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故事中的这对父母,因为对他们的儿子爱重无比、非常疼爱,可是这个儿子因为果报的关系生病而死;这对父母因此而无法释怀,甚至看不开而想;这虽然也是人之常情,但若贪爱过重、执著过深,那么一旦分离就会越痛苦、越无法超脱。这种别离的痛苦,在佛法里面就是爱别离苦,是八苦之一;是说心爱的人、事、物与我们离开而引生的苦。在佛法里,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法,其 | admin 2020-02-21 |
![]() |
既然如此,人死了不可能再复生,你应该未雨绸缪,广行布施、持戒,并随着你自己的能力,布施给孤苦贫穷、沙门,以及婆罗门等人,未来所获得果报不可思议。这位妇人回答:我爱这个儿子彻入骨髓,为了他,我都不爱惜自己的身命。世尊为了度化这位妇人,让她知道世间无常的道理,于是变出了四个大火来,围绕在这妇人身边,由于火势很旺的缘故,导致火气逼身,使得妇人不得不以儿子 | admin 2020-02-21 |
![]() |
所谓的没有尽到完美,就是说比起一般人的孝道,所尽孝的这一个大致上是差不多,并没有超越,所以这个就造成了这一生有机会来得到这个果报。这个是一个缘起,等于是这一世的缘起,已经开始酝酿。第三个,就是遇到了儿子娶了这个媳妇,那么跟两个人之间过去生的过节,是要等到这两人会合之后那才会生起,所以这时候,整个缘起的条件完全成立。因此从这三个因来看,有过去不孝顺父 | admin 2020-02-21 |
![]() |
当然父母最好都能学习正法,有坚定的信仰,深信因缘果报,以清净的身口意行作为孩子的榜样,以慈悲喜舍的修为来教养孩子,若能如此多管齐下,一定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使孩子不仅可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乃至可以和父母共同修学佛法,迈向成佛之道。------《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59集佛教徒应该如何教养小孩呢?>张正圜老师 | admin 2020-02-21 |
![]() |
】(~《杂譬喻经》)成为阿罗汉的这个哥哥,知道弟弟这样子下去的话,未来世果报堪虞;于是就回去劝他:应该不要这样子贪恋俗世的这一些带不走的东西,应该要趁着这个有用之身来修学佛法,证得解脱。可是弟弟不听劝,哥哥没有办法就只好离开了。【弟贪家业汲汲不休,未曾以法而住其心,然后寿终堕牛中,肥盛甚大,贾客买取,载盐贩之;往返有数,牛遂羸顿,不能复前,上坂困顿 | admin 2020-02-21 |
![]() |
因此在八个识之中,也只有意识心才能跟五十一个心所法相应,祂能够分别诸法种种差别而起种种业,受种种的果报。所以众生所缘的六尘境界虽然只是概略分成六类,但含摄的内涵其实是没办法数尽的,而这也是因为众生有种种的心性以及种种的欲乐,因此相应的法也很难说尽。这样的情况也是菩萨所应当去了解的,知道众生的种种心性与欲乐之后,菩萨才能以方便善巧来利乐众生。 所 | admin 2020-02-21 |
![]() |
各位菩萨,至于邪淫会产生什么样的过患呢?我们来举述《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三作为说明,经中说:【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 | admin 2020-02-21 |
![]() |
因此在八个识之中,也只有意识心才能跟五十一个心所法相应,祂能够分别诸法种种差别而起种种业,受种种的果报。所以众生所缘的六尘境界虽然只是概略分成六类,但含摄的内涵其实是没办法数尽的,而这也是因为众生有种种的心性以及种种的欲乐,因此相应的法也很难说尽。这样的情况也是菩萨所应当去了解的,知道众生的种种心性与欲乐之后,菩萨才能以方便善巧来利乐众生。 所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讲记:佛说戒师还应该为戒子说明:如果有人说话常常不老实,这个人现世的果报就是恶口与恶色;是说他的嘴巴不好,不是说口臭、嘴破、牙齿坏掉,而是不管他说什么话,虽然说的都是真实的事情、正理,但是人家都不相信他,大众都不喜欢看见他,这就是现世恶业的果报。未来他舍了这个色身以后,进入了地狱还要受更大的苦楚及饥渴热 | admin 2020-02-21 |
![]() |
什么是正报呢?正报就是因为你过去世所造的异熟果报,你过去世所造的身口意行,落谢下来的异熟果。那这异熟果为什么称为异熟呢?因为是异生而熟、异地而熟、异时而熟;也就是说,你成就了你未来世的五阴身;你未来世的五阴身,包含了你的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就是你的命;这个色受想行识,就是你每一世命的一个展现,这是你的正报。你这个色受想行识,含藏了你的六识种 | admin 2020-02-21 |
![]() |
