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可是菩提定跟有定是有所不同的,因为菩提定所说的定,它是一种决定心,它所说的是一种智慧;所以有定它说的是世间的境界相,是属于世间的福,所以有定也可以说是定福。菩提定它是智慧,因为有这个对于三乘菩提所实证的内涵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心得决定,而往大乘的修行去前进,所以才能够称为说他具有菩提定。有了菩提定,他才能够在广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时候,能够获得三十二大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如果一个人他不能保得他的人身,那他如何能够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修行呢?所以显然要能够修三十二大人相的业,一定是要能满足十信位;满足了十信位之后,这个时候他开始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智慧等等菩萨万行,他才能够逐渐地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业行。所以三十二大人相的业,事实上就是在成就菩萨的身力。所以菩萨的身力什么时候成就呢?佛陀就说是初修三十二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弥勒菩萨已经很清楚开示,出家仅是表相而已,不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出家就是在佛法有所实证,并且以实证所得的智慧,不断地在三界里度化众生。此外,佛门也不是以他有没有出家,来认定他就是出家人、在家人;而是以他有没有明心见性来衡量。如果他已经出家,于佛法没有实证,在证悟祖师眼里仍然不是出家人,是白衣。如果他是在家人,已经证悟,在证悟祖师的眼里,他就是出家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发现祂真的如经中所说,真实存在而如如不动,因而发起了般若智慧,这般若智慧叫作根本无分别智,也叫作总相智;然后以此智慧为基础,进修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别相智;以及进修地上菩萨阶位的道种智,得以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之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然后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然后依着初地以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然而在佛门中,藏传佛教的应成派 | 三摩地 2018-07-22 |
|
也就是说,这些殊胜功德的修学,它并不是一般的法,它也不是一般的神通而已,这些法都是来自于智慧度的修学,智慧才能够度到彼岸;因此能够亲近佛,能够究竟来了解这些法,然后又能够到各个世界去,菩萨会如此地来演教许许多多的法、来摄受佛土,因为他要像佛一样发起大愿,能够摄受许许多多的众生来到他的国土。 就像是阿弥陀佛以前当法藏比丘的时候一样,他在佛前发愿, | 三摩地 2018-07-22 |
|
而如来的应化身为众生宣说三乘菩提四十九年,如果众生有智慧,在佛世时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因为供养世尊的应化身有很大的福德。三者,所谓的如来灭身就是如来般涅槃后所遗留下来的舍利。如果菩萨有机会得到佛的舍利,应该要起塔供养;因为供养如来的舍利真的很难得,所以供养佛的舍利,未来会有很大的福德来庄严自己。四者,如果如来灭后,众生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忍辱度为什么说有智慧的庄严?我们可能会忍什么?譬如说:忍于打骂。好!先不论说被打、被骂是不是合理,正当你决定忍下来而不予以反击的时候,一者,可能是因为你以前之不能够安忍,所以反而吃了大亏;二者,你可能现前就观察到,知道绝对没有办法赢过对方,所以这个时候当然就识时务者为俊杰,因此而就安忍下来。因此,在世间法的时候就已经是这个样子,往往是以世间的智慧再 | 三摩地 2018-07-22 |
|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之中,善生菩萨问说: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世尊开示说: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换句话说,菩萨应该修集布施…等六波罗蜜,才能初步福德与智慧的庄严。而其中的布施、持戒、精进度,是属于福德庄严;忍辱、禅定、智慧度,是属于智慧庄严的范围。譬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卷2)为什么是自他庄严的原因,上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已经先概略为大家说明了。接下来,因为善生菩萨启请的缘故,所以世尊接着就回答:菩萨应该要具足福德、智慧二法,才能够在佛菩提道上自他庄严。从表面上看 | 三摩地 2018-07-22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有一段是:【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卷2)先说说庄严这一词,这在佛教界中是使用得非常频繁,而且在经论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学佛之后也会常常挂在嘴边。但是随着前后文的不同,所显示出来的意涵也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就先来看看经论中所使用的庄严的例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第四种口业它是叫无义语,也就是喜欢说类似调戏的话,或者谈论八卦;或者在佛法修证上,说的都是与断我见的解脱智慧无关,反而都是在增长我见,我执烦恼上著墨。或者说的都与开悟证般若无关,都是在意识觉知心的这种境界中著墨,所追求的都是意识自我的离念灵知或者一念不生,或者是意根末那识的清楚明白处处作主,这些内容也都属于无义语。如果经常造作无义语,严重的会下地狱 | 三摩地 2018-07-22 |
