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佛意乃谓:外道供养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神只,菩萨亦供养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唯有菩萨乃能供养。然此菩萨性、非人人皆有,若菩萨性是人人皆有者,则不应和合众善业因缘方能供养六方---布施乃至智慧。若人人皆有菩萨性者,不必修诸善业因缘,便自己能修布施乃至智慧---供养六方。若人人皆有菩萨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 | admin 2020-06-08 |
|
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也。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经》及《金刚经、心经》所说之般若也,种智即是第三转法轮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识学也。佛菩提道之修证,始由六度万行之熏习,外门之广行六度万行;复由四加行之断除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进而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明了一切有情本具 | admin 2020-06-08 |
|
世出世间没有人比你更有智慧,成为究竟佛了,所以叫做乐。世间与出世间的究竟果报,到此已经究竟了,再无可断的不净法,再无可学的清净法,再无可修的了义法,再无可证的般若实相法,再无更上的可修境界,究竟圆满了,所以称为乐,这是究竟清净的境界,这是永离一切苦乐受的境界,乃至最微细的心地上的苦乐受也都永离(编案:非指应化身之色身苦乐受),究竟安隐,所以是乐。佛 | admin 2020-06-08 |
|
戒法常有开缘及遮止,既有开遮就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有智慧者不会随便对戒法作狭义的定论。--------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六波罗蜜品)第十八>八关戒斋包括五戒再加上不歌舞戏笑花鬘著身、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以及不非时食。菩萨们大概都没见过高广大床。也许有人心里想:我有见过哦!我在家俱店里头曾经看到国王尺寸的床铺,真是大啊!但那仍然不是高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智慧已经出现了,就知道空有是不二,这个便是实相,是第一义,这是出世间的慧。念佛可以俱足事上与理上的慧。所以,念佛可以俱足三无漏学---事上的三无漏学俱足,理上的三无漏学也俱足。这也是念佛的果报的殊胜。--------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果报殊胜> | admin 2020-06-08 |
|
欲界及色界名为器世间,是由粗硬的物质到微细的物质所形成的世间,是有形色的,可以接触到的,所以称为器世间;而无色界四天没有物质,纯是精神世界,由于还没有离开轮回,不具备出世间智慧,所以名为世间;合此欲界、色界、无色界,总名为世间。此外,有情之身心也称为世间,这个世间含摄了四圣六凡等十个法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以及这个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都是由粗糙的物 | admin 2020-06-08 |
|
而因为这位菩萨,已经少分见佛法身,也就是已经明心见性,但是犹未得名为法身;也就是他尚未进入初地,所以尚在三贤位菩萨之内,因此尚未具足初分的五分法身,但是他可以依据智慧解脱功德,配合神通来示现八相成道,当然这并不是一般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的。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这个菩萨得要是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神通具足而回心入初住位起修,在六住满心 | admin 2020-06-08 |
|
而因为这位菩萨,已经少分见佛法身,也就是已经明心见性,但是犹未得名为法身;也就是他尚未进入初地,所以尚在三贤位菩萨之内,因此尚未具足初分的五分法身,但是他可以依据智慧解脱功德,配合神通来示现八相成道,当然这并不是一般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的。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这个菩萨得要是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神通具足而回心入初住位起修,在六住满心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虽然在这个五浊恶世示现,可是祂一样传授我们成佛之道,其他的诸佛祂有广大的智慧跟愿力,所以祂们可以成就纯一清净的世界,所以说祂们的功德一样是广大的。