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杂阿含经》中记载:【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钵,洗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众多比丘入城乞食,闻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律,辞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世尊! | 三摩地 2018-07-21 |
|
----《杂阿含经》卷12),可是因为他能够观见,三界六道里的一切境界,把其中的一切贪着、欲爱都灭尽后,确定于未来世究竟解脱。所以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也是以实证的方法解脱于三界。我们从这里也可以了知,阿罗汉的所证是有上的!譬如慧解脱,有俱解脱在他上面,也有三明六通在他上面。即使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还是有上,因为还有佛菩提乘超越于他。阿弥陀佛!------《三乘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再看《阿含经》,在《杂阿含经》第八十经,佛陀说到圣法印,并讲圣法印可以令修学佛法的人知见清净。只是在说圣法印内容时,谈有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有些人就认为佛陀在这里是说三三昧,没说三法印。其实,三三昧就是三法印的意思。查阅《阿含经》其中的经典,有非常多关于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或是空、无相、无愿,或者空、无相、无作,阐明三三昧就是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710经)语译如下:【尔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说:圣若能清净信心,专心精进而听闻的话,就能断除五法,修习七法,使他获得满足。是哪些法而说有五种呢?是说贪欲的遮盖、嗔恚的遮盖、睡眠的遮盖、掉悔的遮盖、心疑不信的遮盖,这五种遮盖就可以断除了。是哪些法而说有七种呢?是说念觉支、简择觉支、精进觉支、生起乐触觉支(猗是说证得初禅而发起胸腔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杂阿含经》卷12)从这个我们可以看到,阿支罗迦叶跟世尊请法之后,就他离去,因为要保护小牛,所以就被的大牛,用牛角所抵触死掉。阿支罗迦叶就是在家的居士,阿支罗迦叶命终之后,这些声闻比丘就向佛陀请示,阿支罗迦叶被牛抵触而死之后,他是往生到何处?他是往生到哪里去呢?他有没有证果呢?因为这是修学声闻菩提,所有想要实证佛法的人,最关心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就 | 三摩地 2018-07-21 |
|
所以佛一再的开示诸比丘,要他们不断的修习四圣谛,如果能够真正的理解四圣谛,而且能够实践八正道,就能够经由四圣谛还有八正道,可以建立阿罗汉的解脱的知见还有一切的圣行,因此而证得了圣果;所以佛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及四圣谛的部分一共有一百五十经之多。为何《阿含经》中说,世间一切善法都是四圣谛所含摄呢?我们这里来看一下《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1 |
|
在书上说,三果人好像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它直接射向于解脱,不会再回头了,因此三果人叫作不还果,这就是佛在《杂阿含经》中所说的: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这就是形容三果人已经离开了欲界的爱,心善于解脱,所以又叫作心解脱。又因为发起初禅,有境界受的原因,所以得以自身而作证。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把初果到三果的道理,简略的为各位报告一遍了,由于现在是末法时代, | 三摩地 2018-07-21 |
|
】(《杂阿含经》卷12)从这个我们可以看到,阿支罗迦叶跟世尊请法之后,就他离去,因为要保护小牛,所以就被的大牛,用牛角所抵触死掉。阿支罗迦叶就是在家的居士,阿支罗迦叶命终之后,这些声闻比丘就向佛陀请示,阿支罗迦叶被牛抵触而死之后,他是往生到何处?他是往生到哪里去呢?他有没有证果呢?因为这是修学声闻菩提,所有想要实证佛法的人,最关心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就 | 三摩地 2018-07-21 |
|
】(《杂阿含经》卷12)从这个我们可以看到,阿支罗迦叶跟世尊请法之后,就他离去,因为要保护小牛,所以就被的大牛,用牛角所抵触死掉。阿支罗迦叶就是在家的居士,阿支罗迦叶命终之后,这些声闻比丘就向佛陀请示,阿支罗迦叶被牛抵触而死之后,他是往生到何处?他是往生到哪里去呢?他有没有证果呢?因为这是修学声闻菩提,所有想要实证佛法的人,最关心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就 | 三摩地 2018-07-21 |
