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但是牛奶及奶制品却可以供佛,因为不辛不辣,也不是杀生得来的,所以奶酥、奶酪等物也可以供佛,但是不能加了动物油脂作成,因为都是圣所遮物,这是讲究物净。又如非众共物,是自己所有的财物,才可以用来供养三宝。譬如你在团体、或家庭中,准备拿来供养三宝的财物是这个家庭或团体共有的,不是你自己所有的,那就是众共物;把众共物取来供养三宝,你就犯了私自盗用公物的窃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行十善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出家不淫),对众生修慈悲心;然后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对众生要说如实、有意义的话,不欺诳;不贪、不瞋、不谤菩萨藏。对于这个十善业,为什么也是修集福德资粮呢?我们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为大家说,譬如说妄语。那么在这个妄语方面呢,从世间的角度来看,如果在世间的经营事业上面,对众生老是欺诳,不诚实,要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这十善业道中,每一种都要生起五种的思惟:譬如说身行三业的杀、盗、淫业中,以杀业来说,我们要生起五种不造杀业的思:离杀思、劝道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一个不杀之业就有五种思,十善业道各有五思,所以就有五十思,这个决定思就是修心五十。有了修心五十,加以确实履践完成的具心五十,变成就了一个大人相的百福德,所以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名为百种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现在就来稍微说明,什么是五十思呢?五十思的内容是如何呢?我们看论文问:‘何者是五十思耶?’答:‘依十业道各有五思,谓依离杀业道有五思:一离杀思、二劝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谓回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见亦尔。是名五十思。’也就是说,要修这个百福庄严的时候,要先起五十思——修心五十;这个修心五十,事实上都一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行十善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出家不淫),对众生修慈悲心;然后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对众生要说如实、有意义的话,不欺诳;不贪、不瞋、不谤菩萨藏。对于这个十善业,为什么也是修集福德资粮呢?我们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为大家说,譬如说妄语。那么在这个妄语方面呢,从世间的角度来看,如果在世间的经营事业上面,对众生老是欺诳,不诚实,要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培植福德广结善缘所应做之事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行十善业,行三种布施。不能孝养父母者,如对父母苛求或瞒骗欺诈父母所有财物,而想求解脱者,学佛必不相应。对于师长不能奉事者,则学法不得力;因信心不足,不能奉事而有慢心,师长虽有传授,不能如法修学。慈心不杀是为断后有之种子。真如佛性是菩萨所修所证,菩萨从大悲中生,故菩萨见道后,生生世世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是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这十善业道中,每一种都要生起五种的思惟:譬如说身行三业的杀、盗、淫业中,以杀业来说,我们要生起五种不造杀业的思:离杀思、劝道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一个不杀之业就有五种思,十善业道各有五思,所以就有五十思,这个决定思就是修心五十。有了修心五十,加以确实履践完成的具心五十,变成就了一个大人相的百福德,所以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名为百种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牛奶及奶制品却可以供佛,因为不辛不辣,也不是杀生得来的,所以奶酥、奶酪等物也可以供佛,但是不能加了动物油脂作成,因为都是圣所遮物,这是讲究物净。非众共物。是自己所有的财物,才可以用来供养三宝。譬如你在团体、或家庭中,准备拿来供养三宝的财物是这个家庭或团体共有的,不是你自己所有的,那就是众共物;把众共物取来供养三宝,你就犯了私自盗用公物的窃盗罪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缘,菩萨起欢喜心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十二因缘及六度的。懂得这个道理,回家以后好好思惟整理,就不必再回溯:我来正觉同修会到现在已经修了多少福。