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此娑婆五浊之世,佛所施设的次第乃是如《长阿含经》卷20中所说:「次第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因此,佛对一般众生都是先除其「恶见」,待「其心清净,柔软欢喜,无有阴盖,易可开化」以后,才为说解脱道的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到后面有因缘时才说大乘法。但是对于大乘种性的久学菩萨者,佛菩萨 三摩地

2018-07-21

然后你再来观察现在生死之中有没有涅槃境界存在?你将会观察到:原来你正在生死轮回当下,已经是住在涅槃中了!这可不是外道涅槃哦!因为这不是界中的境界,也不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中的境界,这五种境界正是外道所误会的涅槃境界,称为五现见涅槃,都仍然是三界中的境界,都还没有超出无色界境界呢!而你所证的境界是如来藏自住的境界,是三界外的境界,从来都不是三界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外道的神我、大我,是跟我们人类的觉知心一样的,他们都脱离不了界贪与色界瞋的境界。这样的神我是什么心呢?当然是意识心。就是我们现前会分别善恶、会想东想西,也是会起贪瞋的心,也是有时候会厌离某些境界的觉知心,正是意识心,正是六识合成的识阴。可是如来藏心却是出生识阴六识的第八识真实心,又名阿赖耶识,是出生觉知心识阴、意识的离见闻觉知的心,那怎么会与 三摩地

2018-07-21

目录一、佛菩提道和解脱道方属佛法中的甘露法门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4、所修行门内涵不同5、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三、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1、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2、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3、唯一佛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四、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缘由1、不解基本佛法之十 三摩地

2018-07-21

问题是这一个人,他从其他方面的观察,他还喝酒、他还吃肉,他连界的层次都没办法脱离,他怎么可能能够有证得超越界财色名食睡的初禅,而依初禅真正的禅定而修得神通呢?即使他是真的有通,他也必定是鬼神相应之通,他不是真正的为了要帮助众生而来跟您说:我怎么样帮你解除这些困厄,帮你消除业障。佛不可能有这样子的一个行为的发生。因为很简单,佛不需要为了名闻利养而 三摩地

2018-07-21

此即自宗通之初步入门,然犹名为习种性菩萨,虽得证悟而有见地,仍未稍离异生凡夫之深重劣习故,尚未发起深乐佛乘之性故,尚未发起念念修佛道之性故,尚未于三贤位中历缘对境汰除凡夫性故,尚须熏习佛道法无我之一切种智故,故虽明心,犹住习种性位。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一关,亦可俟于未来入初地三地时见,非必此时,然以此时见 三摩地

2018-07-21

一、前言二、大乘的解脱道三、佛菩提道的内涵甲、佛菩提道之宗通乙、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丙、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丁、依万法根源如来藏,方有胜义谛戊、亲证转依离生如来藏,始能分证无我己、悟后起修——历缘对境断尽烦恼庚、宗通之究竟——四法辛、说通四、结语成佛道者,须证佛菩提 三摩地

2018-07-21

至若五盖(贪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深重者,不唯闻法,不唯闻法思维已,尚须于历缘对境中,藉闻思所得慧作诸观行,以断我所执及我执而证声闻菩提。慧强而无盖者,但须闻佛或圣略说蕴处界空,立时可成慧解脱阿罗汉,不由思维;闻说法音声而证解脱果,非由自觉自悟,故名声闻菩提。已修成四禅八定者,其三界有爱已经完全降伏,五盖已灭,唯因不断我见故不证解脱, 三摩地

2018-07-21

出家就是剃头、着染衣,然后住到寺院去,或者是三衣一钵,然后人间、乞食,最后把三界的爱断除掉,这就是出家的修行。再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净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还是在家的梵行,事实上,他都可以解脱于这个生死流转,只要他有那个智慧。所以我们可以举示世尊的开示来作为证明,就是说:【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 三摩地

2018-07-21

众生不了苦之真义,贪着眷属及五等,此等贪着便生诸苦。佛子学佛,不能了知定中定外一切能知能觉之心皆是识蕴,故不离行苦;了了常知之心,虽无妄想语言,仍是念念变易,无常生灭,佛子多半不知此理。若执此心,便致轮回。能了知此者,名为知苦圣谛。二、苦集谛:知苦圣谛后得灭苦,应知苦集之真义。苦集者,贪求五尘境,于顺逆境中起诸憎爱,造诸业行,谓身三口四意三。以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五盖呢?五盖是贪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还有疑盖。五盖深重的人,不但必须要闻法思惟以后,而且必须在闻法思惟以后,在历缘对境当中,藉着闻、思所得慧作种种的观行,以至于断我所执,乃至于断我执而证声闻菩提,这个是五盖深重的人。所以,五盖深重的人,除了闻法思惟,而且必须在闻法思惟以后,必须要在历缘对境当中,也就是说在行住坐卧各种境界当中,藉着闻、 三摩地

