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禅宗二祖慧可悟得如来藏,菩提达摩以《楞伽经》印证他开悟。六祖慧能悟得如来藏,五祖弘忍以《金刚经》为他印证开悟时,六祖就说:「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到了宋朝,弘传看话禅的大慧宗杲、默照禅的宏智正觉,也都是悟得如来藏而出世弘法,所悟相同,所以后来成为莫逆之交。在地区,笃補巴与多罗那他两位大师,也都证得第八识。证悟如来藏的笃補巴写了《山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入楞伽经》佛说︰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如来藏因缘所生之七转识妄心,以及蕴处界诸法,皆是缘起缘灭,因缘和合无常变异,无有真实不坏自性,故名缘起性空,又曰空相,但如此空相亦不能够离开真实如来藏而言。真实心虽无形无色、法相犹如虚空,但祂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槃经……等如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性之争执化为乌有,融合,此第四时第三教——如来藏唯识教也。佛灭前,为示华严法界真实,故说法华,而三教,此第五时也。阿含中之二乘法乃第二时第一教,然已隐含大乘法教于其中,今人不明,妄以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楞伽经》疏:佛子欲出三界,但断一念无明即足;欲求成佛,则必须加修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四辑P1~5 (原标题:何为“意生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心能造物的原理,如《楞伽经》(四卷本)卷二,佛言: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炎盛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所谓内界是指众生的色身,外界是指供众生所生活的器世间。第八识阿赖耶识住于受精卵中,执持受精卵成长为胎儿。由藏识中含藏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入楞伽经》里面佛说:【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入楞伽经》卷七)这里佛对大慧菩萨说“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但是啊祂跟无明七识(也就是说七识的无明业种,乃至于跟七识)共俱;“常不断绝,身俱生故”,也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在《大乘入楞伽经》开示:大慧!一切众生于种种境,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计能所取虚妄执着,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大乘入楞伽经》卷四)解释如下:【大慧菩萨!一切众生对于自己所面对的种种境界,不能了知都是由自心所显现,也就是如来藏藉由自己所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内六尘相分,因为有内相分出现,见分也就跟着出现了,再由见分去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楞伽经》中佛亦再三告诫说:谤无第八识者即是谤菩萨藏者,谤菩萨藏之语一经出口为人所闻,即成一阐提人,即成就地狱种性,善根永断故。若认为唯识和中观有矛盾者,请参阅太虚大师的千古猛文《阅<入中论>记》。四、佛教内诤导致佛教衰败、异化、灭亡佛教史上最神秘的就是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消失这一事实。印度佛教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成因,如《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楞伽经》卷九: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盘。」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楞伽经》中佛亦再三告诫说:谤无第八识者即是谤菩萨藏者,谤菩萨藏之语一经出口为人所闻,即成一阐提人,即成就地狱种性,善根永断故。若认为唯识和中观有矛盾者,请参阅太虚大师的千古猛文《阅<入中论>记》。佛教内诤将会导致佛教衰败、异化、灭亡----佛教史上最神秘的就是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消失这一事实。印度佛教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成因,如《佛临涅槃记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是杀无明父、杀贪爱母、杀五阴阿罗汉者,反而可以加速成佛;此分法义非常深广,限于篇幅,不能于此详述,请详阅平实导师《集》、《楞伽经详解》内之开示。再者,犯下五逆罪而不毁谤菩萨藏者,诸佛慈悲而有开示另外的方便法:亦即往生极乐世界。根据经中世尊的开示,虽是五逆十恶之人,只要他临命终的时候,因为过去世种过善因,今生能遇到善知识教他忏悔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如《入楞伽经》卷七之<佛性品第十一>,佛云: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大乘密严经》卷三,亦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宗镜录》卷四十七,永明延寿大师亦云: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宗镜录》卷一百,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世尊于《楞伽经》中亦作是说:“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意谓真如自住境界与空性之实际,四种涅槃“境界”及一切法界,以及大乘别教菩萨所证三种意生身,其实皆是自心藏识之现量----依藏识而施设建立种种法相。由斯故说:般若中观及般若种智,要由亲证八识心王一一心,并现前领受八识心王一一心之自性同异,现前观见七转识由阿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入楞伽经》)】亦如金刚藏菩萨所示:【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亦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说:【钝根小乘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十二丶证得阿赖耶识已,得通禅宗诸祖之见道功德,能通禅宗诸祖开悟公案,唯除较深之重关与牢关公案:证得阿赖耶识已,若不退转者,亦得二乘见道所能获得之功德,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三,《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云:【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各位菩萨,这段的意思是说:【这个非常深奥的如来藏,祂与七识心同在一起,当如来藏与七识心同在时,就会有两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禅宗明心者破参之后,当应转入相见道位,依四圣谛十六心作法空观;亦应依《楞伽经》修学五法、三自性...等,此亦真见道后之相见道位所应修学者,若不修此,永无进入初地之资粮。然初地所修所证,是无生法忍道种智,修此非易;大善知识难值遇故,自身慧力多有未逮故,自身福德资粮亦多未具足故,心量不够广大雄猛故;是故初地难阶,自古已然。禅宗祖师之已入分证即佛位者 | admin 2018-07-21 |
![]() |
禅宗明心者破参之后,当应转入相见道位,依四圣谛十六心作法空观;亦应依《楞伽经》修学五法、三自性...等,此亦真见道后之相见道位所应修学者,若不修此,永无进入初地之资粮。然初地所修所证,是无生法忍道种智,修此非易;大善知识难值遇故,自身慧力多有未逮故,自身福德资粮亦多未具足故,心量不够广大雄猛故;是故初地难阶,自古已然。禅宗祖师之已入分证即佛位者(其数 | admin 2018-07-21 |
![]() |
现在先说今天的精神讲话:方才发到诸位手上的影印本,是从《大乘入楞伽经》影印下来的,其中有些地方用笔圈了起来,这就是今天精神讲话的主题---明心与初地---的主旨所在。有人说:“老师!你为什么要讲成唯识论呢?它那么啰嗦!”又有人说:“老师!你不要讲那么多法相,明心与见性就好了。”但是诸位要知道:这些法相的验证非常重要,能让我们由人无我的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