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真正要做到,我们看看佛法的智慧教我们如何真的放下,修行过程不容易,但只要如法去修行,一步一步终能做到。这里我们不妨拿朝山这件事情做一个比喻。假设在山上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善知识,我们要去朝拜他,那么在朝山之前我们首先就是要起信,真的相信山上的那位善知识,对我们真的有帮助,所以我们才愿意花时间、力气去朝拜。那么对于放下这件事,就是要先相信自己能够放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的利落,也是因为她本就不甘当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一件事情只要给她一点主动权,她会立马把握这个主动权让自己打一个翻身仗!事情的走势是人与人互动之中所呈现的因缘和合之法,它也许很难完全依某一个人的意愿而行,更多时候我们以善心善意结下一段因缘,却因为种种无明,没有智慧,又没有守住基本人伦的界限,使得事情完全朝着有违初衷的方向发展,关爱变成怨怼,誓言变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真的很难让人信服他们有多么高明的智慧!既然说视觉等五种感官觉知只是在大脑中电化学讯号的变化;那么就表示:一切众生所了别、所感受到的,都只是自己心内的影像世界,从来都不曾真正接触到外在的真实世界;所以有情众生觉得有苦受、乐受,有得、有失,甚至因此去造作恶业而使得自己落入三恶道中受苦报,这都是因为认知错误、颠倒,所以根本是没有必要的事。甚至现代科学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诚然,走这条成佛之路,誓愿做一名菩萨,这是与人这一格局的决裂,与人性的决裂,尤其是与人性中自私、计较、自我、贪染等等导致苦痛果报的染污心性的决裂,更是与人的愚痴昏昧的决裂,我们要的是菩萨的智慧清净直至佛地的常乐我净。别说那种境界离你太远,远非你所能及。成佛之路注定漫长艰辛,但最后的佛果却是如此胜妙,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众生最终都会走上这条成佛之路,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人这一生实在太苦,各阶段都有担忧的事,如何应对绵延不绝的忧虑和惧怕,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和勇气。国人为何如此忧心,从历史角度来讲,我们有忧虑的文化根子。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警句,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每天乐呵呵的人倒仿佛有点没心没肺,只有愁眉紧蹙方显深沉。从现实角度来讲,社会仍处于大变革时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彻底断除认为意识觉知心就是自己这样一个很深的误解时,当发现到这份存在本没有自我时,即证得解脱道的初果,成为证得无我智慧的圣人,挡在生命前的迷雾由此渐渐散去,若精进用功,即可找到生起这一切虚妄背后的真实——本来完美的无我如来藏,至此,生命的大门开始于眼前打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道修行的核心不在于烦恼的破除,而在于对于生命不断的发现,乃至获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成就究竟佛果,而烦恼的断除不是标的,只是因为智慧的显发而自然分分破除。故而此时的烦恼恰是修行路上最棒的礼物,在没有什么烦恼时,我们会一直停留在知识的海洋中,很多人此时会产生一个错觉,我已经修行很不错啦!待到生命中重大烦恼出现时才发现,原先习得的那些知识全部没有半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并不是我们在一切法里面都没有一个决定,末那过往所受的无始劫来六识心的种种决定,祂有熏习;虽然祂没有记忆,可是势力比较强的,祂能够作微劣的智慧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知道,瞋不瞋还是实际上是看自己的,原则上就是自己想要瞋;虽然这个无明来得非常快,可是有时候瞋完以后,就应该去得快啊!可一般的人不是;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就要去了解瞋背后的理由,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了解妻子要看看她在家里以何为乐,想辨别一个人有没有智慧,首先要看看他怎么说。▲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今译]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饮水而渴死,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有人安排下美食,自己饿着肚子却不吃,于佛法不亲自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文殊说:“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善知众生诸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但是,智积菩萨不相信龙女可以在须臾之间成就菩提。