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可是佛菩提道得要有福德做基础,因为佛菩提要以福德及智慧来庄严,两法缺一不可。乃至等觉菩萨福德那么大了,最后还要百劫修相好,那时内外财都施,修足大福德以后才能成佛;所以想要庄严菩提,就得要乐于布施。到了等觉菩萨的阶段,要眼睛就挖给你,要手就砍给你;要我的房子,我的房子就送给你,你要我的命,我就把命送给你,所以说“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rd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你是个修行人,而众生是在世俗法里面混的人,所以维持你这个修行的基本生活,比维持花天酒地而好吃懒做者的生活重要!这并不是菩萨们爱分别、执着在分别心上,而是以智慧来应对习性不好的众生。有很多人都弄错佛说的无分别的意思了,所以听到我这样子说,就骂:你这样就是有分别啦!那么我们倒是请问他们:佛有没有分别?佛如果没有分别,又怎么会说:这个人你得要教他数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切都是给自己做,都是利益自己的!真智慧者,不求无因之果。真明白者,信受奉行!二、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一个学佛的农村居士,在集市的摸奖活动上,花了两元钱摸中了万元大奖后,正准备骑自行车回家告诉家人高兴一把。这时,过来一位满脸愁云的年轻女子先是向他表示了祝贺后,又说到:我可怜的孩子病的很重,也许会死掉,住院要一万多元钱,我的家庭支付不起这样的昂贵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因为父母以及师长不辞辛劳地养育我们、教育我们、教养我们,长养我们的色身以及智慧。在往生极乐世界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当中,首先就是强调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此外,佛陀在其他的诸经当中,也是不断地强调奉事父母、师长的重要。譬如,世尊为我们开示《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优婆塞戒经》等等。另外,《地藏菩萨本愿经》更是世尊为了报答母亲因为生祂而往生的恩德,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总之,这都是因为在十信位的修学之中,所累积的善根以及福德智慧的种子已经成熟了,所以遇到各种的因缘,都有可能会发起菩提心的。如果过去世已经曾经发过菩提心,这一世再一次的发心,那么就叫作增发菩提心。就是因为众生的心性本来是不固定的,所以有时候会去当天人,有时候当人,有时候又堕落三恶道,有时又去当阿修罗;所以说,众生的心性基本上是不固定的。同样的道理,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段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在佛世中的声闻,这些大阿罗汉们,他们实际上都是菩萨;这些大阿罗汉他们是在声闻众为首,他们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乃至于种种你难以想象的、造各种违犯梵行,乃至要杀佛的提婆达多都是大菩萨的示现。因此我们透过这样就可以理解佛道之难以成就,所有的佛菩萨希望庄严这个道场,我们是不是应当悯念大家的辛劳,而更坚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慈悲以及智慧。所以,我们在究竟成佛之前,都应该时时要记着念佛而不间断。有许多佛弟子觉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非常的困难。在这方面,正觉同修会的平实导师所倡导的无相念佛,有非常详细的修学次第,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让修学的人具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到了初地开始修学无生法忍、学道种智,也就是修学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因此初地要修百法明门,对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心不相应行、六种无为,都要一一了解去领受。也就是说,在人间必定八识心王具足,若无八识心王具足及运作,五遍行心所有法不能在人间生活存在及运作;若无五遍行,则五别境心所有法亦无法生起及运作;若无五别境心所有法,则不能了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说大乘之法,明心破参真见道而得根本智以后,还得要跟随善知识继续进修相见道位的智慧而得后得智;后得智能通达了,才算进到初地的入地心中,这样才能保证不会退转。然而初地的行不退仍然不是具足不退,是有时退个五分钟、三分钟或几秒钟,然后又回来继续行菩萨道,有时还是会有念退的情形;但是行退的事,只是会退个几分钟,大不了退个几天,他还是会继续往前进的。