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禅定的心是定学,是修定之法。禅定之力是证得般若智慧的工具,但其本身不是般若。但是,长期以来,有一些佛门修行者和世间的佛学研究者将禅宗的法门错认为修定法门。另有更多的一些人,虽然承认禅宗之禅是般若,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却犯了以定为禅的错误,将修定达到一念不生、身心统一、虚空粉碎等境界误认为开悟,以为证得这些定境就是明心或见性了。但是,他们所证到的所谓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目的也可以说,就是学人开始从内心中更为具体地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因此依著四宏誓愿的心精神,就建构了菩萨戒持守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不违背解脱;第二、不违背菩萨的慈悲;第三、不违背大乘第一义。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加以说明。首先是不违背解脱。佛道修学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求解脱,常听学佛人说要自度度他,度是指度到解脱的彼岸,就是要了生脱死。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復有作無烟火坑殺他,殺、弶殺、作穽殺、觸殺、毘陀羅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火中水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無烟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 三摩地

2018-07-23

復有作無烟火坑殺他,殺、弶殺、作穽殺、觸殺、毘陀羅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火中水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無烟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 三摩地

2018-07-23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卷1开示说:【罪福随身,如影随形,植种福者,亦如尼拘类树,本种一,收子无限,施一得倍万,言不虚也!】(《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卷1)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口意行所造作的一切罪业与福业,都会紧跟着自己,就好比身影紧跟着自己。种植福德的人,也好比种植尼拘陀树,尼拘陀树的种子很小,本来只是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但是这种树长大之后,非常 三摩地

2018-07-23

”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只能是人天有漏有为的善业果报,是不能出于轮回而有解脱的智慧,更不能知佛菩提道的智慧、功德;只有发了菩提心、持守菩提心,才能使所修的福德聚集在正修行上,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对于佛法的心的内涵,彼此的见解就不一定相同了。譬如说,真正的佛法是八识论,是要有永恒存在的第八识如来藏,才能够真正来作四加行的修行,而能够实证菩萨的初果。可是如果没有承认八识的法,而想要来作四加行的话,那也是不能够成功的。因为八识论跟六识论,乃至七识论,或是说有所谓的九识、十识等等,对于法界的八识的这种事实,不管它是减少了而成为六识论或是七识 三摩地

2018-07-23

一切行之中善护自己的心念才是修行的心。否则空做那么多工作,空读那么多书,没有对自己心念产生任何改变,一切都是零!在护持乃至推广过程中,有同修每每不能安于自己的角色,不能接受纪律的束缚,不愿意依照既定的规约来做,只是任意而行而固执的不听劝导,只以自己认为应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不能从大局出发,乃至知道不允许做的事情还是坚持去做,已经破戒而不自知。这样是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对于佛法的心的内涵,彼此的见解就不一定相同了。譬如说,真正的佛法是八识论,是要有永恒存在的第八识如来藏,才能够真正来作四加行的修行,而能够实证菩萨的初果。可是如果没有承认八识的法,而想要来作四加行的话,那也是不能够成功的。因为八识论跟六识论,乃至七识论,或是说有所谓的九识、十识等等,对于法界的八识的这种事实,不管它是减少了而成为六识论或是七识 三摩地

2018-07-23

那这些在经典中都有详细说明,而我们也应该继续在安居乐业中寻找安身立命及悟道解脱之路!所以就是要继续加油啰!《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佛语阿难:「夫人作福,譬如此树,本种一,稍稍渐大,收子无限。人而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佛事三宝中来。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气 三摩地