这时,龙女忽然现身向佛顶礼,说了一首偈:“深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只能是人天有漏有为的善业果报,是不能出于轮回而有解脱的智慧,更不能知佛菩提道的智慧、功德;只有发了菩提心、持守菩提心,才能使所修的福德聚集在正修行上,进而求得真正的解脱及佛菩提智。佛法之所以珍贵,之所以异于外道,此为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最后尽所有的性,他开始修行这些胜解,乃至于说只有缘取这四圣谛的法,然后发现这四圣谛的法没有边际,最后他得到四圣谛法的智慧,没有边际的智慧,他就能够安止于无愿行、无所依行。然后里面有菩萨告诉我们,这时候他就会对于这些还会后有,深深的感到恐畏、恐惧,而对于涅槃深心的感到愿乐,安止于这样的胜解。可是这时候他的修行还是不够好,这时候他就去检查,原来他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说的因果是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为基础的,在劝人为善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宣讲出离心、菩提心和般若智慧做了铺垫。五戒十善属于人天乘。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佛陀不仅讲授了十种善法,而且强调一切善恶业都是唯心所造,“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这就为宣讲般若智慧做了铺垫。经中还提到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禅宗的证悟是自心如来,证悟了以后,才能够真正生起了般若智慧,所以应当要知道说,这绝对不是透过一般经论的什么?研究分析所能够得的;必须经过顿悟自心的过程,才能够贯通般若中观的。假如不通过般若中观,不亲证般若中观,更不要讲说后面的初地无生法忍,乃至于成佛。那一切宗派的种种法门,假如悟得自心如来,也通于禅宗之法,不会有别的差异。可是禅宗也不可以三关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戒只是遮止不犯,但是合乎世间礼法的事情还是会去做;所以窈窕淑女,当然就会君子好逑,“以是因缘淫欲缠绵”,难证解脱与实相,不得般若智慧;所以应当至诚心来受持戒法,还要谨慎的不要放逸自己的心。【若有说言:‘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其余四戒;是故过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眼睛喜欢看好看的,耳朵喜欢听爱听的,鼻子喜欢闻香味,舌头喜欢吃好吃的,身体喜欢柔软滑嫩,你看女士们,一天中有多少时间用在打扮上?她们不停地换新衣服、涂脂、抹粉、画眉、隆胸、做双眼皮、换发型,搞得全身细胞都不得安宁,我们被身体感官的种种感受所欺骗,男女为什么要?因为相触而有感受,所以叫享受,但这个享受既短暂又不真实,不到几秒钟就过去了,只剩下空空如也和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佛法的角度而言,生活中屡屡会有以上这些情况发生,是因为彼此之间不够用心,再加上心思不够细腻,不能有观察的智慧能力。若谈到细心、观察、智慧等等,在佛法上有专门名称,谓为「止、观」。举例来说,健康的小朋友们活泼蹦跳,能要求他们乖乖坐着不吭声吗?当然不行,所以小孩子是不可能有「止、观」的能力与智慧。极简略的解释,一般生活上的「止、观」需经由训练,将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表示说,世尊当时在说法的时候,事实上祂是在说大乘经典,而且祂说的是第二转法轮的经典;只是因为祂在说法的当下,祂同时也有很多机锋的使用,所以说这个婆罗门尼,因为她是个(情执但有智慧的)利根菩萨,所以她就找到了如来藏了。我们从这个经典就可以知道,佛陀确实在当时有说过第二转法轮般若系的经典。而且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证明:事实上佛陀一定会说到第三转法轮的经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注1]总相智,谓般若智慧的总相,乃粗知第八识的无分别性、清净性、真实性、如如性、涅盘性,是根本无分别智。[注2]别相智,谓般若智慧的别相,乃深入现观第八识的各种中道性及其与成佛之道的关联,是后得无分别智。[注3]道种智,是诸地菩萨所修证之如来藏一切种子之智慧,是大乘修道位所修之唯识种智妙法,故名道种智。[注4]一切种智,是经由十地修道而将如来藏一切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生活中的佛法-面子在人生学习过程中,现在可是听到最多的为他人设想、成就他人的名言,诸如「四摄法」、「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自利利他」、「行菩萨道」、「入廛垂手」…等等,这是在人生中心存「以真实的生命智慧服务人们」的智能型过客所「无限甘愿」付出的心行;然而身为服务人群的「无限甘愿」这类智慧行者,深知骄慢的过患,所以在修学过程中,向来看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