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菩萨一直都有救护众生的猛利作意,能够克服各种艰难与痛苦、难行能行,因此能够让众生在实际上获得真正的救度,使得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更加增上,具备无限的方便善巧,并且能够累积无量无边的福德与功德,这就是出生大悲心的第三个原因。而在利乐众生的过程中,修行菩萨六度法门,使得烦恼障与所知障逐渐消除与清净,成就种种智慧三昧,也成就不可思议的大悲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心经》是佛法之中般若诸经的精华,所有言说语句皆以围绕法界实相心第八识而说,依般若智慧讲佛菩提道的次第修行,依据实相心而说解脱道的涅磐境界和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境界。同时也是在说禅宗学人由证悟如来藏心、眼见佛性直至过牢关而证得有余涅磐的种种境界。《心经》所论述的解脱道并非是以二乘菩提由现观十八界和五蕴的虚妄而断我见我执,取证声闻缘觉的解脱果,证得无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菩提的修行,十信位进入初住位之后,要修学第一度就是布施度,二住位修学持戒度,乃至在六住位要熏习般若波罗蜜!终于明心开悟了,般若正观现前,亲证了法界的实相,这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菩萨在七住位所证得的智慧,就称为般若总相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然后次第进修,在十住位时可以眼见佛性(成就如幻观),这样十住位的修行,就称为习种性的菩萨!表示说这位菩萨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说:有些衆生具有出世间的智慧,跟随佛陀听闻解脱道法之后,能够真实信受;他厌腻了生死轮转的痛苦,急于想要解脱、出离三界,进入寂灭、清凉、清净、真实的涅槃之中;像这样的人就叫作「声闻乘」,就像是小小的「羊车」,只能载他自己一个人出离三界火宅。另外有一些衆生,信受佛陀的教诲之后,很努力地精进;但是他想要求得自然慧,想要在无佛之世自己开悟因缘法,而成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中国的佛教节庆,不但展现佛菩萨慈悲智慧的精神,也反映佛教与中国民间固有思想、习俗相互融和发展的信仰特色。不过,佛教对节日的看法和世俗社会不太一样,例如夏安居、冬安居、每个月的六斋日或十斋日,也都算是节日。结夏、解夏、冬至、年朝是丛林极为重视的四大节日,而一般信徒则于六斋日、十斋日自行持斋、诵经、礼拜,甚至举行放生植福。自古以来,佛教最重视怀恩报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八)十金刚心:名后十心,即回向位:1)坚信心,2)正念心,3)回向心,4)通达心,5)正直心,6)不退心,7)大乘心,8)无相心,9)智慧心,10)不坏心。九)十发趣心:空一切空,法入心内无不是空,此属空观。十长养心:心内流出一切诸法,无论念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都如幻化,此属假观。十金刚心:不出不入,又出又入,即不生不灭真如法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这段的意思是说:当六住位的菩萨,在前五住位已经修学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波罗蜜之后,进入到六住位,主修般若波罗蜜,再加上蕴处界的观行之后,当因缘成熟忽然之间一念相应,找到自心如来第八识真如实相,所以正观现在前;再加上诸佛菩萨以及善知识的护念加持之下,能够如实地转依真实心,这时就能够升进到第七住位;因为是亲证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就是说你要有智慧去观察:什么人是习种性人?什么人离开习种性而进入性种性了?但是一般人不了解,就说:「开悟了,当然就是圣人嘛!」这是从外道的境界上来讲:明心的人就是圣人。从一般佛门中的凡夫来讲,明心的人也当然是圣人;但是在大乘别教里面来说,明心以后仍然还是凡夫,叫做「内凡位中的贤人」,还不是圣人,因为仍只是三贤位的贤人,还没有进到初地圣位。如果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一切妄念灭除,而成为无相的话,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我们也举了有人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这个就是所谓的妄念有相,如果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就能够妄念无相。我们上一集说到,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张无想定,所谓的净无想道,就是到达涅槃的一个道路。基本上他那样说,他是对的,可是他又认为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进一步有了能够知道漏尽之后,更知不受生死系缚的智慧,那就是有了漏尽明。前面所讲的就是六通。