2018-07-23

相同的,当某些人、事、物与你的瞋心相应共鸣时,并逐渐形成你对同一个人、事、物的瞋习;当你下次遇到同样的人、事、物,不待语言文字思惟,瞋心已然悄悄抬头;不待意识思惟,与生气有关之内分泌、心跳、血压或生理反应,早已由潜意识中之杏仁、下视丘所主导而悄悄启动;你可能不待对方动作、不待语言升起,早已面红耳赤,甚至怒不可抑,而且进一步影响后来与意识有关的思想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以后禅三的报名审,会考虑报名的人有没有受菩萨戒。因为这个戒是一切菩萨、一切佛的根本。不肯发菩萨的大心,不肯受菩萨的戒,而要得菩萨最深妙的法,没有道理嘛!所以这点要列入考虑。另外有一种人,他喜欢表现自己比别人好。我们刚刚讲的这十个重戒,主要的是说:我们最容易去犯的毁谤三宝、自赞毁他、破和合僧,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这些最容易犯。其他的比较不会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以后禅三的报名审,会考虑报名的人有没有受菩萨戒。因为这个戒是一切菩萨、一切佛的根本。不肯发菩萨的大心,不肯受菩萨的戒,而要得菩萨最深妙的法,没有道理嘛!所以这点要列入考虑。另外有一种人,他喜欢表现自己比别人好。我们刚刚讲的这十个重戒,主要的是说:我们最容易去犯的毁谤三宝、自赞毁他、破和合僧,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这些最容易犯。其他的比较不会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真正的大愿、真正的利益众生,一定是以证得解脱果乃至证得佛果为心的。其次,大菩萨们再怎么大,也都必须要亲近诸佛,因为永远都有他所不知道的法要随佛修学,所以应该常亲近诸佛;乃至三地、四地、五地满心有了意生身以后,更是每天都要去见佛,没事的时候,每天到别的世界去见仍然住世的诸佛,假使能听到二、三句和自己目前证量有关的妙法,也许一步就跳到上地去了! 三摩地

2018-07-22

提出咒语的真言教作为密教的一个心,出现以后,对于佛教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呢?有一位出家人叫不空,在唐朝的时候来到中国,他主张以前的佛教叫作显教。他在《总释陀罗尼义赞》中说,显教是大乘教,多依显教大乘教中所说;他认为佛法有一个密教,有一边叫作显教;他要表现说,真言教所说的就是绝对的真理。我们来探讨一下真言教本身好了,且不说他把佛教叫显教,这样等于是贬抑 三摩地

2018-07-22

度众就是修行!所谓的修行就是在与无量的众生结下善缘,而未来我们成佛的时候,这无量的众生就成为我们佛国当中最拥护我们的心;这一场佛事,整个成佛的事业,就靠这样子成就的。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48集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正伟老师(原标题: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 三摩地

2018-07-22

否则,这个宗派就只剩下了佛法表相的一个外面的壳子而已,因为它失去了佛法心所证;这样的一个佛法的宗派失去了心之后,实质上它就会变为外道的法门了。这一点也是我们在选择宗派的时候要很小心的事。世尊所传授的佛法分为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各自有他们要证得的目标跟方法,可是后者可以包含前者,也就是缘觉乘它所证的果位,可以包含了声闻乘,而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否则,这个宗派就只剩下了佛法表相的一个外面的壳子而已,因为它失去了佛法心所证;这样的一个佛法的宗派失去了心之后,实质上它就会变为外道的法门了。这一点也是我们在选择宗派的时候要很小心的事。世尊所传授的佛法分为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各自有他们要证得的目标跟方法,可是后者可以包含前者,也就是缘觉乘它所证的果位,可以包含了声闻乘,而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要说明的是,因果报偿历历不爽的因果法则,是佛陀重要的心教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佛教认为,因果酬偿的法性,正如同一切人可见种子种在田里,时机成熟就会萌芽、成长、结果的世间现象一样;因此佛教中就以“田”来譬喻,建立了“福田”这一个名词来说明因果酬偿的现象,以及因果酬偿过程中确实存 三摩地

2018-07-22

如何才是广结善缘?这是需要以智慧为先导来作抉择,应当以七圣财的成就作为心要点,应当以摄受的内容、内涵为基础。因为如理如教的摄受,才是摄受成就佛道的国土;所以,智慧的简择对于广结善缘来讲,乃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有透过智慧简择来选择、选择善知识,并且在这当中一一的检验,符合三量的事实,依于圣教的开示而行;同时我们还要配合自己智慧的抉择,这样来广结善缘,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