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众生,唐代以后的新译为有情,《杂阿含经》卷六云: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白佛言:‘世尊,所谓众生者,云何名为众生?,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杂阿含经》卷四十五云:诸阴(五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大智度论》卷35亦如是说:于五众(五蕴)中我我所心起故名为我,五众和合生故名为众生。 三摩地

2018-07-22

那既然小乘经典已经证明有八个识,那大乘呢?大乘菩萨跟声闻人不一样,因为声闻人没有实证到第八识;声闻的阿罗汉,最后把自己灭除掉之后,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杂阿含经》卷12),表示他要入无余涅槃,是要等他命终之后灭尽五阴十八界,他才真正入了无余涅槃,可是入了无余涅槃的状况是如何呢?他还是不知道,还要等到未来世成为不生法;可是成为不生法时,他没有存在了,没 三摩地

2018-07-22

佛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及四圣谛的部分,共有一百五十经之多。佛陀一再开示诸比丘,要他们不断修习四圣谛,如果能真正理解四圣谛,实践八正道,经由四圣谛和八正道,就可建立阿罗汉的解脱知见和一切胜行,因此而证得圣果。关于四圣谛的义理,且引《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而说: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道理与佛在《杂阿含经》卷3开示一样,如下:是故,比丘!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3)解释如下:所以,多闻圣看见种种的色法,譬如已经过去的色法、未来会出现的色法、现前的色法、五脏六腑等内色、山河大地等外色、粗糙的色法、微细的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43“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这正是意根体性的特点,它处处作主,遍计所执,对可意的就喜欢,不可意的法就厌离,也不管这个法是对还是错,心理学将此叫做“思维定势”。所以一般人在接人待物时,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感情色彩,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也应当如此。他们在看待那些不喜欢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说在《阿含经》里面就这样说,《杂阿含经》卷3:【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杂阿含经》卷三)也就是说,这个物质它是苦的法,为什么?因为它是无常、不可以久住的法。那我们的心法──受、想、行、识,也是苦的法,因为它也不能常住。因为这样子,所以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也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观察到的人或是生命,不管是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43“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这正是意根体性的特点,它处处作主,遍计所执,对可意的就喜欢,不可意的法就厌离,也不管这个法是对还是错,心理学将此叫做“思维定势”。所以一般人在接人待物时,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感情色彩,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也应当如此。他们在看待那些不喜欢 三摩地

2018-07-22

(若得本心,狂心即歇的故事)而我们要怎么面对和解决爱别离苦呢?葛格我记得以前在看正觉电视弘法有提到一个故事是在「三乘菩提学佛正见一第43集─大乘是佛说-三乘同闻大乘经典」连结网址请看:这个故事在《杂阿含经》卷四十四,大意是在说一位婆罗门女她六个孩子都往生了,她因此而发疯狂走,披头散发、不穿衣服,有一天她走着走着看到世尊在说法,她远远的看到世尊就「即得本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在《杂阿含经》中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而众生恋爱的感觉不离触食、思食、识食。简单讲,抟食就是通常所说的吃食物,以此来滋养身体,而后三种食,是滋养我们的心灵。眼睛看见美丽的面容,而心生愉悦。因为能看,不断的看,这个不断生起看的过程就是识食,而眼光接触美丽容颜的 三摩地

2018-07-22

关於受生人间的业因,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七:「若行不善业则生地狱,後若转生人中则受诸难,又若行十善业则得生天上,後若转生人中可免诸难。」所以,《法华文句》说道:「五戒为人,十善生天。」过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终生奉行,来生可得人趣之果报。5、阿修罗道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 三摩地

2018-07-22

意识心是可以分别男女,这没有什么过失,就同于分别动物中的雌雄,公母,乃至老少,这并没有什么遮障于佛法,可是「不净说法」的人就要很辛苦地说些自己根本一辈子也达不到的事情,要分不出男女老少,可能要等到转一个非人类身躯,而且还要不太「聪明」才行;所以不想要了别男女,这是小乘法义吗?也不是,即使是小乘法还是要去思惟何种「色」是何种法,观其无常,可是要观其无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四十七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 三摩地

2018-07-22

末学在这里分享一段佛经《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佛告富那:「.....何以故?从本已来,一切皆为我慢所害,众生烦恼,皆因我慢,而得生长。喜乐我慢,不知我慢,以不知故,譬如循环不知端绪,亦如乱织莫知其首,亦如麻缊,亦如军众,被破坏时,扰攘乱走,众生于何扰乱不定,此世他世,流驰不止,生死流转,不能得出。」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也提到:「我慢,又称为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37: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有一种自通之法,也就是说同理心;我们不喜欢被人家杀,那同样别人也不喜欢被杀啊!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的觉悟,觉悟了之后说:啊!原来我 三摩地

2018-07-22

世尊在《杂阿含经》中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而众生恋爱的感觉不离触食、思食、识食。简单讲,抟食就是通常所说的吃食物,以此来滋养身体,而后三种食,是滋养我们的心灵。眼睛看见美丽的面容,而心生愉悦。因为能看,不断的看,这个不断生起看的过程就是识食,而眼光接触美丽容颜的 三摩地

2018-07-22

如《杂阿含经》卷16中的开示: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中没,还生人道中者亦如是;如大地土,其诸众生从人道中没,生地狱中者亦如是;如地狱,如是畜生、饿鬼亦尔。因此人趣舍报之后,出生为鬼道众生的比例,比出生为人要多很多倍;加上鬼道众生寿命很长,因此鬼道众生之数量极多。虽然如此诸位听闻六道轮回的正知见之后,大家就知道已经往生的祖先,他们不一定是在鬼道之中;因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杂阿含经》卷12中说:有一个在家人叫作阿支罗迦叶,早上听闻佛说法之后,成为阿罗汉,就向佛告辞又回去牧牛;但是在牧牛时,为了要保护一只小牛,结果被一只公牛撞死。早上成为阿罗汉,下午就被牛撞死。佛吩咐舍利弗尊者要去供养那牧牛的阿罗汉。出家的阿罗汉奉佛之命,要去向在家身的阿罗汉作供养荼毘,这表示什么呢?那位牧牛的在家人已经证得沙门果,已经是声闻法里面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常常说,因缘果报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能了知其实,佛在《杂阿含经》里面,也有关于这方面直接告诉我们,佛的说法是说: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杂阿含经》卷三十五。这句的典故,其实是一个平常不怎么深信佛教的人--不怎么深信佛的教诲的人,看到了一个人修习净法之后,平常严持戒法因此而能够生天;他也看到了另外一个人,平常好像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12),可是因为他能够观见,三界六道里面的一切境界,所以他把三界六道里面的一切的贪着、欲爱都灭尽后,他就可以知道:他于未来世一定可以究竟解脱。所以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也是以实证的方法解脱于三界。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阿罗汉的所证是有上的!譬如慧解脱,他还是有上的,有俱解脱在他上面,也还有三明六通在他上面。所以我们知道阿罗汉, 三摩地

2018-07-22

在《杂阿含经》卷24中,佛陀开示著:于细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杀生,乃至一切业迹如前说。(《杂阿含经》卷24)佛陀要们要能在细微的罪上——看起来不是很严重的罪上,就要生起大怖畏,从身行上明显可见的离杀、断杀,到意行上不乐杀生的这种心性上微细的作意,也要提醒自己警觉,这就是对于意业的警觉。什么是意业呢?这里我们来举一个《了凡四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