但是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乘的果报为什么不是最殊胜的?因为它只能让众生证得解脱果,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无法发起般若智慧,更不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故无法成佛,所以不是最殊胜的法果。所以二乘圣人所得的果报只是解脱果,这就是二乘菩提所能获得的果报:无法证得佛菩提果。假使为了胜过二乘的果报,就一定要修学大乘菩提。这个胜字不是比高下的诤胜的胜,而是要求证最殊胜无上的果报。修学大乘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讲记:有很多种的两个原因,所以要发大心来修学佛菩提啊!第一以比量来观察诸佛如来:过去的诸佛如来,未来的诸佛如来,都和自己一样,一直都有这种人间的色身在受种种的苦恼;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说诸佛如来以往与我们一样,因为有这样的色身存在,所以能修学佛菩提道;如果没有这个色身作为工具,就无法修学佛菩提道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佛总结说: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他以另外三件事作为原因而发菩提心,第一是看见恶世中的五浊众生,所以他发菩提心。为什么看见恶世的众生有五浊的现象就会发菩提心呢?这得要从五浊来加以了解了。五浊的第一浊就是劫浊,可是劫浊是从哪里来的?劫浊就是无法超越劫数;劫数讲的就是一个大劫,或者讲一个中劫,就是讲住劫,众生都不能超越它。不能超越的原因是因为有坚固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常乐修磨,利智慧刀。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常教众生,菩提易得,能令闻者,不生怖心,勤修精进,轻贱烦恼。《优婆塞戒经》上佛陀亲自说: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之,求佛菩提的有情叫菩萨;智慧觉悟成菩提,慈悲勇猛救有情的叫菩萨。二菩萨的成立已说菩萨的名义,及人类最富有作菩萨的资格,但未说明究竟如何才能到菩萨的地位。正教量中,处处明要先依缘生法悟真如性:宇宙森罗万象,形形色色、事事物物,光怪陆离种种诸法,一一无非各种因缘和合生成;除却各个各个的因缘关系,万无成立之可能。绝无所谓幽妙莫测的创造者或支配者,是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从以上解释中就知道,「发菩提心」的意思,就是要求见生命的实相,也就是要亲证「般若实相智慧」、「如来藏」、「涅盘」、「阿赖耶识」。若忘失菩提心,相对的就是不知道生命的实相,或以色身、意识心为真我,甚至否定「如来藏」及「阿赖耶识」,认为「如来藏」及「阿赖耶识」是世尊方便善巧所建立[1],或以学术研究推断「如来藏」仅是「后期大乘」(经)的主流,是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真正有智慧的人,当他修学佛菩提,想要增长他菩提种子时,应该常常这样修习这五件事,因为这五件事情可以使他的菩提种子光明日增,也能日渐增长。 〖“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详解 还有六件事,能增长菩提种子:依六度而修。不能只修一度、二度或三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乘的果报为什么不是最殊胜的?因为它只能让众生证得解脱果,无法了知法界的实相,无法发起般若智慧,更不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故无法成佛,所以不是最殊胜的法果。所以二乘圣人所得的果报只是解脱果,这就是二乘菩提所能获得的果报:无法证得佛菩提果。假使为了胜过二乘的果报,就一定要修学大乘菩提。这个胜字不是比高下的诤胜的胜,而是要求证最殊胜无上的果报。修学大乘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只能是人天有漏有为的善业果报,是不能出于轮回而有解脱的智慧,更不能知佛菩提道的智慧、功德;只有发了菩提心、持守菩提心,才能使所修的福德聚集在正修行上,进而求得真正的解脱及佛菩提智。佛法之所以珍贵,之所以异于外道,此为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个真如,它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所以说它是究竟的。世出世间一切圣者之所求所证,无非是这个自性弥陀,所以之为无上道。若有人修观想,修到念念相续,且每一个念中都可供养无量无数十方诸佛,尽管有如此功德、如此功夫,但若不知这样修行仍只是一种方便,则如此供养就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果我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