种了多少福田都不必再罣碍了,因为已经了知布施的因果与六度关联了嘛!那你从此以后布施时不但会有福德庄严,还会有智慧的庄严,这就是福慧双修啦!若是没智慧的布施,将会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隋代慧远法师《大乘义章·卷第十二·五戒义》说:言五戒者,所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不饮酒,是其五戒也。此五能防,故名为‘戒’。前三防身,次一防口,后之一种通防身、口,护前四故。这就是说,五戒的功能是防止过失。显而易见,防止了过失只能使一个人成为没有过失的人,但并不能使之成为善人或菩萨,因为他毕竟没有做利益他人的事情。因为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初我写《集》正要出版的时候,很多人劝我不要出版,怕我被暗杀,但我还是决定出版。刚出版一个礼拜,刚好桃园县的刘邦友县长全家被灭门,所以有好多人帮我担心,我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如果因此而舍命,也跟西天的提婆菩萨一样,佛教史上也记一笔;虽然名已经跟我无关,但是未来世的功德不可限量。」所以决定照原计划出版。第一版送完了,第二版立刻再印,我就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如果在护持正法上面凡事都瞻前顾后,一直怕伤害到自己,那我告诉你:这不是菩萨!菩萨要怎么当呢?要像我同修那样,她有时对人家讲:“他(编案:指平实老师)如果被破法者杀了,那也好啦!早点去极乐世界,也就用不着这么辛苦了!”为了护持正法而不得不做,如果早点被杀了就早点去极乐世界,不必在这边一直辛苦为众生做事还要被骂;而且去那边混个八地回来也比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你悟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仍然要用原有的第六意识分别心,要有智慧去看清楚事相上的种种事,才能顺利的弘法利生啊!不能滥慈悲而助长众生的恶习啊!慈悲还得要有智慧来帮助,如果只有慈悲而没有智慧判断,往往造就大恶业了自己都还不知道,那可真冤啊!譬如说有人跟你劝募了一万、两万元,他去买杀害众生的工具,去买猎枪或网子,用来杀捕众生;你布施了钱财,表面上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无量世中常坏憍慢。以是因缘生上种姓。无量世中常施饮食。以是因缘身力具足。无量世中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无量世中呵责女身。以是因缘得男子身。无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无量世中供养三宝。以是因缘无大众畏。语译:善生菩萨问:世尊啊!菩萨摩诃萨要想自利也能利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不要说指责人家,或者什么「你怎么那么坏?你怎么杀了两个人?」或者怎么样。有些事情我们会用瞋的语气来讲,但通常呢,要有效果才有用。然而你要有福德庄严,这些法用起来才会恰如其分;或是呢,你所讲的,他才能够信受。不然的话,就让这个世间的法律去制裁就好了,你不需要怎样。如果他觉得痛苦,你还是一样可以悲悯他、摄受他,这个是有功德的,只是这道理说起来,一般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当我们这样来考虑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你以后要作什么?你过去生有没有作过什么凶恶的事情?过去生有没有杀人放火……?那一定有。过去生有没有亏负许许多多的众生?肯定有。这些呢,如来藏都已经完整地记录下来,没有一笔会漏掉的;那如果在这修学的过程中,你可以开始想:你是不是应该回报众生?是啊!你是不是应该从一个时间点,要慢慢把亏负众生的地方给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举例来说,你生在以杀戮为乐的世界里,这时候你帮助一个人,或者护持一个人的性命,这样的话,你胜过在一个很好的世界做一件同样的善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个地方你所经历和熏习的都是各种不善的作意心所来侵扰,所以你已经建立了不善作意的认知。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虽然你当下不一定会承认这个不善的作意是对的,可是你了解它的内涵。所以说,即使你想还是宁可不要去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正是因为不管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有开示:当我们在正念正知的时候,是要如同手上护着一个油钵,从众中走过;在这个大众前面有着许多漂亮的美女,而在后面却有着一个拿着刀要杀我们的人,但是不论前面的美丽的、后面恐怖的恫吓,自己护着油钵的心一样都不会变。所以刚开始,我们一定是依着正念正住,如护油钵这样的一个方式,来调伏所面对的种种相;而等到我们有寂静的这一个功夫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完全不在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