|
例如他把阿罗汉当作就是佛法中最高的修证,认为佛陀与阿罗汉的智慧是一样的,把意识心当作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把世间的修福、修定当作是成佛修练的法门,把世间的哲学推论当作是佛法的解脱智慧,这些都不是真正佛法的行门与修证范围,抱持著这些偏差的见解不能舍,它就是邪见。邪见所造作的业,就会毁谤抵制,甚至于破坏佛陀正法,误导别人走入偏差的邪道中,他就要下地狱受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杂阿含经》卷32)佛陀经常以十善道的法,教化著听闻佛陀以种种言说声音说法的弟子众,令弟子们忆念不忘,令弟子们乐于听受思惟,令弟子们能信受、信解、随信而修行,令弟子们重视因缘果报,弟子们就知道说:“我们的佛陀大师知道祂自己所知道的法,也能够观见自己所实证的智慧所在,不辞辛劳来教导我们,呵责杀生的过失,赞叹不杀,乃至于呵责妄语的过失,赞叹不妄语 | 三摩地 2018-07-22 |
|
有智慧的人,应该是破衣照穿、烂东西照用,坏了就自己修理舍不得丢;但是布施时,肯把一大笔钱捧出去,出钱的目的并不是在于自己或家人的享受,而在于未来世的菩萨可爱异熟果。你可以示现广有钱财,但是生活却得要节俭。有的人号称节俭,这个也舍不得用、那个也舍不得用;但是到处都有他拥有的山庄,只要是风景好的地方、地势好的地方都有;这是借着自己的官场势力来享受,却对 | 三摩地 2018-07-22 |
|
先从最基本的亲证解脱道断我见来说,当你对蕴处界是虚妄这一点已经有了第一分的心得决定,试问:你难道不会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等法,乃至是对自身所拥有的名闻利养等的贪着会减轻了一部分吗?所以,当证得这样初分的出家法,本来在家时因为对五欲的贪着、因为于信心的不具足,所产生的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的这些种种障碍,是不是也就离开了一分呢?这个时候,不管你所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为菩萨在度众的阶段中,有一个事情他是非常明白的,那就是利他自利;看起来似乎只是自己一直在为众生付出,可是就正当在为众生付出的同时,自己的福德增长了、智慧增上了;而这也是菩萨六度之中,福智互相增进、互相含摄的道理。当菩萨更深一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当然一定是会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着。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应当是要以正知正见化导众生、令入 | 三摩地 2018-07-22 |
|
而无愿三昧有时候也称为无作三昧,这里的三昧指的是在智慧上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不是世间禅定的定。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矮、胖瘦、长宽、方圆、软硬等种种相,所以说是无相。因为有了空、无相三昧,所以不再有继续保有蕴处界的愿,这样就叫作三三昧。可是问 | 三摩地 2018-07-22 |
|
菩萨能令一切众生离于恶见,名智庄严;能教众生住信、施、戒、多闻、智慧,名福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菩萨修福,有同于一般世人、有不共于一般人的部分;一般世人的修桥补路、救济贫苦,只是一般的人天之福,不能称为菩萨造作的不共法。菩萨在因地时候在外门广修福德,虽然也是在外门修福,却回向无上正等正觉,而且是随分熏习般若的正知正见的;一世又一世之中,又同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因为时间的关系,经中的: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就移到这一次来说明。平实导师多年弘扬如来藏的威德力加被的缘故——包括在《阿含正义》中详细地阐述,使得当今修学的佛子已经确定了一个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在思惟观行十二因缘的法义之前,一定要作十因缘的思 | 三摩地 2018-07-22 |
|
各位就可以了解:布施等六度之法,虽然有的看起来属于福庄严,有的看起来属于智庄严,但是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所以六度等法都是兼有福德与智慧庄严的。也可以说,福德与智慧两者是互有依凭或者是含摄的。何以见得?我们接下来就看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之中的一段:【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