像畏财尽受苦或者是见他施已受诸衰恼这两件事情,都是因为这些人还不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这一世的布施,是要到下辈子才会得到果报,并不是今生马上就能得到善业的果报。或者是他对于三世因果还没有深信,譬如说,有人在某个大道场布施了以后,却出了车祸,那个车祸事件,其实是因为他在过去世伤害了人,所以这一世才会遭受车祸的果报;而他今生布施的善业果报,是要到下 | admin 2020-02-21 |
![]() |
贪爱钱财而又吝啬的人会有什么果报?任何善恶业,都是因于我们身口意行的造作;身口意行是从如来藏—从第八识—所出生的五蕴十八界当中生灭法的一部分;依五蕴当中七转识的造作有了身口意行。生灭的五蕴它虽然是刹那生灭、刹那就过去了,不是常住之法,可是依这个刹那生灭出生的五蕴而有的身口意行,所造作的这些身口意业,在生灭的五蕴落谢之后,却依然会储存于如来 | admin 2020-02-21 |
![]() |
这四种的无畏施----不杀、不盗、不淫、不妄造口业(不妄语)----的受持,也就是一种无畏的布施,这样的布施功德果报都是无量无边的。另外,不饮酒也是一样可以成就无畏施。因为一个人他如果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种戒,但是对于酒戒他不去摄持,喜欢喝酒而且经常烂醉如泥,这样子会导致他前面的四条戒律都会违犯。而且更因为一个人他喜欢喝酒,所以众生就不可 | admin 2020-02-21 |
![]() |
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第二是亲近善友。因为从善友处,学习到了正见正理,所以就能够不谘承邪见了。第三是不贪著财物。就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著,这样就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两件事情也能够作到:第一、能明信因果的人,能够从他闻法以及内自思维。从他闻法是说, | admin 2020-02-21 |
![]() |
到底什么样的布施才是正确的布施?这个主题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第二个部分:所布施的对象为何?第三个部分:布施有何果报?首先谈第一个部分:布施的定义是什么?所谓的布施,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施与他人,让他人可以受益。这样的布施可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所谓的财施,就是拿自己的钱财、拿自己的物品—譬如衣服、饮食、卧具、汤 | admin 2020-02-21 |
![]() |
由此可知,尽管自己种了非常广大的福德,譬如能供养如来等,其果报无量无边,如果将此福业当作未来世享福的话,在漫漫生死当中,还是会将此福业消耗殆尽,一点都不会留下来。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贪图生死有为福业,应该谨遵世尊如后的开示,将生死有为的福业,回向求三乘菩提,尤其是佛菩提。【大王!当作是说:‘我今身、口、意所作众行,尽求解脱,不求在生死福业, | admin 2020-02-21 |
![]() |
于布施时,不论被布施的人问或者不问布施的因果,直接布施给他,然后赞叹布施的果报。因为菩萨知道,被布施者不好意思开口,干脆问他需要多少钱?然后布施给他,接着赞叹布施的功德与福德,他听了以后,知道布施的果报,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也会学着去布施;菩萨藉着布施这件事,使被布施者转变成为布施者,使得更多的众生,因此而获得利益。所以菩萨布施时,不论被布施的人 | admin 2020-02-21 |
![]() |
】(《长阿含经》卷十二)也就是说,佛陀开示,如果有人说他也有法啊,他也可以怎么样去修种种的法来成就,而且如果有人这样来介绍说:你修什么法,而且你很勤劳的、勤苦的去修行,然后你这样子你这一世就可以获得修证的果报,而且获得果证。我们还要仔细来看看,如果说这个法不正确,那即使这么辛勤的修行,结果呢?二俱失道,这两个师徒之间,统统都不能获得真正修行的法道, | admin 2020-02-21 |
![]() |
毒蛇为何要用毒去毒害众生,然后只能用吞的?诸位有没有思惟过?当它吞食一只老鼠,那喉咙的感觉如何?它的口腔是很柔软的,可是老鼠长满了粗硬的毛,又有鼠爪,它却得用吞的;那个过程诸位试着领会看看,真难过欸!它为什么会有这种果报?是因为往世以恶毒手段劫夺人家的钱财、残害众生,正报是下地狱,余报就是多劫不能净命而活,得要吃脏东西,也吃得很痛苦。同样的道理,诸 | admin 2020-02-21 |
![]() |
(当然是很心疼这样的菩萨,只是说我们就要更加明白,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了知自己应该要承受,就会减轻很多情绪上的压力,并不是落井下石。那把精力集中在如何处理,应该是比较理性和实际的。末学曾经被一个中年女客户折磨了很长时间,她倒是很信任我(什么私密信息都告诉我),却就是喜欢折磨人(受虐呀,泪崩)。后来,末学就每天回向她,大概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