2018-07-21

也就是说,苦集圣谛就是在探讨我们苦所集起的这样子的原因:为什么会招集这样子的苦?为什么众生会招集这些生、老、病、死苦,乃至于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苦这八苦呢?为什么众生会招集这些苦呢?我们先看一下《增壹阿含经》里面卷十七,世尊告诸比丘如何开示的:“彼云何名为苦习谛?所谓习谛者,爱与相应,心恒染着,是谓名为苦习谛。”(《增壹阿含 admin

2018-07-21

这篇《阿含经》里面这样子的开示:【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灭、止没者,是名苦灭。】(《中阿含经》卷七)这个意思就是在说:诸贤啊!如何是爱灭、苦灭圣谛呢?这个是在说,众生确实有贪爱内六处。哪内六处呢?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内六处。他们如果解脱了,不 三摩地

2018-07-21

那何谓四如意足呢?四如意足又叫作四神足,四神足包含了如意足,还有精进如意足,还有心如意足,另外一个叫作思惟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又叫作勤如意足,也就是四正勤的勤,精进如意足又叫作勤如意足,而心如意足又叫作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又叫作观如意足。这四者为什么叫作如意呢?这四者为何称为如意?因为在前面的四念处当中如实修习、观行的智慧,又在四正勤当中精勤修持,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一念无明的内容又包括哪些呢?一念无明包括了:见一处住地烦恼,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其中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叫作有爱住地烦恼。简单的来说,就是众生爱乐于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被这个爱乐所绑住,所以就会在三界当中轮回;这三界住地烦恼的背后,是因为有我见,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才会轮回生死不得解脱)。比方说我爱这个东西 三摩地

2018-07-21

接下来我们要谈什么叫作三界爱?三界爱就是对三界有起了贪爱!哪三界?界、色界、无色界。界讲的就是有五的众生所居住的处所,这些众生贪着于五,它的范围包括:界六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由于有男女,所以有男女相。接下来就要谈色界,指的这些众生色身高广,声音微妙,有微细的乐触;由于他们已经离开了界,所以没有男女,他们只有中性身(没有男女的性 三摩地

2018-07-21

出家就是剃头、着染衣,然后住到寺院去,或者是三衣一钵,然后人间、乞食,最后把三界的爱断除掉,这就是出家的修行。再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净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还是在家的梵行,事实上,他都可以解脱于这个生死流转,只要他有那个智慧。所以我们可以举示世尊的开示来作为证明,就是说:【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 三摩地

2018-07-21

出家就是剃头、着染衣,然后住到寺院去,或者是三衣一钵,然后人间、乞食,最后把三界的爱断除掉,这就是出家的修行。再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净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还是在家的梵行,事实上,他都可以解脱于这个生死流转,只要他有那个智慧。所以我们可以举示世尊的开示来作为证明,就是说:【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 三摩地

2018-07-21

(七)为所求不得苦;分为事与理两方面来说;一是事相上所求不得,包括人、事、物三类,人;求子女、求配偶、求长寿等;事;求官求职求名,求官司胜诉,求冤狱平反等;物;求钱财、求住宅、求文物珠宝等;人皆有求,求而不得,自然为苦,人的无穷,不可能一一实现,因此而升起诸多痛苦,所谓壑难填说的就是这个理。二者是从理上说;众生都不能离开出生这个法,想让这个我不要 三摩地

2018-07-21

识阴共有六个识,为了见色而有眼识,为了闻声而有耳识,乃至为了知种种诸法而有意识。很多学佛人知道识阴是虚妄的,却又总是误以为意识觉知心是常住的。可是,意识被含摄在识阴中,只是识阴六识中的一个识;意识永远都不可能是常住法,因为每一世的意识永远都是只有存在一世。(编案:详见《阿含正义》七辑所述证果的理论与观行的法门。)从理上来说,意识每天晚上睡着以后就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