所以说这个十方薄伽梵,功德难思议,就是讲佛陀的智慧跟祂的愿力乃至祂能够教导众生的这种功能德用是非常广大、难以思议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三宝里面的第一个佛宝。圆满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当时非常非常多的修行人,都以苦行作为(求得)解脱的方法,所以佛陀之所以以祂的这个万金之躯,要来经历这些苦行,其实就是要示现、要告诉我们说:苦行是没有办法成就解脱的(而我是经过大家所无法修习的大苦行,然后放弃苦行,藉智慧才能成佛)!在苦行之后接下来佛陀就真的要进入成佛的最后阶段。在成佛的最后阶段,我们如果略去了祂成佛的时候,所谓的受牧羊女供养的这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他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虽然三世的十八界都是无我,但是有一个常住不坏的自心如来、自性弥陀,可以常住不灭而世世重复的生出见闻知觉性,让他可以在出生成长以后,再继续进修佛法,延续上一世的佛道而往上进修,绝不会堕于断灭见之中,此世所修习的一切智慧,也都会集藏在第八识自心如来之内,来世一定会遇缘而起,不会唐捐其功,也不必畏惧隔阴之迷,所以菩萨由于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讲完了这样一个单元,我们设定它为自利利他,又说它其实就是依于四种法要,或是所谓的四预流支,而证得三乘菩提——趣向三乘菩提的初果;就是在证得初果之前,您所要汇集的这样子的身、口、意业的福德智慧这些资粮。经文说:在我们成为优婆塞之后,因为要亲近善友,所以我们出至—要出离开自己的家—到寺庙、到僧人所聚集的地方,到了以后,要亲近这一 | admin 2020-06-08 |
|
我们讲完了这样一个单元,我们设定它为自利利他,又说它其实就是依于四种法要,或是所谓的四预流支,而证得三乘菩提——趣向三乘菩提的初果;就是在证得初果之前,您所要汇集的这样子的身、口、意业的福德智慧这些资粮。经文说:在我们成为优婆塞之后,因为要亲近善友,所以我们出至—要出离开自己的家—到寺庙、到僧人所聚集的地方,到了以后,要亲近这一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但您出家以后若是兼受菩萨戒,想求成佛之道的法义,想要成为菩萨而不是想要成为阿罗汉,那么您在戒律及法义上都必须特别注意下列两件事:在大乘法中出家,不该依解脱道的法义作为主要内容而修,应该以佛菩提道的法义作为主要内容而修,所以您在解脱道方面,只要能断除我见、薄贪瞋痴,也就够了!然后就继续依止佛菩提道的法义内容而修&mda | admin 2020-06-08 |
|
佛子于此已知无想定与灭尽定,复应了知何因从定觉?无想定之成就者,若不能了知此定虚妄,不肯弃舍而进修实相智慧,舍寿后必起色界天中阴身,以错认无粗想为涅槃故,便舍中阴入无想中,遂生第四禅天之无想天。初生彼天,复舍其想,而以舍知作涅槃想,初剎那住粗想,次剎那住微微想,第三剎那遂灭想;其色界天身于无知之境中安住,或五百劫、或五十劫,忽生觉知,便舍天寿,下堕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 admin 2020-06-08 |
|
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受熏习。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 | admin 2020-06-08 |
|
三者应以智慧平等观察生死涅盘。同一相故。四者应勤修习坚固念力。知善不善。无忘失故。五者应勤积集菩萨功德波罗蜜道。无厌足故。六者应勤种植净戒林树。于法园苑。常游戏故。七者应勤救护恶见众生。令超邪径住正见故。八者应勤给施种种法药。除灭众生烦恼病故。九者应勤观察三世诸法如梦幻等。无染着故。十者应勤摧伏外道邪论。不令异见损众生故。」《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九: | admin 2020-06-06 |
|
二为藉此提示大慧:一生智慧风发而为法忘躯,致无闲暇为己潜修三昧,则不能避免舍寿时病苦折磨;若能并修三昧,犹如钝鸟之易于离巢(舍弃肉身),则可免受舍报时病苦折磨也。然佛子当以佛之正法永住为己任,若二者得全,则当兼具之。若情势不能两全,则宁当灵龟,不忍成其为钝鸟也。以灵龟为法忘躯,而至迟七返人天,必成俱解脱圣者;钝鸟则仍永沉生死,虽受人间不明究里之佛子 | admin 2020-06-03 |
|
问四、后得无分别智是否即是“无分别中广分别”?后得无分别智与别相智相同吗?还是有所不同?二者皆含摄道种智和一切种智?二者以何时开始?到何时圆满?二者即是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乃至含摄佛地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吗?明心时一念相应,即始得下品平等性智和下品妙观察智,一直到初地入地心时圆满;见性时一念相应所得智慧亦含摄其中吗?明心与见性所发起之智慧,都 | admin 2020-0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