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应当以七圣财的具足与否,作为核心来检查。也就是说,这一个善知识是否具足了七圣财?具足了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具足这七个圣财,这样来与这些善知识广结善缘;而不是重于表相的大名声、大道场,依这个表相来决定是善净或染恶。所以,佛选择善知识,要依善知识开示的内容,这个善知识开示的内容是符合圣教、符合正理的。对于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也就是说,佛陀要我们依循真正的正理而行,不是依循事相上面方便说法而行,也就是,我们依循实质核心而不是看表面肤浅的错误认知。佛陀也教导我们,要依循于如法实证的智慧而修、而行,而不是依于世间人我聪明的知识情解。一切身口意三行,应当以解脱的智慧为先导而行,以实相的智慧为先导而行。所以,真正佛教的修行者,要行菩萨行的修行者,应该依循这四依的圣教而行,这样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一个真正能够掌握佛教真正核心教理的说法者,当我们在问到寂灭为乐的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必然不能够回避,也不会回避用解脱道的原理跟大家说清楚,什么叫作寂灭为乐。请大家把握这个第一个原则。第二项原则就是说,我们刚才所看到的不受环境的制约,心得自由自在的这些原则,如果说这个是属于划归在大乘佛法里面的话,那我们就要开始用佛菩提道的精神来去检 | 三摩地 2018-07-22 |
|
所以,当您在外面听到动不动就说大乘的佛法谈的不外乎就是缘起性空,除了缘起性空之外,应该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在;如果您听到是这样子的话,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这个里面缺少了最核心的、我们所谓的真如佛性的这件事情;因为真如佛性不是缘起性空所能函盖的,因为缘起性空只有看到事物的表相。那我们真正修习佛菩提道、真正要能够证悟这个本心的话,这些事情就必定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果探究各种无法正确解释生命现象的说法,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没有正确的八识论之核心知见,也缺乏因缘果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正知见;因此形成种种对于生死现象的不同说法,让一般大众产生混淆与无所适从。因为知见架构错误,以及所作的观察不完整,譬如:以六识论的架构来探讨心识,或只限于欲界的范围来看六道轮回,或以局限在现世因果的观察等,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离,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一方面,大家常常诵念的经典里面,有一类的内容因为涉及第一义妙法的开示,例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因为这些经典里面的法义非常胜妙,如果事先没有在善知识那里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与架构,以及熏闻第一义的正理,那要直接经由读诵经典来正确了解经中的核心法义,是相当困难的。譬如在《心经》里面,除了说明真实心之外,也同时在说明妄心,因此如果没有先建立 | 三摩地 2018-07-22 |
|
度众就是修行!所谓的修行就是在与无量的众生结下善缘,而未来我们成佛的时候,这无量的众生就成为我们佛国当中最拥护我们的核心;这一场佛事,整个成佛的事业,就靠这样子成就的。好,所以我们最后的结论:修行与度众是同一件事,不是两件事。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48集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正伟老师(原标题:什么叫作度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陀之前的印度哲学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有关于世界众生的本源这一类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全部印度哲学的核心,也就是要追求万有本源的第一因。这一件事情,成为印度各派哲学当中不约而同、理所当然的终极目标。当然这个背后,都是由于当时这些有缘的菩萨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想想看,如果当时的印度众生,都是一些只想修人天善法,想要赶快生天享福;或者只想要自己赶快脱离三界进入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圣经》还说地球为宇宙中心,以前伽利略说我们的大地是圆的,因为他发明望远镜而观察天上的星星是圆球形的;更早的哥白尼主张「日心说、地动说」,否定了一神教说的太阳绕地球说;这两位科学家都动摇了一神教神学教义的核心基础,被教会视为大逆不道的邪说;结果教会依据他们的《圣经》,想要把哥白尼、伽利略处死;后来是透过学术界,再透过国王的力量,才把他们救下来。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一方面,大家常常诵念的经典里面,有一类的内容因为涉及第一义妙法的开示,例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因为这些经典里面的法义非常胜妙,如果事先没有在善知识那里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与架构,以及熏闻第一义的正理,要直接经由读诵经典来正确了解经中的核心法义,是相当困难的。譬如在《心经》里面,除了说明真实心之外,也同时在说明妄心,因此如果没有先建立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为菩萨所修一切三昧都是以金刚三昧为核心而有,归属于金刚三昧,这样的三昧才是大乘般若实相智慧的三昧,才是佛法所说的金刚三昧或金刚三摩地,或者说为证得真如法身而入实相念佛三昧;而其余有关禅定的三摩地,全都是三界世间法,并非大乘诸经所说的金刚三摩地。大乘菩萨除了现观五蕴我虚妄无常,而证得二乘的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同时也亲证金刚三昧;依金刚三昧又复现观 | 三摩地 2018-07-22 |