|
《杂阿含经》卷43“意根常求可意之法,不可意法则生其厌”,这正是意根体性的特点,它处处作主,遍计所执,对可意的就喜欢,不可意的法就厌离,也不管这个法是对还是错,心理学将此叫做“思维定势”。所以一般人在接人待物时,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感情色彩,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也应当如此。他们在看待那些不喜欢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发菩提心实际上在《阿含经》也有提到,并不是说只有大乘法有提到而已,只是《阿含经》里面只是稍微略提而已,也就是说证明说,今日集结的《阿含经》已经有提到菩提心,而且是在小乘经典《杂阿含经》里面;就代表如来呢有时常勉励这些二乘人,不要一直停留在解决自己身心的烦恼,这样是不究竟的;因此发菩提心就是要回到一佛乘。只有佛才是真正通往究竟的解脱道,所以真解脱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世尊在《杂阿含经》中,说及四圣谛的部分,共有一百五十经之多。佛陀一再开示诸比丘,要他们不断修习四圣谛,如果能真正理解四圣谛,实践八正道,经由四圣谛和八正道,就可建立阿罗汉的解脱知见和一切胜行,因此而证得圣果。关于四圣谛的义理,且引《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而说: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 | 三摩地 2018-07-21 |
|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沦堕。经典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于汝等所说乐闻乐受者,汝当为说四不坏净,令入令住。何等为四?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于圣戒成就&h | 三摩地 2018-07-20 |
|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就是在说明归依三宝,能够净信三宝是清净的,这个就是信根。然后在《杂阿含经》卷三十还有提到,如果能够真正信受这个四不坏净的话,四不坏净能够成就的话,就不会沦堕。经典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于汝等所说乐闻乐受者,汝当为说四不坏净,令入令住。何等为四?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于圣戒成就&h | 三摩地 2018-07-20 |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哪四个呢?对于佛、对于法、对于僧、以及对于圣所念戒,他是能够深深的信受而依持的!所以,因为这个原因,他是深信因果!有些外道说我证悟实相,甚至我入了初地,我明心见性甚至有的说成佛,可是他根本不归依三宝。可是我们看到经典里面,就算是外道来到佛面前跟佛挑战论法,可是到最后他如果真的是有所实证,他深信了因果以后,他当下马上在佛前说 | 三摩地 2018-07-20 |
|
因为佛曾在《阿含经》里面提到,印象中是《杂阿含经》卷三十八有提到:唯有戒香才可以逆风而行!就是说戒香的功德,它不管是顺风、逆风或者顺逆风交变,戒香都可以闻持到,其他的香味都会依风而改变。所以说这个戒香的功德乃非常重要,所以熏修,这个戒香的熏修是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它可以成就七圣财里面的戒财。七圣财就是信、戒、惭、愧、闻、舍、慧,有信财,有戒财,有惭 | 三摩地 2018-07-20 |
|
《杂阿含经》云:“为师者,如师供养;为和尚者,如和尚供养。我今所得,皆沙门瞿昙力,即是我师,我今当以上妙好衣以奉瞿昙。(瞿昙乃是释迦佛之俗名)”此是知恩解义者应有之心行,是故供养本师佛及亲教师者,乃是佛之本分。余则缘于往世之愿,现在家身于此世,故一向拒绝种种供养,而作如是开示:“护持‘空、竟’了义者,即是供养平实;此是对平 | 三摩地 2018-07-20 |
|
得应真道杂阿含经如是比丘。精勤方便。肌肤瘦损。筋连骨立。不舍善法。乃至未得所应得者。不舍精进。常摄其心。不放逸住评曰。所应得须知。应得者何事。据此经。则应得尽诸漏。证三明六通成声闻果。若今所期。则应得圆悟心宗。证一切种智成无上佛果阿含经乃至成就三明。灭除暗冥。得大智明。皆由精勤修习乐静独居。专念不休之所致也评曰。专念不休。久之则一心不乱法集要领经若 | admin 2018-07-19 |
|
《杂阿含经》卷30:【佛告释氏难提:「若于四不坏净一切时不成就者,我说是等为外凡夫数。」】《大正藏》册2,页218,上14-16。44二乘人对于大乘禅宗公案的真实性是完全信受,因为定性二乘人相信有第八识真我如来藏可以亲证,只是因为自己心量、戒德、智慧太小不愿广行菩萨道,因此不愿起心参究,但因相信大乘禅宗公案,所以亦将之记载于阿含部经典之中。-------中国禅宗探源(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