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要之,求佛菩提的有情叫菩萨;智慧觉悟成菩提,慈悲勇猛救有情的叫菩萨。二菩萨的成立已说菩萨的名义,及人类最富有作菩萨的资格,但未说明究竟如何才能到菩萨的地位。正教量中,处处明要先依缘生法悟真如性:宇宙森罗万象,形形色色、事事物物,光怪陆离种种诸法,一一无非各种因缘和合生成;除却各个各个的因缘关系,万无成立之可能。绝无所谓幽妙莫测的创造者或支配者,是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从以上解释中就知道,「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见生命的实相,也就是要亲证「般若实相智慧」、「如来藏」、「涅盘」、「阿赖耶识」。若忘失菩提心,相对的就是不知道生命的实相,或以色身、意识心为真我,甚至否定「如来藏」及「阿赖耶识」,认为「如来藏」及「阿赖耶识」是世尊方便善巧所建立[1],或以学术研究推断「如来藏」仅是「后期大乘」(经)的主流,是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真正有智慧的人,当他修学佛菩提,想要增长他菩提种子时,应该常常这样修习这五件事,因为这五件事情可以使他的菩提种子光明日增,也能日渐增长。 〖“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详解 还有六件事,能增长菩提种子:依六度而修。不能只修一度、二度或三度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二乘的果报为什么不是最殊胜的?因为它只能让众生证得解脱果,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无法发起般若智慧,更不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故无法成佛,所以不是最殊胜的法果。所以二乘圣人所得的果报只是解脱果,这就是二乘菩提所能获得的果报:无法证得佛菩提果。假使为了胜过二乘的果报,就一定要修学大乘菩提。这个胜字不是比高下的诤胜的胜,而是要求证最殊胜无上的果报。修学大乘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只能是人天有漏有为的善业果报,是不能出于轮回而有解脱的智慧,更不能知佛菩提道的智慧、功德;只有发了菩提心、持守菩提心,才能使所修的福德聚集在正修行上,进而求得真正的解脱及佛菩提智。佛法之所以珍贵,之所以异于外道,此为其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个真如,它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所以说它是究竟的。世出世间一切圣者之所求所证,无非是这个自性弥陀,所以之为无上道。若有人修观想,修到念念相续,且每一个念中都可供养无量无数十方诸佛,尽管有如此功德、如此功夫,但若不知这样修行仍只是一种方便,则如此供养就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果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个真如,它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所以说它是究竟的。世出世间一切圣者之所求所证,无非是这个自性弥陀,所以之为无上道。若有人修观想,修到念念相续,且每一个念中都可供养无量无数十方诸佛,尽管有如此功德、如此功夫,但若不知这样修行仍只是一种方便,则如此供养就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果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么什么是福?什么是慧?更深一层的来说,智慧就是证得法,而福德就是次法。要完成实证一个法的亲证,之前所需要的条件那就是次法;没有准备好那个福德——那个次法,所以那一个法—那一个智慧—我们就没有办法亲证。譬如说,我们如果现在想学会无相念佛这一个法,除了我们要在法上的用功、用心之外,还需要许多的次法。无相念佛叫作法,是一个可实证的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真见道位前,虽已圆满六住位应修之六度波罗蜜多,求入真见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须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圣谛观行所断我见为基础,接著应在大乘真见道前对二取皆属如来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认知,并须心得决定,方可成为比量观察能取、所取皆属空性如来藏之菩萨,始能名为四加行已经修证完成的菩萨,即是双观“能取所取空”;其后方能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证真如,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庄严菩提者,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佛陀接着说,要供养智波罗蜜,要供养智方,事实上还有四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要庄严菩提,庄严菩提,佛陀就有说,是因为修智慧而获得初地,也就是说在佛法的修证上面,如果要获得初地以上的证量,他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于参禅的时候能够不落于以定为禅的过失中!因为定境本身都是意识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识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么知道参禅就不能、不该落在意识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见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识所能够到达境界的智慧,从欲界到四禅到四空定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 三摩地 2018-07-23 |
|
而在四阿含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较量分别,可是往往从初果向说到阿罗汉,再说到辟支佛向、辟支佛的功德,接着就直接跳到叙述分别佛的功德那个部分,而中间诸大菩萨的功德往往略而不说;这其实就说明了,声闻人对菩萨所证的智慧与功德是难以了知的,因为声闻法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个极小部分而已。从这一段中,你既然已经明白说菩萨种性是这么尊贵,乃至于说未入七住位,就只是心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即使说真正如他所说,可以让妄心不再有见闻觉知性,那么这个时候,原来有见闻觉知的心,现在不再有见闻觉知性,请问一下:本来我们修学佛法是要求智慧的,可是修到这个阶段,反而都没有办法再了知六尘,那岂不是变成白痴了吗?再者说,请问:那现在到底剩下几个识?当然就是八个识不具足了嘛!那请问:佛法最高的修证者世尊会是这个样子吗?这个部分相信不用我另外说明,答案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假如说你求悟是为了智慧,是为了要利乐有情,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那当然还必须有一些知见是你应该知道的;在听闻思惟了以后,就不会使你在悟后目空一切,反而增加了慢心,成为悟后起修的障道因缘。菩萨一共有五十二个阶位,也就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假如过去生从来没有悟过,今世因缘成熟第一次明心开悟,只是这五十二个阶位中的第七住位;也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说「从专一中进入到清净的状态」,这个就是因为你有那个智慧,知道要成就无相的功德,知道要成就清净的功德,要离一切相,就是要都摄六根,才有办法从专一中进入到清净的状态。这时候就要把前面的这一些方便法:譬如说口念耳听,你要把它舍掉要转进;然后心念心听,也要把它舍掉还要转进;然后心念心忆,虽然是心念心忆,你还是要把它舍掉,因为还要心念,你心中还有佛号 | 三摩地 2018-07-23 |
|
悟如来藏者乃无境界法、无入出法,乃无所得法,唯是一念相应而证知如来藏本体,智慧因之现起耳。真悟者以一念相应慧,而随时随地皆能体验如来藏之运作,极为具体,绝非虚无缥缈之想像。证如来藏者若是有形像法、有境界法、有定境法,皆是因缘假合所成,故有所得;若有所得即是变易,不久必坏,于五位中不能持续不断,不能自在。有他心通者若无证悟之一念相应慧,亦不知悟者所悟 | 三摩地 2018-07-23 |
|
前面已经说过,禅就是般若智慧,禅悟明心,明的是真心。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可是有许多人还是不能够明白这一点,而产生了种种的误解,简略辩证如下。1、禅不同于禅定一般人常常错会,把禅当做是禅定,其实禅是智慧;从世尊在灵山拈花微笑,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禅,其实是智慧法门,不是禅定法门。禅定法门必须透 | 三摩地 2018-07-23 |
|
1、必须要修集福德资粮福德资粮不够的话,很难听到真正的禅法,很难听到真正的般若智慧,即使听到了也不相信,会当面错过。所以必须要修学各种的福德资粮:救济贫困、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供养三宝等等,都应该做。2、必须修学信心很多人听到禅就吓坏了,心里面先自我设限:我哪有可能学禅!末法时代了,而且我这种根性怎么可能?先自我设限。但是菩萨再来者很多,因为还没有离 | 三摩地 2018-07-23 |
|
故而佛法中给智慧的定义是正拣择,正确的选择,不是不选择。且发现到本来的完美如来藏后,进一步又体察到现在这个无常变化的世界,其实是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所生所显,因如来藏的完美,而因此瞥见这个世界的完美,既然一切本是完美,那怎样的选择都是对的。进入这个阶段,更是无处不自在!无处不!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