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比较单纯的,譬如有人受烟瘾、酒瘾或其他嗜好所拘束,他可以尝试生起这样的念头:我是有情,可以有理智思考的能力,而烟酒等是无情,那既然我是有生命会思考的有情,为什么要受无情物所拘束呢?因为这样的作意思惟与下定决心之后,他就有可能把不良嗜好戒掉,而进一步的:内六尘只是自心所现的虚妄之法,那自己为何要受这虚妄之法所拘束,更何况是自己来拘束自己呢?而另一方面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这样的缘故,就引生出一个很重要的知见,也就是说,既然能取之识阴六识所取的是自心所现之六尘内相分,那我们就可以信受各个有情识阴所取、自心所现之六尘内相分是不同的,所以才会说有人类看见的是清水,饿鬼道众生所见的是脓血这样的情况发生,这也就是经教中所开示的:一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优婆塞戒经》卷6)所以这是因为众生之业报与六根有别而导致自心所 | admin 2020-02-21 |
![]() |
再说这个有情世间,以我们人身来说,一期当中不离生老病死的辛苦,而一期一期的轮转,又无法避免于惑业苦的迁流;在人生当中之所以有着生老病死、之所以有着惑业苦的迁流,就是因为无明的关系,而有了五取蕴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轮转;有了这个五取蕴以后,就会有身行、口行、意行,想要解脱生死,就必须对于自我的身行、口行、意行,要能够如实地现观。对于身行所起的种种 | admin 2020-02-21 |
![]() |
我身既然,有情亦尔,自我及他皆无恃怙,是故归依真实三宝。何以故?以常住故。】(《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经典说,有人可以帮忙我们世间种种的事情,可是生病、老、死谁能够帮我们忙呢?没有人可以来代替我们的。可是我们就要因为这个缘故,什么缘故呢?因为想要解脱老病死,为了要解脱老病死,这个没有人可以帮忙、没有人可以代替的痛苦,我们应该要归依真实的三宝,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应该要认知到,我们在世间所有拥有的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即使我们有情彼此相会面也都是暂时的,而且总是要有分离的时候。而且里面又说:如果能够出生在这个世间的人没有永远的寿命的,所以应该要能够把世间的情分割舍,对世间的种种无常之物也要割舍,然后以存道意。什么叫以存道意呢?就是对于法道,就是永远存在的法性,这个法性是因为有第八识如来藏的常住,所以使得因果 | admin 2020-02-21 |
![]() |
故事是说:一切有情众生贪爱恋着世间种种可乐之事,从不思虑、不会想到这种种世间之乐,其实是变化无常的;也不认为贪爱这种种乐,会带来继续轮转生死的过患就是苦。譬如过去曾有一个人,他因为遭遇了一些事情,应该要被处以死刑,所以被关在牢狱之中;但是由于他心里非常恐惧被处死,因此就从牢狱中逃走了。然而当时的国家法律有规定,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如果越狱逃跑,就可放出 | admin 2020-02-21 |
![]() |
今天我们要讲的佛典故事是优婆斯比丘的前世与今生,我们将藉由这个故事,进一步来说明三毒心对于有情三世流转的影响。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个国家叫作罗阅祇国。在这个国家中,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有两个儿子;兄弟两个人都长大了,富有的商人就将家中的事业,交给两个儿子来经营。而当年轻的哥哥到了要结婚的年龄,他喜欢上了那个国家中一位长者家非常漂亮 | admin 2020-02-21 |
![]() |
五阴的内容:第一个就是色阴,所谓的色阴就是有情所拥有的这个身体的实际物质;也就是实际上的这个身体,有重量、有体积的这个身体。有情所拥有的这个身体,它是由四大的元素----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所积聚起来的;这样子的一个积聚起来的,地水火风所积聚起来的这样子的一个四大物质身体,它顶多就只有一百年,以人身来讲的话,顶多就只有一百年。过了一百年以后,这个四大所聚 | admin 2020-02-21 |
![]() |
我身既然,有情亦尔,自我及他皆无恃怙,是故归依真实三宝。何以故?以常住故。】(《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经典说,有人可以帮忙我们世间的种种的事情,可是生病、老、死谁能够帮我们忙呢?没有人可以来代替我们的。可是我们就要因为这个缘故,什么缘故呢?因为想要解脱老病死,为了要解脱老病死,为了要解脱这个没有人可以帮忙、没有人可以代替的痛苦,我们应该要归依真实的三宝,因 | admin 2020-02-21 |
![]() |
