掌。称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善男子。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现种种形或现自身。或声闻身。或刹利身婆罗门身。乃至童男童女等身。在彼犯罪初发心菩萨前。教令发露忏悔除罪。以善巧方便。开示甚深无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总持忍辱之地。舍诸恶趣。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精勤修行六波罗蜜。得力坚固犹如金 | 三摩地 2018-07-21 |
|
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令我不忧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乐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乐可爱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二果又称为斯陀含:斯陀含是薄贪瞋痴;什么叫薄贪瞋痴呢?就是对贪、瞋、痴很淡薄,也就是说减低欲界烦恼的贪着,令贪瞋痴很淡薄,所以二果又称为薄地。三果又称为阿那含,阿那含是断掉五下分结;五下分结是指哪些呢?就是欲贪、瞋恚、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五下分结里面有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同样在初果也有我见、疑见、戒禁取见,那这两个是有不同的。初果主要断的是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是故若欲确实深入佛学者,唯有依止于实证者所造之论著,方能得其义而广其理,依之研究及传授者,方得契佛法之主旨,免于戏论之言。本书始从粗浅之二乘菩提,末至胜妙深密之佛菩提,希皆一一举述。令人藉此浅深次第渐渐熏习,终至能将佛法之成佛之道了然于心。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二篇】略说二乘菩提第一章声闻菩提第一节声闻菩提概说第二节略说四圣谛第一目苦圣谛第二目苦集 | 三摩地 2018-07-21 |
|
同样的道理,依八识论来学佛,您才有可能证得如来藏;如果是依六识论来修学佛菩提时,佛菩提见道的第一步就是开悟般若,而开悟般若的实质内涵就是先要明心,也就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假使是依六识论来求明心呢,最后证得的当然会是意识觉知心,只是在意识的种种变相(譬如在五欲中的粗意识或想像而不可证的细意识)上面广作文章,终究是悟不了第八识如来藏的;那么学禅之后自认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此而论,佛陀隐覆说,入胎识,住胎识,持身识,令诸名色得以增长成就,此识非于小乘法而所畅谈,以非广说故,当知此为非小乘法,此为大乘法;以小乘法,总含十八界,即以「六根」「六尘」「六识」,其中「五根」「六尘」为「色」所摄,「六识」为「名」所摄,其中于「名」「色」处,非有广明「意根」,以「意根」非「色蕴」所摄,又非「受想行识」所摄,所以非是「名」所摄, | 三摩地 2018-07-21 |
|
《鼓經》卷2「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來云何說有三乘?」佛告迦葉:「譬如導師勇猛雄傑,將諸親屬及餘人眾,從其所住欲至他方。經由曠野嶮難惡道,作是思惟:『此眾疲乏,將恐退還。』為令諸人得止息故,於其前路化作大城,遙以指示語諸大眾:『前有大城,當速至彼。』諸眾悉見漸近彼城,各相謂言:『是我息處。』即共入城休息快樂,樂於中住不欲前進。爾時,導師作是思惟:『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后,您一定会在此世确实断除我见——不再承认离念灵知心等意识变相是常住不坏心——不但是欲界中的离念灵知心、未到地定中的外道神我离念灵知心、初禅中的梵我离念灵知心,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心,您都会确认是虚妄法,您的我见就确实断除了,那时一定可以自我检查而确定身见结使已经真的断除了,那么您已经证得初果解脱了。接着,疑见也会跟着 | 三摩地 2018-07-21 |
