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言:佛子!若、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返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三摩地

2018-07-23

其余敬请参考《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注意事项《梵网经》菩萨戒戒相:十重戒1、杀(若自作、教作、方便赞叹作、随喜亦然)佛言:「佛子!若、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返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2、盗(自盗、教人盗、方便盗)「若佛子自盗 三摩地

2018-07-23

别别解脱的意思是说:单于杀业得解脱而在来世得长寿,所以单受一个不杀戒,于杀业得解脱。或者单受一个大妄语戒而使来世免入地狱,或者单受一个不饮酒戒而使来世拥有世智聪明,解脱于世间智的愚痴;乃至具受五戒、十善戒,得生一欲界天、色界天,而得解脱于人间生死、欲界天生死,所以名为别别解脱。意思是:受一个戒就有一种解脱。譬如单受大妄语戒,就解脱于大妄语罪之外:单 三摩地

2018-07-23

」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返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观察各种有情生命的现象,发现当中因缘果报的差别乃是非常非常的多,当中上、中、下品各各不同,而且错综复杂的生命现象历历在目,这些都是因为过去世、无量世造作不同功能的业行;而这些杀业的种子,存在各人的第八识如来藏当中,这样因果昭昭不爽的呈现。所以,如果有情的如来藏当中,收藏有杀业的种子,那就是在因缘成熟的时候,而呈现出短命的果报,那这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心地残酷狠毒,以残暴手段故意致人于死,今生被判死刑;处死后,依着杀业还要落到地狱中受苦;地狱苦报偿尽了,还得辗转出生到饿鬼道、畜生道,然后才生到人间;生到人间之后,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还必须因为意外而枉死于过去世被他杀害的人手中,这样他杀业的果报才算报尽。恶业的罪报如此,布施的福报也一样在来生,要等因缘成熟才受报。像《毘耶娑问经》中世尊开示: 三摩地

2018-07-23

在这十善业道中,每一种都要生起五种的思惟:譬如说身行三业的杀、盗、淫业中,以杀业来说,我们要生起五种不造杀业的思:离杀思、劝道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一个不杀之业就有五种思,十善业道各有五思,所以就有五十思,这个决定思就是修心五十。有了修心五十,加以确实履践完成的具心五十,便成就了一个大人相的百福德,所以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名为百种福德。 三摩地

2018-07-23

堕到畜生道后,他真的就到树林里面去捉鸟、到水里面去捕鱼,也因为瞋习而有了很重的杀业,所以当他飞狸身报结束后,又因杀业而下堕地狱。这就是因为有着瞋习与邪见的无明痴,所以第四种住地烦恼,就是无色界的有爱住地,是痴分相应,这四种住地烦恼合称一念无明。因为无始劫来一向与见闻觉知心刹那刹那不断地相应,也就是我见与我执都和贪瞋痴刹那刹那的相应,不断地生起三界一 三摩地

2018-07-23

若是预定何时要放生而向商人订购某种动物,商人便因此而去网捕动物,当成大量的伤亡,这个杀业得要由订购动物参与放生的所有人共同承担。当放生需要的动物被放生到不适合的环境时,又衍生不适应而死亡,或者原生种生物被新放生的动物猎食,这些也导致生态不平衡的问题;这些杀业当然都必须由放生的主持人及参与者共同背负,未来世必然要在业缘成熟时受报,也导致道业遮障与摄受 三摩地

2018-07-23

印光大师说: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一碗之肉,冤魂缠绕,一念杀心,罪债难逃。动物被我们杀害时产生无量的痛苦,这个怨恨就像无形枷锁,把它们的痛苦牢牢的锁住,让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痛苦的折磨中而不得开解。它们的痛苦是如此之大,难怪今世遇到杀害它们的人,就会迫不及待的要讨债,讨回一个公道。我们看到人临终时的痛苦现象,看起来都不忍心。为什么会有这些 三摩地

