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所以对于有情众生中,若要能得到大威仪、得敬重,必须要于诸众生心无嫉妒;看见他人得利益时,心生欢喜;看见他人失利,起了怜愍心;对于他人有好名誉时,心生忻悦;见其失名誉时,助怀忧恼;因为如此调柔心性,继而于修学道业,发菩提心,造佛形像,敬奉布施宝盖;对于自己父母亲敬奉侍,对于贤圣善知识的善教导恭敬奉迎;常劝人弃舍少威德 | admin 2020-02-21 |
![]() |
业种的展现除了业的自身力量,也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其受报的先后,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4中,无着菩萨的开示说:【若一有情成就多业,云何次第受异熟果?于彼身中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所数习者,或最初所行者,彼异熟先熟。】(《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四)由这里面的开示我们也可以了解先受报的业,是属于力量比较大的,包括这个业本身就是重业,因此本身就有很 | admin 2020-02-21 |
![]() |
大家都知道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以这五种法来描述与表显有情身心,可以很容易让大家了解有情的内涵及特性。譬如在《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一中的开示:【何因蕴唯有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身具我事,受用我事,言说我事,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彼所依止我自体事。】就是在说明,以五蕴这五种法来含摄有情的种种,包括一切众生所执着之色身,以及有情能够领纳受用境界, | admin 2020-02-21 |
![]() |
而且佛功德无远弗届,不断地来摄受一切的有情众生。因此佛又说:这样的供养雕像,当作是佛真正的在面前,这样就是供养三宝、供养诸佛;这样功德,跟来到我面前亲身供养功德都是一模一样、无有差别。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如果家里面可以摆放一尊、安置一尊佛像,这样来诚心供养,功德就跟罽夷罗夫妇是一样的。他能够改善他家里面的生活,可以改善他的业报,那我们将来也一定是可以 | admin 2020-02-21 |
![]() |
各位菩萨!有情众生之所以不断轮回生死的真相,就是这样的道理啊!世间人常说:来而无往非礼也。意思是说:作主的、思量的你,把一生所染污的种子都丢给祂,你所有的上一世的觉知心死了、灭了以后,下辈子又去投胎出生的时候,祂就把这些染污种子倒出来还给你,所以下辈子你出生的时候就是染污的凡夫嘛!道理就是这样!很简单是不是?可是,祂却不是因为生气而说:你把这么多的 | admin 2020-02-21 |
![]() |
首先,业感缘起就是说,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在世间造了善或恶业以后,一切善业种子及恶业种子,都记存在各自的阿赖耶识中,将来便由这些业种为缘,引生善报以及恶报,称为业感缘起。世间人劝善,而常常说一个简单易懂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其实就显示了业感缘起的现象,由善业或恶业种子感应,而有未来世顺遂或违逆的果报。譬如有人学佛以后开始修集 | admin 2020-02-21 |
![]() |
为什么?这牵涉到共业有情的真心如来藏,共同变现了山河大地的器世间,以及自己的如来藏,变现了五根身来摄取外境,这两个部分来说明:首先谈第一个部分,共业有情的如来藏,共同变现了山河大地的器世间;由于众生在世间有种种行,因此需要一个地方作为众生依止及共同生活的处所,所以共业有情的如来藏必须变现一个处所,而且能够适合有情居住时,有情才会在这个处所出现及生活 | admin 2020-02-21 |
![]() |
这是因为各个有情的法身如来藏所变现的过去与现在的色身,皆为法身如来藏所缘、所执受,而其所缘、所执受的有根身的行相非常微细,很难让众生了知,故名不可知。而法身如来藏缘于有根身的行相而产生的执受,乃是众生无始劫以来,所产生的我见与我执的缘故;不仅使得第七识的染污末那识,以法身如来藏的无漏有为法而恒内执为我,而且坚固难以破坏,促使法身如来藏产生了执受而去 | admin 2020-02-21 |
![]() |
业的流转是一种行为法则,只要流转三界的有情,不论学不学佛、相不相信因果轮回,都无法避开业的流转法则;在造业的当下,已就有可爱的果报、不可爱的果报呈现了。例如:在贪的时候,就会因为贪行,有着许多身口意的系缚事产生;在瞋的时候,心中就会有一股愤愤难消的不平之气,在自烧着自身的健康乃至良好的人际关系。这还是要扣回我们刚前面所说的,主要就是对于法的无知的无 | admin 2020-02-21 |
![]() |
有情倘若造作了三恶道的恶业,造作了三恶道的恶业,当然是因为心性的关系而去造作,心性上有烦恼相应而造作这个恶业,相应而牵引到三恶道去受报,受报ㄧ定要经过畜生道、鬼道以及地狱道,这样的果报来偿还,将这些所造的业来偿还,让它能够消除。有情如果说,他沾上了恶习气,长养恶念,他要怎么样消除呢?他ㄧ定要经过教导,长养善根,熏习佛法正知见,这样慢慢的降伏他的恶习恶念,能够出生解 | admin 2020-02-21 |
