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尔时,清净慧菩萨在众中坐,为欲愍念诸有情故,作是思惟:诸佛如来以何因缘,得清净身、相好具足?复作是念:诸众生类,得值如来亲近供养,所获福报无量无边;未知如来般涅槃后,所有众生作何供养、修何功德,令彼善根速能究竟无上菩提?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顶礼佛足,长跪合掌白(bó)佛言:世尊!我欲请问,愿垂听许。佛言:善男子!随汝所问,我当为说。 | admin 2020-06-13 |
|
看到同行比丘有这样的想法,促使摩诃迦叶尊者思惟著:有这种想法之比丘能导致恶法生起,应该趁恶法未兴起之前结集世尊言教为法藏,让世尊正法能够住世久远以利益有情众生;世尊亦教导弟子,于世尊涅槃以后应以世尊所说之法及戒为师。摩诃迦叶尊者为护持世尊正法,遂邀集声闻法中共五百位阿罗汉与凡夫,同聚于王舍城,以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为首而诵出毘尼藏(律藏),以多闻第 | admin 2020-06-10 |
|
三缚结所断之我见,又名身见,谓于欲界身及欲界心之虚幻,不能证解,由是坚执欲界中之色身为常不坏我,或执欲界中之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以为此见闻觉知心可于死后重新受生,以为来世仍是与此世同一之见闻觉知心;此即欲界有情之身见我见,亦是常见外道所主张之常不坏我也。三缚结所断之疑见,乃是因于已断欲界身我见故,对于『欲界我』之错误见解,已经了知,无复生疑,故名 | admin 2020-06-10 |
|
因为见闻觉知的我在起贪瞋,所以非无贪瞋;可是却又非有贪瞋,因为第八识祂从来都不起贪瞋啊!所以,非有贪瞋亦非无贪瞋,即贪瞋而离贪瞋,如果这不是中道,又是什么?中道观行的真实义,正是这个道理!一切有情众生,不管他有没有悟,从他的八识心王总体来看,统统是中道性,没有一个人不是中道性;只是还没有开悟的人,不能如此现前观察,所以不能生起中道观的智慧而已。所以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平实书笺》眼见佛性者,须以眼根眼识由一切有情无情身上皆能照见自己的佛性,能如此者方名见性之触证,不以了知为眼见佛性。若欲见时,随时能见;不欲见时,则可不见;正当眼见佛性之时,于诸色像亦无妨碍,于六根六识亦无妨碍。佛性可见,非不可见,是故佛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非色,不离于色;非受想行识,乃至不离于识;是常,可见,了因,非作因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的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佛所说的一切有情的真心如来藏——也就是第八识。这个如来藏一切有情皆有之,祂借着种种缘出生了有情的五阴世间,以及共业有情共同变现山河大地的器世间让有情受用。如果没有真心如来藏,就不会有众生的五阴世间及器世间存在,更不用说让众生受用了,所以说,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一切众生不能少了祂,少了祂一切都无所能为。因此如果有人否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所谓的开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因而导致无生解脱慧生起的一念相应的过程,即是开悟。在悟之前需要修动中的功夫——参禅的功夫,以及听闻参禅的知见。悟了以后,却发觉到真如佛性不是因为修行而得,是本来就有的,也没有一个门可以进入让我们看见真如佛性。所以祖师常说:无门为法门,就是这个道理。而真如不 | admin 2020-06-08 |
|
这其中像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的有情,他们是报障深重,众苦逼恼,不能够修清净梵行,所以也难学佛闻法;想要度化他们,当然也很难。长寿天是指色界及无色界诸天的有情,虽然寿命长久,却喜好住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寂静境界中,甚至以之为涅盘,不求佛法,所以也称之为难。边地则是指郁单越洲,这里有情都有殊胜的乐报而没有种种的苦事,都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不识佛法,也不求 | admin 2020-06-08 |
|
当知人之所以为人,乃因人是有情故;有情之所以为有情,乃是因有情时常显示其七识心之心行故,由七识心故有种种喜怒哀乐之现行,具足有情之法相。然究其实,若无如来藏之驻身,若无如来藏之种种功能差别运作不断,则此七识心随之即断,尚不能偶一现行,何况能有喜怒哀乐等心行?有情之七识心现行运作时,如来藏亦同时运作不断,其运作之心行,一部份为配合七识心而运作,大部份 | admin 2020-06-08 |
|
无情无见闻觉知;无情悉无如来藏心,有如来藏心者,必能藉缘而现七识心之心行故;无情亦是全体共业有情之如来藏业种子依大种性自性而变生之法,故无情不是如来藏。《佛教之危机》诸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种子种了下去以后,它就会自动生芽?为什么它就会自动成长?就会自动开花结果?为什么果实自动会熟?这些都是因为共业有情众生的真心中,同有这个种子——功能差别 | admin 2020-06-08 |
