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你拣择因果的智慧是没有办法用人类目前所能了知的这一切的功能体性来衡量。因为你的因果是要亘贯这个三世的存有:过去、现在、未来,你要同时具足满足。这个非常非常困难,还必须对每个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一切众生心都必须要了解,这样才能够精确地处理实现业果差别;绝对不是说自己的如来藏觉得应该怎么作,就怎么作,还要根据相对应的有情的一切业,所以一切如来藏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在因地要去思维,你要走向那个地步?走向第二大阿僧祗劫的困难点是在哪里?如果你没有打算照如来藏的体性这样来做,那这样「转依如来藏」这句话的本身就只是一个名相,永远只是一个名相,你会困惑于这个名相,你只知道要转依,不知道要做什么?可是当你慢慢想,有一个实体的心,你跟祂实体的体性要一样,那祂平常是怎样照顾你,你就用这样的方式,用你所知道的这样的智慧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可是佛菩萨所产生的智慧不是这样的,所引生的三昧境地也不是这样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境地、任何时空点,祂都能显现,只要不违背因果,祂就可以显现,所以如来藏的功德藏是超过一切诸法,祂真的是可以出生一切诸法。而我们无始无明而产生的思决定,让我们被这些无尽的业果所缠缚,所以如来藏产生了符合我们业道、业果的种种功德藏,祂一样满足我们,但这不是世间法说的机率问题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当我们还是存在于人间的时候,当我们还是拥有世间法的时候,当我们还是有五蕴假我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去以佛法的无我观,来继续活在这世间?因此菩萨就会以如来藏服务这假我的精神和体性,来转而服务一切有缘的有情!一切有情虽是假,可是他还是受苦啊!因此我们不忍心,在我们能力之内,就是于此世间,来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而渐次修学、得到佛的智慧。人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像是破坏佛教的那些天魔外道所传的邪法,在那些道场当中来布施,不但不会增长广大的福德智慧,甚至还造下了破佛的恶业,会下堕三途恶道去受苦。所以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先观察分辨布施的标的,是不是属于这三种福田,而来作出正确的简择,以免明明想要造善业,结果所种的却是毒田、鄙恶田,将来会得到长劫的恶业果报,那么就太悲哀了。三种的世间福田当中,最首要的是报恩 | 三摩地 2018-07-23 |
|
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既是属于福德的部分,为什么跟智慧的资粮有关?比方说,有人学佛学了几年就破参明心,但有人却学了一辈子也破不了参;有人破了参以后他道业很精进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参以后,他却是慢慢的走。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距呢?其实是福德资粮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福德资粮不够,他就会在世间法上斤斤计较,跟众生斤斤计较,然后障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四个条件就是福德、智慧、定力以及除性障。这四件事情就如同一把椅子的四支脚,一定要齐头并进;哪一支脚长一些或短一些,这一把椅子都会摇晃不稳,我们一坐上去就会摔下来。第一个条件就是要福德,而且是必须要在正确的佛法、在之中所培植的福德。佛法当中每一个阶位的修行,它都必须要具有相对应的福德,差一点点都不行。学佛久了以后就会发现,福德其实是最难在短时间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3 |
|
像是破坏佛教的那些天魔外道所传的邪法,在那些道场当中来布施,不但不会增长广大的福德智慧,甚至还造下了破佛的恶业,会下堕三途恶道去受苦。所以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先观察分辨布施的标的,是不是属于这三种福田,而来作出正确的简择,以免明明想要造善业,结果所种的却是毒田、鄙恶田,将来会得到长劫的恶业果报,那么就太悲哀了。(原标题:三种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样无觉无观三昧的内容,仍然不是禅宗证悟的般若智慧内容,仍然这个定境不离开境界的缘故,所以仍然是意识相应的境界,仍然是有生有灭的,仍然与法尘相应。这样二禅以上无觉无观的三昧境界,是不能把它误会当作禅宗的证悟内容,如果误会了,那就是误入歧途当中。因此,我们检查上面简单说的这十种情形,这些情形全部都是禅定当中有境界法、有所得法,并不是般若禅、祖师禅所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所以修学到这里,就能够具备少分的禅定以及智慧两个层面的止观能力。如果有着宿世大乘法修学的福德,或者慢心不重,没有僧衣崇拜、世间学术、学位崇拜的情结,能够对于平实导师所教导的明心见性的第一义谛正知见,深信不疑而能用心学习,那么不但是能够有禅定的这一分的定力,更能够藉由这分定力而明心见道。