![]() |
花草树木,它也不属于六道有情中的任何一道。花草树木它仅是因为有情的共业而出现在器世间,成为有情的增上果依报,来让共业有情受用滋长五蕴的所需。譬如说:器世间,在人间需要依靠团食来长养色身,这个团食里面就有所谓的蔬菜、水果、稻米,种种的果实还有药物,那么这些都是因为有情的业而出现的。那我们现在要来举一个经典里面的说法,让大家知道一下,花草树木它真的是有情吗?以及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有情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一世的资财,都是因为我们过去世惠施他人所造作的善业,所以这一世就依于因果的道理而实现了。所以,这一世有权有势,不代表未来世有权有势;因为他这一世有权有势,就他的因果来说已经实现了,可是实现之后,如果他没有再种植未来世的资财的因的话,他未来世他就没有资财了,他也没有什么权力可言了,因为一切都不离因果。所以,菩萨为了要获得未来去 | admin 2020-02-21 |
![]() |
也就是佛教所阐述的这个法界实相的真理,它能够完整地呈现三界六道有情众生的这些因果的因素。这些三界六道有情流转的因果,由于菩萨实证了实相心以后,智慧会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以后,越能了知这些因果的内容。所以佛祂在经中也经常在教导佛弟子,要善于了知因果;同时佛也教导佛弟子,要如何来让自己能够避免未来世不好三恶道的果报,如何来改变未来世的果报,使它成为可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我刚刚讲的都是如实语,这可不是开玩笑;都是因为大家好动,所以才会有地震、火灾、水灾、风灾等事情发生;如果人类与动物的身心都不动了,就不会有地震、火灾、水灾、风灾了;换句话说,就是一切有情全部证得第四禅,大家都入定去了,也就不需要饮食、活动、繁殖……等。所以我刚才说的真话,大家刚开始可能都当作我在讲幽默话。其实不是!事实正是这样。那么 | admin 2020-02-21 |
![]() |
也就是佛教所阐述的这个法界实相的真理,它能够完整地呈现三界六道有情众生的这些因果的因素。这些三界六道有情流转的因果,由于菩萨实证了实相心以后,智慧会不断的增长,不断的增长以后,越能了知这些因果的内容。所以佛祂在经中也经常在教导佛弟子,要善于了知因果;同时佛也教导佛弟子,要如何来让自己能够避免未来世不好三恶道的果报,如何来改变未来世的果报,使它成为可 | admin 2020-02-21 |
![]() |
】意思是说,如来藏就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是有情投胎时最先入胎,命终时最后舍身的结生相续识。《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卷1开示说:【至命终时意识将灭,所作之业皆悉现前。】意思是说,到临命终时,意识将会渐渐地断灭,今生所造作的善恶业全部都会现前,就好比播放影片一样,由上而下一格一格出现,非常快速,不到半秒钟便将一生的善恶业全部播放完毕,紧接着息脉全部停止, | admin 2020-02-21 |
![]() |
众生虽然这么多,那一些人就想:众生真的是可以度尽吗?以前释迦牟尼佛祂在摄受众生的时候,祂菩萨因地当作宝海梵志,祂就在佛前发大愿:愿我现在所摄受的这些有情,他们犯下五逆罪,他们是诸佛世界所不存在的这些有情们,然而我愿意一一救度,使他们可以快上一大阿僧祇劫成佛,可以在这个法会中第一成佛者成佛的时候,他们也一起成佛。你想地狱的种性的众生,又犯下五逆这种的 | admin 2020-02-21 |
![]() |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大乘佛法的修行也同样是依于涅槃而修,但是是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是一切有情众生本自平等具有的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这个如来藏心他虽然含藏有烦恼种子,但是却不妨碍他的清净性、涅槃性、真实性、如如性;他也具备有无量无数的微妙功德,所以能够出生万法,而在一切万法的上面显现出他的真如体性,而与一切万法不一不异。每一位有情众 | admin 2020-02-21 |
![]() |
故事是说:一切有情众生贪爱恋著世间种种可乐之事,从不思虑、不会想到这种种世间之乐,其实是变化无常的;也不认为贪爱这种种乐,会带来继续轮转生死的过患就是苦。譬如过去曾有一个人,他因为遭遇了一些事情,应该要被处以死刑,所以被关在牢狱之中;但是由于他心里非常恐惧被处死,因此就从牢狱中逃走了。然而当时的国家法律有规定,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如果越狱逃跑,就可放出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见到一株花,植物学家、花农、花艺师、花店主人,买花送花者、乃至如蜜蜂等等,不同有情在心中施设及构画出来的内涵一定不同,因为了知的角度或层次等会有差异,因此心中想要透过语言文字或其他方式传达给别的有情的内涵亦不同,乃至于再经由意识思惟、观想等所衍生出来的种种想法、种种构想等,想蕴所摄的范围又是有更广阔的差异了,所以真的是六尘虚妄。在经教中开示说: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