那这个瞋从这方面来看,是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家不妨想想看,所有的众生不是都自私自利吗?众生不是都想尽办法要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吗?可是众生却一天到晚生气,一天到晚对周围的有情生气,而每次有瞋心起来的时候,就是先害自己,就如同故事里面所说的毘陀罗咒啊!因为你根本就还没有让对方有所应验报复,所以你就是先伤到自己;众生都是这样自私自利,可是却老是在伤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亲近善知识的结果,你还是要乐于教导一切大众,这样让你来到你佛土的有情,都能够庄严、都能够往法身慧命的道路来行走。所以十方世界,除了以布施法来方便教导有情以外,一定要跟他说明三归五戒这样的正法,让他能够在正法中安住,然后发起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发起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在无佛的世界,如果说哪一天有佛传授旨意:你要去那边教授有情。菩萨也应当前往,就是你 | admin 2020-02-21 |
![]() |
这作意就是说:怨恨的有情他只是诸缘相聚来聚合的,他因为跟我前世、宿世有一些因缘在,所以今世对我不礼貌,甚至不睬理,乃至于说有所怨恨;这样都没有关系,因为每一辈子的因缘都是可以改变的,不是吗?既然都可以改变了,我一样可以给予他安乐,所以我一样可以作一些事情让他感受到我的诚意;即使是说他放不下自己的瞋恚,那也没有关系,反正我可以不断地作这些利益众生的事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我应当怎样来教导这些愚痴的大众呢?因此他就以这样的苦行、难以实现的苦行、胜过其他有情的苦行来示现。所以当他以这样苦行,最后成就的时候,大家都被他的苦行所震慑,因此降伏,可以教导许许多多有情。这里要说的是,当善财童子遇到他的时候,看到他这样作,就吓了一大跳,想:这一位真的是不是善知识呢?还是他只是要让我失去性命啊!因为从那么高的地方跳入火坑,应该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世间的一切有情看待生死,他们都不是很真实,他们都在虚妄中过着日子,所以他们不觉得生死对他们是妨碍的;而菩萨因为要在三大阿僧祇劫里面不断地修学,所以不断地会产生烦恼,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应当要正精进,不要邪精进,要多听善知识的教导,这样才能够远离这些种种的邪执;而远离邪执的时候,就可以让你免除到三恶道这种种的异生性。所以你的变化异生,就不会变成 | admin 2020-02-21 |
![]() |
佛经上怎么告诉我们呢?因为有的有情,他虽然受戒,也很精进,可是他因为过往的一些牵连,所以就让他下堕到地狱道里面去了,这往世的不善让他不能够停止。即使是如此,等到佛出世于人间的时候,佛眼、天眼等等慧眼种种观察,祂会观察到这个有情,过去生曾经修十善业、修三归五戒等等,然后知道向着佛法,而且发起菩提心,希望能够成就佛道,但是因为某某事,他现在在恶道中受苦 | admin 2020-02-21 |
![]() |
将来我要成就佛道,来让一切有情,能够开示予他们,让他们能够悟入这真实理。所以菩萨在这过程中,他会去看初业的菩萨、初学的菩萨应当怎么做,他就先愿意来受这菩萨戒,不断地在波罗蜜多不断地精进。然后修学的过程中,他就去注意菩萨戒的戒相,然后开始让自己的心能够平等。平等的意思是说,对于世间的境界,他可以对于顺境界、逆境界,都慢慢地平等视之;对于他来说,持戒才 | admin 2020-02-21 |
![]() |
根本烦恼也叫作缠,会缠缚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这六种根本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种种的烦恼,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叶花果一样;譬如十个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害等法,就都是因为瞋的缘故所引生。所谓瞋,就是瞋恚、忿怒,也就是在逆境当前时,由于不顺己意的缘故,所以脸上就显现出忿怒的表情,五官肢体也显现出不自然的样子,譬如面红耳赤、青筋外露 | admin 2020-02-21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2)由此可知,一尊如来所教化的范围是百亿四天下,我们要如何想象百亿四天下的宽广,乃至说其中有情的数量?真的是没有办法!那么金转轮圣王的福报可以函盖的范围,能够与世尊相比拟吗?自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远远无法可及的状况。换句话说,世尊在这个百亿四天下之中任何一个世界示现成佛的时候,套一句世俗话说:肯定祂老人家一定都是吃得开的!那么大家 | admin 2020-02-21 |
![]() |
但究竟什么是业?佛教认为一切万法就是万事万物无不基于因果之法,不仅众生出生成为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哪一道的有情?拥有怎么样的色身?以及身体健康衰弱、美丽丑陋、寿命长短等的正报;乃至于拥有的财物或者是富足,他的眷属是不是亲睦,以及生存环境是清净的还是垢秽的这些的依报;这种种的苦乐果报都是由业所感生的。所谓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民间也常说:不 | admin 2020-02-21 |
![]() |
而这一切的道理,都离不开有情生命出现、存在世间的无常本质----那就是五蕴。五蕴又称为五阴,因为会遮盖有情而不得解脱,包括色、受、想、行、识,五种有情生命身心的现象,乃是由所谓的六界的六种功能所合成;也就是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再加上空界与识界。弥勒菩萨对于有情身心出生因缘的开示,是这么说的:【云何从缘所生?所谓缘于六界得和合故。何等为六?谓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