|
优波离!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优波离!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当以方便渐渐令尽。声闻戒菩萨戒之不同,略归纳如下。一者,声闻戒待缘而制——先有犯戒之事实,然后逐一制戒;菩萨戒不待缘而制,是佛于某一时某一地对菩萨的开示。二者,声闻戒的受戒有的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不是有情都能受的,比 | 三摩地 2018-07-21 |
|
至其满月,欲生之时,业风催促,头下向产门,如两石夹山。出胎之后,冷风触身,苦痛甚于刀刺针灸,难以言喻。二者生是余苦所依——因为有了生身以后,其余的老苦、病苦、死苦……等都踵随而至。因此,生苦不仅是说生的自体是苦,由生为因而引生种种身心上的苦受,皆名为苦。二为老苦一者增长——谓由少至壮,由壮至衰,气力渐渐羸弱,动止不宁 | 三摩地 2018-07-21 |
|
然末学于此书中不欲说禅,乃纯依净土行者修学念佛法门之立场而说念佛;涵盖范围亦较《无相念佛》一书为广,俾诸已发大心之念佛人得循序渐进而入实相。求生极乐者亦能提升莲品,则所愿足矣。若有学佛人阅读本书后起欢喜心或烦恼心而为文褒奖或毁骂,末学悉皆默然领纳,不予置评。所以者何?一则余年有限,而修学目标犹未达成,仍须努力。二则在家之人不受利养不求名闻故,不需为 | 三摩地 2018-07-20 |
|
第一节:三资粮之一:信首先讲“信”:欲求生诸佛净土,或者要修念佛法门,首先要有个信,没有信,不可能修学念佛法门。信是愿与行的基础。信是信什么?信是相信释迦世尊四智圆明,告诉我们这些念佛法门必定真实。念佛法门不可思不可议,太深奥、太微妙了。但是却很容易入门,所以它最契合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因此,无量无数诸佛,赞叹世尊能够在这个五浊恶世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0 |
|
意有三业,心里贪财物、贪名声、贪权势、贪淫欲、甚至贪睡觉等都是贪。明明睡八个钟头够了,却偏要睡十个钟头,十个钟头刚睡起来不久,又去睡一下,这也是贪。贪主要是淫欲。十方世界的三界众生都是这样,通常要修到三果才能远离,那是断五下分结以后的事了。第二个意业我们称为瞋恚,动不动就发怒。我们刚刚讲过,有的人发怒,拍桌子摔东西,乃至拿刀子杀人。有的人发怒时皮笑 | 三摩地 2018-07-20 |
|
如果我们今生听闻,精进修行;刚开始心里面会产生冲突,一方面会觉得:“喔!这香肠好好吃也!这腊肉好香哦!”可是一方面想:“要慈心不杀,要修十善业;我还一天到晚要吃众生肉,不是间接杀害众生吗?”起冲突了,心里面好痛苦喔!那就是说,要舍口腹之欲,跟要修念佛法门之间冲突了。然后经过很久的挣扎、进进退退,终于有一天下定决心从此不吃它,从此 | 三摩地 2018-07-20 |
|
第一节:随缘念佛念佛人刚开始学念佛法门,他对于真实的佛法、了义的佛法,并无真实的了解,所以还没有正信,对世间的五欲之乐仍很贪著。所谓五欲是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因贪著五欲所以也会爱恋眷属、财物、虚名、权力;于是随顺世俗的法,和世俗人一样在五欲中打转,故不能专心念佛。每周一次的共修念佛,他是随兴参加,看到今天下雨就不去了;下周风大 | 三摩地 2018-07-20 |
|
」尔时,大精进菩萨白父母言:「我今欲于如来出家学道,愿为随喜。」父母答言:「莫作是说,我今年老,惟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当死。」大精进菩萨言:「我当方便令父母存,而我得出家。我从今日不食诸味,不升床座,不食酥油,不饮浆水。若善、若恶,口不言说,乃至得出家。」》……《于第六日断诸忆想,不起食,念如来应正偏知。》……《尔时,宅神 | 三摩地 2018-07-20 |
|
欲修日观之前,要修学净业三福,即我们前面所说的事行部份;有净业三福,才好修行观想念佛法门。日想,即是在日没时用想的方式来观,很多人修观想不能成就,是因其心用在观而不在想;观想要成就,应当先用想,想成就之后,才开始用观。所谓“想”,譬如打坐时作白日梦,但又心里很明白自己在作白日梦,这时候白日梦仍有形色,很清楚,和晚上作梦是一样的,接著才去观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