2018-07-22

请问大家:这到底是在放生还是在杀生呢?在还没有放生之前,已经先造杀业了,而这个杀业必须由订购动物、参与放生的人共同来承担。又譬如:放生的动物被放到不适合的环境,又将衍生因不适应而死亡的情形。或者原生物种被新放生的物种所猎食的情形,这样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将造成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而这些杀业也必须由放生的人、所有参与者共同来承担。在未来世因缘成熟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除了悯念众生以外,不要让他制造杀业,另外也因为悯念众生,应当得到这样的禅法,能够明心、能够证悟自己本来的心地,所以他就委屈自己,跑到这些打猎人的队伍之中。当然我们可以想见,惠能祖师他本身并不吃肉,跟这个当事者是一样的,可是当猎人将一些所打到的、打猎到的一些动物,丢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要做一些处理,那最后还要端出这个肉类这样的菜肴给这些猎人来吃,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如果说我们以杀业来看,能够制定一个戒律,然后自己在这戒律中来持守,就可以有机会生生世世避免被杀的过失;因为你不杀众生,将来你就没有被众生杀的业果,这是一个很直接的道理。那有没有这样的戒律?有。一个是五戒,另外一个是菩萨戒。因为能够在生死流转,最后成就佛果的,必定有受过菩萨戒。因此,一开始可以先方便受五戒,然后最后就应当回到这菩萨戒。所谓的五戒, 三摩地

2018-07-22

关于这一点,请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特别在意,以免自己愚痴犯了杀业而不知,还自以为有大功德呢。《杂阿含经》卷四十七曾记载,有两位阿罗汉,名跋迦梨及阐陀,因为身上痛苦极难忍受,想求刀自杀,于自我了断以后,佛记这两位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从《杂阿含经》开示得知:一者、跋迦梨及阐陀两位比丘是阿罗汉,而且是定性的阿罗汉,最终是要入无余涅槃的;二者、因为阿罗汉身上患 三摩地

2018-07-22

请问大家:这到底是在放生还是在杀生呢?在还没有放生之前,已经先造杀业了,而这个杀业必须由订购动物、参与放生的人共同来承担。又譬如放生的动物被放到不适合的环境,又将衍生因不适应而死亡的情形;或者原生物种被新放生的物种所猎食的情形,这样会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将造成无法想像的严重后果。而这些杀业也必须由放生的人、所有参与者共同来承担,在未来世因缘成熟时 三摩地

2018-07-22

针对学佛人素食的部分,我们列出四点说明:(1)学佛人素食最显见的目的,乃在借由不食旁生之肉,断除直接或间接引生之杀业因缘。此外,近年来针对素食的研究结果,不但发现了素食实际上对色身有许多帮助,更显示了为提供大量荤食而运转之相关产业(如畜养牲畜等),对目前的地球环境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再从食物的供应越来越短缺的情况来看,畜养动物生产一份肉类,可能需 三摩地

2018-07-22

一者以杀业故。令诸外报。大地碱卤。药草无力。二者以盗业故。感外霜雹螽蝗虫等。令世饥馑。三者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四者妄语业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秽。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崄谷。株杌槎菜。六者恶口业故。感生外报。瓦石沙砾。粗涩恶物。不可触近。七者绮语业故感生外报。令草木稠林。枝条棘刺。八者以贪业故。感生外报。令诸苗稼子实微细。九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杀业越造越多,但是却毫无自觉!还无知的以为,为了美食、为了养生、为了满足口腹之慾而来吃众生肉,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这个才是现代杀业的庞大以及可怕的根本之处!像这样的问题,是很难用放生大会的方式能够来改变的。所以,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应该还是在于提倡戒杀、吃素,才能真正解决现代人不断被癌症以及种种疑难杂症所苦的现象。另外,有些放生团体还以篡改 三摩地

2018-07-22

顺后受报的例子:有一屠夫七生以来常操屠业,却不落三涂而生于人天,这是由于七生之前曾经供养辟支佛一食,以此福力七生不堕恶道,但过七生之后,这七生所造杀业必次第成熟而感恶报。或有人疑:既然因果之理真实不虚,为何有人一生行善,反遭坎坷;有人一生造恶,却安享福禄。答:因为我们流转生死,不只今生一世,过去已经历无量世。今生行善遭祸,祸是前世恶业之报,并非今生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现在就来稍微说明,什么是五十思呢?五十思的内容是如何呢?我们看论文问:‘何者是五十思耶?’答:‘依十业道各有五思,谓依离杀业道有五思:一离杀思、二劝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谓回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见亦尔。是名五十思。’也就是说,要修这个百福庄严的时候,要先起五十思——修心五十;这个修心五十,事实上都一样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   5   6   下一页»   共114条/6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