那神通的获得呢,有依得、报得、修得三种的不同。依得就是说,前世就有修过神通,那当然他不一定是每一项都修过,那这一世一出生就具有某项的神通力在;然而只要他不过清净的修行生活,他的神通就会消失。报得是说,过去曾修过神通,这一世一出生却不具有神通力在,要等到修行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就好像第八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完全不了知五尘外境一样,但是其实如来藏大智若愚,具足非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而且妖怪们都知道,只要吃了唐三藏的肉就可以长生不死;这又是将唐三藏来譬喻如来藏的另外一个体性——长生不死、不生不灭。所以《西游记》中人物的角色,和八识心王之功能还蛮匹配的。由此可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一位对大乘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诸地的法道是有次第性的,但是有些人不想照这个次第来,明心或见性之后,就想要修神通;这样修神通或禅定,都不是依照佛道十地次第来修的,将会导致事倍而功半的结果,从长远来看待,反而是耽误自己的道业,所以爱乐神通或禅定境界而不重视无生法忍的智慧境界,当然也是假名菩萨。这十种人都称为假名菩萨,都不是实义菩萨。接下来开始说明实义菩萨的意涵。〖实义菩萨者: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讲完了这样一个单元,我们设定它为“自利利他”,又说它其实就是依于四种法要,或是所谓的四预流支,而证得三乘菩提——趣向三乘菩提的初果;就是在证得初果之前,您所要蒐集的这样子的身、口、意业的福德智慧这些资粮。经文说:在我们成为优婆塞之后,因为要亲近善友,所以我们出至—要出离开自己的家—到寺庙、到僧人所聚集的地方,到了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我见断除的观行没做好,找到了如来藏时教你整理,你还是不容易整理好;喝了一整天的水,可是进了小参室一问,什么都不知道,白喝了!但是别人喝无生茶是越喝越欢喜,有好多法出来了,智慧越来越增上;结果你不是,这时越喝越痛苦:好难喝!这杯水比什么苦药都苦。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断我见的观行,你在禅三前得要独自坐下来,好好去思惟弄清楚,色受想行识一一弄清楚,十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过,虽然二乘圣人已得解脱能出离三界,却还是未能证得三界万法之本际──阿赖耶识,不知道法界的真实相,故说二乘圣人只有解脱的智慧,虽称慧解脱、俱解脱,然于法界真实相不知不解故,所以还是称为愚人。大乘菩萨不但同样有慧解脱,同时也已证得法界真实相,就可以深入般若,就可以如《心经》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此渐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古时确实有人了知五阴十八界全都生灭不停而虚妄不真以后,却还是无法证得初果智慧境界。这原因,都是由于未曾深入苦圣谛中详实观察,不能引生厌苦、厌我的厌离心,以致不愿意遵循八正道的规范来实修,一方面继续贪着人间的五欲六尘,另一方面继续爱乐于五阴十八界的自己永远存在;深心之中,不接受人间五欲是贪染不净的,也不接受五阴十八界自己确实是可厌恶的;以此缘故,深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2、果报定的原因: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3、如何转业: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修身是修正身行,修戒是特别注重戒律,不肯轻易毁犯;修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学佛当然是要学习佛的智慧,佛以一大事因缘而来这个世间,自然是要教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就只有两个主要道:一个就是解脱道、一个是佛菩提道。如果能够解脱生死,不在三界中轮回、乃至于能够成佛,这样才是叫作真正的学佛啊!要能够成为一尊佛,当然是要跟佛学习,因为众生有很多的贪、瞋、痴、无明,因此由于这样的妄想执著,所以不停地就在造作后有,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坐禅时”,很清楚的就是修习定力,也就是依于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来提升自己的定力;因为一切修行无不以戒、定、慧为入门开始,既然已经三归五戒了,再来就要修学,不管是五停心观,或是说依于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而为了因应世人的需要,稍微作了一些改变的这一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类似于五停心观的让我们先把我们的妄心能够歇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