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由此可知,想要未来世有富裕的果报,就是今生努力布施,而不是一直赚钱把钱财积聚在身上,应该要学此篇故事中的菩萨或古今中外的大富豪一样,把大部分的财产拿来救济众生,如此未来世还是一样富裕;并且我们也要学菩萨那样弘扬佛法,度众生一起广修布施、行菩萨道。------《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张善思居士 | admin 2020-02-21 |
![]() |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贤愚经》卷13中所记载的,有关于恶口得到的果报,以及因为忏悔而得到解脱这样的故事。经中的故事说:舍利弗尊者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他常常用天眼通观看这世间,有谁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了,他就会前往度化。有一天,他看到一群商人带了一条狗,而这条狗趁着商人们在休息时,偷吃了商人们所带的肉食,于是它便被商人们打断了狗腿,并弃置在旷野之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看到他人表现很好而有殊胜的果报,或者有胜妙的智慧,或者在道业上有所实证;我们看到的时候,都应该随喜赞叹,来实践随喜赞叹这一分最上供养的功德,这样来成就这一分最上供养。但是,我们在随喜赞叹之后,同时还要继续配合回向来加乘当中的效果,将此随喜赞叹的功德,回向早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以这样来增益随喜赞叹的功德。所以,随喜赞叹功德,还是可以透过回向的功德 | admin 2020-02-21 |
![]() |
反过来讲,您如果因为发下了恶誓愿,迎向了恶誓愿的话,刚好是跟刚刚所说的自誓作约要来如实四种修,产生了一个相反的果报。我们就来引用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14有记载到:有一个阿罗汉名为实力子,他出家之后,他负责在僧团当中分发这个饮食,因为这样子的一个过程当中,得罪了两位的比丘,就是友地比丘跟大地比丘。这个友地比丘、大地比丘其实在过去世就已经跟实力子 | admin 2020-02-21 |
![]() |
但是如果说有悭吝心的一个漂流,那么就不可能会结下善缘,没有结下善缘,就不可能有见道的因缘;因此我们应该要设法拔掉他这个悭吝的根源,来成就他布施的果报。所以舍利弗尊者,就跟其他的阿罗汉陆续地来到这个首罗长者家。首先有一次,像摩诃迦叶他很早起来了,穿着衣服、持着钵,就走到首罗长者家,然后跟首罗长者说:应该要行布施,布施有种种的功德。那首罗长者因为一向都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个忍辱行尽未来际,就有无量的功德果报,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因为为了众生好。所以我们对众生好,就是要看得久远,我们应当想:我怎么样去究竟利益这个众生?他今天生气有他生气的理由,因为我过去生没有跟他结很好的缘,所以他今生对我种种瞋恚,乃至于我的存在,障碍他这一生于世间的许许多多的利益;可是他未来世,一样会面临到修学的时候,到了那个关节,他是不是会选择佛法呢?他是不是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是落实到口业、身业,那就成就了十恶业道中的业还有道了,就无法免除堕落三恶道的果报了。所以从意业贪而生的口业、身业,若是因为嫉妒别人有钱,就想出不正当的办法把自己变成比别人更有钱,这就是因为嫉妒而生贪,因意的贪业而引生恶道法。所以有人是纯粹因为瞋心所以造作了身业、口业;有人根本不是因为贪或是瞋,他就只是愚痴而引生恶业道。可是从痴而生的邪见,在世间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以佛眼来观察他未来的果报,就是最后会成就佛果。我们知道这样的道理以后,就知道因果它是如实,因果是不二的。以这种礼佛的因,即使是心没有那么清净、心没有那么清明,佛还是说:这样将来会成就佛果。所以我们应当向着佛道而继续前进,不要因为众生给我们的一些难关,就自己障碍自己不来修习。因为修学的道路上你总有一天会遇到一个走不过去的,不论是在家或是出家都一样 | admin 2020-02-21 |
![]() |
障道的因缘所产生的就是因为当初心不随喜,而在后世所成就的果报,就是资生会非常困难,生活上会种种的障碍。如果菩萨在生活上产生这样障碍,就不容易可以持续这三大阿僧祇劫的佛菩提道。而且在这部经里面又有提到:于诸众生,起嫉妬心;见他得利,心生恼热;见他失利,其心欢喜。所以这样的话,果报在势力上你就会减损,你的威德就会减损等等。因为一切的众生,他所作的就是过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菩萨不小心作了有罪、有错的过失,应该心生惭愧,并督促自己不要再犯错,相信自己所作的种种罪业,未来世都要受种种的异熟果报。这是因为所造的点点滴滴善恶业,都含藏在自心如来里,从来没有遗失过,未来有因缘就要受可爱、不可爱的异熟果报。所以菩萨对于自己所造作有罪、有错的过失,应该心生惭愧,并督促自己不要再犯错。假使看到对方作善事,应该心生欢喜,并且随喜赞 | admin 2020-02-21 |
![]() |
比方说,世间人的作法就是想办法去改变眼前他所不喜欢的境界,用尽各式各样的方式;乃至于说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用尽了一切的的手段,想办法把眼前的境界改成他所喜欢的境界,这就是世间人的作法。但是这种作法呢,显然并没有真正离开了这个苦,因为接下来的这个后世,还有无量的苦在等着他,所以这个不是根本解决苦的道理。那么再回头,如果是用改变境界这个方 | admin 2020-02-21 |
![]() |