也因此当你能够有正知见的引导,你在这条路上就不会耗费时间,所以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参禅乃是智慧的境界,透过一念相应而般若智慧发起的境界,是无所得境界,所以这个部分与禅定的修法大大不同。自古以来常常有人——很多大名声的人,都以为证得禅定就当作禅宗的证悟;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而且并不比古时候人少。这样人通常会以悟道圣者的身分自居,他们都是追求禅定有为的境界,自以为是禅宗证悟的明心;当他遇到证悟的祖师的时候,反而毁谤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但必须了解,佛菩提道及解脱道都是智慧而不是禅定。我们先来说解脱道,它是一切有情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就是出离三界生死轮回而不再受业力与无明的牵制,不再流转于三界六道之中,免除了不断地受生而后又再死亡,受种种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是以二乘菩提的法义,去如实观行而证得解脱果,出离三界生死。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只要修学禅定,闭关隐居,不停打坐,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能够显发出他的智慧的实证,事实上也要有所谓的定力的成就,也要有禅波罗蜜的实证。所谓的定,事实上就是心能够止于某一个境界,而能够不移转、不动摇,所以这个就是定。能够有这个定,才能够说他将来要作观行,他要能够实证更高的智慧,乃至能够进入初地,他也要有一定的禅定证量,而不是说一个人入了初地,结果他连一个基本的禅定证量都没有。所谓的禅定证量 | 三摩地 2018-07-23 |
|
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888,a15-b7)接着稍微白话翻译和解释一下,在《大般若经》中,佛陀说:「善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最初发心行菩萨道开始修学静虑波罗蜜时,是要以一切种智相应的作意来修学各种禅定的!」这意思是说菩萨修定不是为了得到定境,而是为了将来能获得一切种智,也就是摄受众生累积福德并且得到一切智慧!接着佛陀说:「菩萨摩诃萨眼睛看见色尘以后,也不执取诸相,不执取各种好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已到了参话头的阶段,就要暂时把一切修福的事和业放下来,专心在智慧、般若─也就是禅法上去用功。等到明心见性之后,要修福业可以继续修福。还没有明心,还没有见性之前应当把一切福报修集的事业暂时放下来。所以有缘的人要精进的修禅,福德因缘不具足的话,就应当和有情众生广结善缘,多多修集福德资粮;修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修学参禅的功夫,看看有没有障碍。如果还有障碍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就表示说,这里所说的一行三味,它是以般若智慧为前导的,而不是一般的禅定。然而依这样的理一心的一行三昧,行者却可以在“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这样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乱的事一心的时候,进而能够“随佛方所,端身正向”,然后在持名念佛念念相续之下,就在这一念之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除了见过去诸佛及现在诸佛之外,同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知道:禅定是功夫法门,属于事修;而禅是般若,是智慧法门。菩萨们由于这样的清楚认知,所以就能够远离一般人以定为禅的种种过失。各位菩萨,这种以定为禅的现象,也是一般参禅人最容易落入的境界相,总是会错把各种离念、无念的觉知心所安住的境界,误以为是找到如来藏实相心呢,却不知道这些知见都是错误的知见。各位菩萨,如果想要真修实参的话,就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于参禅的时候能够不落于以定为禅的过失中!因为定境本身都是意识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识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么知道参禅就不能、不该落在意识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见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识所能够到达境界的智慧,从欲界到四禅到四空定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子于此已知无想定与灭尽定,复应了知何因从定觉?无想定之成就者,若不能了知此定虚妄,不肯弃舍而进修实相智慧,舍寿后必起色界天中阴身,以错认无粗想为涅槃故,便舍中阴入无想中,遂生第四禅天之无想天。初生彼天,复舍其想,而以舍知作涅槃想,初剎那住粗想,次剎那住微微想,第三剎那遂灭想;其色界天身于无知之境中安住,或五百劫、或五十劫,忽生觉知,便舍天寿,下堕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