|
众生如是无始以来对于万法实相之无知,即是无始无明;亦名无明住地,一向住于无始无明之中而未曾了知无始无明故;一切有情众生,一切二乘有学无学圣人,悉皆不离如是无始无明所遮障故;唯有真正明心之人方是打破无始无明者,唯有诸多已悟之菩萨方是分断无始无明者,唯有诸佛方是完全断尽如是无始无明者。如是无始无明,函盖全面之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如是无始无明之存在,乃至现 | admin 2020-06-08 |
|
(《成唯识论》卷9)也就是在佛菩提道中,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随眠,就是属于修行上粗重难断的障碍,因为这两种障的断除,如果没有发利乐有情的广大心,是无法断除的;所以历经了十地的修行,入了等觉位,还要百劫修相好,而且要修集非常广大的福德,才能够究竟断除烦恼障的一切习气种子与所知障的一切随眠。所以在修学的过程当中,许多境界的对治是随着修学的提升、心量的 | admin 2020-06-08 |
|
又譬如说:地狱道的有情,他们在地狱里面忍受长劫的尤重纯苦,很想让地狱身赶快死掉,往生到善道去,就不必受苦了;结果却是死不掉欸!当他苦痛到受不了而死掉的时候,马上业风一吹,很快的又活过来,结果还是在地狱身中受苦,还是没有办法舍身啊!由此可见意根不是真心嘛!因为时时思量的你、处处作主的心就是你的意根,你很想要舍弃地狱中受苦的身根,可是你作不了主啊!还是 | admin 2020-06-08 |
|
三为掉举结;谓色无色界有情尚有之微细掉举,阿罗汉由了知解脱道故,令戏论永断,故断掉举之结使。四为慢结,谓色界及无色界众生常于下界众生起慢,以上界有情为胜,是名无色界有情有慢;阿罗汉断如是无色界有情始有之慢,名为五上分结之慢结永断。五为痴结;谓阿罗汉观察无色界一切境界,悉皆虚妄不实,彼诸外道为求无色界境界而施设之种种戒禁,皆是妄想所成之戒法;众生对于 | admin 2020-06-08 |
|
色界天人没有鼻根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需要;有舌根与鼻根的目的,是因为在欲界中生存的有情,必须饮食;有饮食,就必须尝食物的味道、嗅食物的香味,这是欲界众生的享受;人间是这样,欲界天也是这样。欲界天人吃食物时,也是类似人间,能领受香、甜、脆、甘…等法,必须闻与尝;这就是鼻根接触香尘、舌根接触味尘。色界天人既然没有团食,不吃食物,就不需要鼻根与舌根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称为菩提萨埵,也叫作觉有情。这是因为菩萨的种性尊贵,菩萨志愿效法过去诸佛,努力的精进成就佛道;这样三大无量数劫的自利利他,行普贤行利益众生,因此最后能够成就最究竟的佛道,未来成就佛道的时候,也同样具足了这十号。但是还在因地当中的菩萨,就是这样少分少分的修证佛陀的功德,而这是二乘独觉及阿罗汉所不能了知的。而且,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在七住位明心 | admin 2020-06-08 |
|
复又宣说一切种智--有情本有之第八识中所含藏之一切种,所谓世间一切有漏法种、出世间一切无漏法种、一切种子流注……等种智正理;由是宣说此根本识之种子流注,所示现之有根身及七转识、七转识相应之心所有法及善法烦恼法、法处所摄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六种无为法等。为说明如是法性,乃说第二能变识--末那,及说第三能变识--意识乃至眼识,遂有四缘五果…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要趣向第一义的话,你所修的福德,一定要与第一义正法(的护持)相关联!所以从布施开始,就要以财布施含摄法布施(把财物用在护持第一义正法上面);含摄法布施以后,因为法布施本身是在弘扬了义正法,能够于了义正法中利益有情的法身慧命,同时也利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么这样的福德就与了义正法相关联!这个福德与了义正法相关联,自然能够成就菩萨在七住位见道的福德。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菩萨在因地学戒的阶段,多多少少会有造作恶业的因缘;然而却透过实践忏悔的方式的改过,进而努力的在反方向来补救,而能够在尽形寿努力的护持正法利乐有情上面用心,并且能够努力的回向成就佛道,这样积极进取的作法,才是积极正向的忏悔功德显发。佛弟子应该要有这样的正见,不要追恋过去所造的恶业,该忏悔如法的忏悔;如果追悔过去,就会停滞不前。所以,忏悔之法乃是要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诸业的果报,几乎都是异时、异地、变异而熟,就是要等到因缘成熟去到未来世,到另一个地方转变成另一个有情而来受报,称为异熟果;因此报障又称为异熟障。如《瑜伽师地论》中说:异熟障者:谓若生处,圣道依彼不生不长;于是生处,异熟果生。或有生处,圣道依彼虽得生长;而于其中异熟果生,聋騃愚钝,盲瞽瘖哑,以手代言,无有力能解了善说恶说法义。是名异熟障。(《瑜伽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