这个是说,他不毁谤正法,他所行很多的善法,可是即使是这样子,他最多的果报不过是成为忉利天里面的妓乐神----歌神或是演奏乐器的乐神,来讨好这些天子们;如果他对于这个法,如果说他是毁坏了正法,那绝对不可能生天,他要沦堕的。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知道,魔波旬他也知道这个道理,而且他还用这个道理来告诉佛陀。可是他自己有没有做到?他没有做到,所以他还是成为魔王。这 | admin 2020-02-21 |
![]() |
也就是菩萨如果真正的拔苦,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众生他现在的身口意行、他现在的所为,只有为他将来会带来不可爱的异熟果报。所以真正的大悲,并不是说我们去救济他的贫苦、我们去帮他洗洗澡、帮他盖盖房子,而是要把他的身口意行当中的邪念拔除,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悲;要教他真正向善的方法、解脱的方法,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悲。所以一个菩萨,他在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他会以悲慧来作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我们这些还在因地修学的菩萨,仰望这些大菩萨们对于佛的恭敬、对于法的恭敬,乃至对于胜义僧的恭敬,那比之祂们,我们是否应该要更加恭敬于三宝,更加对于诸佛礼敬赞叹的心,要能够由衷而发呢?其实礼敬诸佛,在佛陀开示当中,不在于说你今天供养佛,是多么名贵的东西,而是您只要以一分的恭敬心来供养佛,自然能够得到那一分殊胜庄严的果报。------《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 admin 2020-02-21 |
![]() |
原因是什么?在《本事经》中这么说,世尊曾开示:“比丘们应当知道,世间有一法发生时,就会带给众多众生不利益与不安乐,引发诸天天众及人间大众造作没有意义没有利益的恶业,而感生未来极大痛苦的果报;这一法就是破僧。”为什么呢?世尊说:“僧若破坏了,一切大众之间就会互相兴起诤论,一个接着一个互相诃责,互相欺侮陷害、互相骂辱、毁谤,相互嫌怨、恼 | admin 2020-02-20 |
![]() |
这一些事实上都是在当时的异熟果报身、跟环境因缘下所见,所以说没有不变的法相。第三个角度就是说,随着自己定慧的增长,会让我们所取的相产生转变,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修行人不应该执着他所分别的种种法相,这样子就能够逐渐跟无相三昧相应,能够逐渐解脱于种种的烦恼。所以二乘它是可以透过观察,无论是能取的六识心,跟所取的六尘,都没有真实不坏的法相,也能够了解能 | admin 2020-02-20 |
![]() |
也就是菩萨如果真正的拔苦,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众生他现在的身口意行、他现在的所为,只有为他将来会带来不可爱的异熟果报。所以真正的大悲,并不是说我们去救济他的贫苦、我们去帮他洗洗澡、帮他盖盖房子,而是要把他的身口意行当中的邪念拔除,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悲;要教他真正向善的方法、解脱的方法,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悲。所以一个菩萨,他在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他会以悲慧来作 | admin 2020-02-20 |
![]() |
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与参禅的时候能够不落于以定为禅的过失中!因为定境本身都是意识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识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么知道参禅就不能、不该落在意识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见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识所能够到达境界的智慧,从欲界到四禅到四空定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 admin 2020-02-20 |
![]() |
到了衙门,罽那的妻子向县官哭诉着说:我们母子两人一向缩衣节食,在家里过着贫穷困苦的日子,而我的丈夫却把赚得的钱财拿去乱花,毫不在乎家人的生活;请县老爷明察,还我一个公道!于是县官就问画师说:你为什么把赚得的钱财随便花用,而不拿回家照顾妻小呢?罽那回答说: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好像闪电、露水一样的短暂,刹那生灭、变异无常;我想到自己今生连穿衣吃饭都有困难, | admin 2020-02-20 |
![]() |
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间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间法的田而有所差异!所以菩萨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内容,从饶益有情来说,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财布施来护持了义正法的团体以及善知识,用来弘扬了义正法。在末法时代正法弘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