|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四由这里面的开示我们也可以了解先受报的业,是属于力量比较大的,包括这个业本身就是重业,因此本身就有很大的力量;或者将舍报前现起的业,因为时间最接近,而念力较强的缘故,譬如临终之人随念佛之净念而往生极乐世界;或临终忆念曾作过的大善业,这时因善念力的关系,使大善业的果报境界现前;或者是常常重复在造的业,因此累积了很强的力量;或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尤其像某个附佛法外道,以古代邪师所编纂的《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作为教材,号称是引用佛经以及诸大菩萨的论典所编辑而成的;但是他们否定了佛菩提的核心第八识如来藏是真实法,那么他们所说的菩提以及菩提心,早就已经成为空无实义的戏论了。他们的作为都是要把学佛人转入欲界五欲法当中,让人永远在三界火宅之中流转的邪法。古德有说:“邪人说正法,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2、核心内容。《盂兰盆经》又称为《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内容记述佛陀大目犍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问法于佛,佛告诉目犍连,应在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可令其母脱离苦难,后世演变为盂兰盆供与盂兰盆节。3、殊胜地位。古典戏剧目连救母的故事原型即源于此经,自梁武帝后所行盂兰盆节或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 | 三摩地 2018-07-22 |
|
佛陀之前的印度哲学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有关于“世界众生的本源”这一类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全部印度哲学的核心,也就是要追求万有本源的第一因。这一件事情,成为印度各派哲学当中不约而同、理所当然的终极目标。当然这个背后,都是由于当时这些有缘的菩萨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想想看,如果当时的印度众生,都是一些只想修人天善法,想要赶快生天享福;或者只想要自己赶 | admin 2018-07-22 |
|
首先我们看看“宗”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宗就是宗旨的意思,也就是最高指导原则,或者是讲的是核心义理的意思。比方说,我们说“卫生署”这个组织,它成立的宗旨就是要促进及保护全民的健康福祉,所以这个是它成立的宗旨。所以在卫生署整个运作的期间,它都不能够偏离、不能够违背这个宗旨。又譬如说“消费者文教基金会”的宗旨,也是一样要推行消 | admin 2018-07-22 |
|
否则,这个宗派就只剩下了佛法表相的一个外面的壳子而已,因为它失去了佛法核心所证;这样的一个佛法的宗派失去了核心之后,实质上它就会变为外道的法门了。这一点也是我们在选择宗派的时候要很小心的事。世尊所传授的佛法分为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各自有他们要证得的目标跟方法,可是后者可以包含前者,也就是缘觉乘它所证的果位,可以包含了声闻乘,而菩萨 | admin 2018-07-22 |
|
天台宗从真正开始有宗派记载的人物是从慧文法师,慧文法师传到了慧思法师,然后再传到智顗法师,智顗法师可以说是天台宗的灵魂人物、核心人物。智顗法师,我们就稍微跟大家介绍一下智顗法师。智顗法师他出生的年代就是南北朝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父亲是梁朝所倚重的一位官员,他的父亲非常的杰出,甚受帝王的倚重;所以,当时虽然说周遭南北朝的环境战乱不断,很多地方其实都是 | admin 2018-07-22 |
|
别教所修行的内涵就是以真心如来藏作为核心,修行起修的重点就是,第一个在修行的时候,要力求破参明心,要取得总相智。总相智的意思就是说,能够用总体、整体的方式来认取、认知到说,我们有这样的真心如来藏的存在,这个就是大乘七住菩萨的明心的智慧。那一旦有了七住菩萨破参明心的智慧之后,接下来就要进入到别相智的修行。所谓的别相智,当然就是比总相智更为深入,别别相 | admin 2018-07-22 |
|
那所以戒体呢,其实是整个律宗的核心;因为关于戒法跟戒行跟戒相,原则上都有既定的戒律的文字在那边规范;那戒体的部分,由于谈到的是所谓的对于戒法的信念,以及奉持戒法的意志,以及戒法所带来的防非止恶的这个功能,所以戒体的部分其实是跟我们的心念是很有关系的;这也是律宗大幅提升戒律,大幅提升戒律所依恃的、所论述的内容就是在戒体。那这个部分呢,这个四个项目&mda | admin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