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缘故。一切众生能令如来满足本愿故。是以当知。一切众生于佛有重恩。有重恩故。如来不舍众生。以大悲心故。常修习有方便。为一切三界二十五有诸众生中不思己功。修平等慈。常修舍行方便。亦明鉴一切众生空法空五阴空。如是不退不没不沈空有。修实相方便 | admin 2018-07-20 |
![]() |
种福田目录一、福田简述二、福田种类1、报恩田2、功德田3、贫穷田三、种福田应以智慧为先导(一)种福田要做到三净1、物净2、心净3、福田净(二)种福田应如法回向(三)种福田同时要严防损福(四)种福田同时要注重修慧一、福田简述田是生长的意思,如同田地下种及耕耘以后,未来就会出生果实;福田即为可生福德之田,被下了善业种子以后,未来世会出生可爱的果报,所以未来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师长所讲授的,自己要有智慧去衡量,不能全盘接受。对的去做,不对的丢到一边,要有世间的判断智慧。儒家就有一则父母提杖体罚的故事:「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因为父母一时气愤,以大杖打来,如果不躲避,可能打伤或打死我们,事后将引起父母的伤心,所以要避。又像央掘摩罗,他的外道老师要报复他,怂恿他杀人:「如果将所杀一千人的手指头串成指蔓挂在身上,就可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个智慧已经出现了,就知道空有是不二,这个便是实相,是第一义,这是出世间的慧。念佛可以俱足事上与理上的慧。所以,念佛可以俱足三无漏学---事上的三无漏学俱足,理上的三无漏学也俱足。这也是念佛的果报的殊胜。------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果报殊胜>(原标题:至心念佛的殊胜果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慢慢地会知道:念佛绝对不仅是持佛名号,绝对不仅仅是求生西方而已,从此以后智慧开始会出现。先是闻慧,然后有思惟慧,然后修慧。一直到最后,到了果地无相念佛,我们称之为证慧。就是说意根这个一念无明会转为智慧,无始无明也会转为智慧。那么身口意三业清净了,要生极乐世界就容易了。如果心不清净,十万亿佛土非常遥远。如果心地清净、口业清净,还有身行清净,那么西方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其实瑞相的示现是有很多种情形,而且这个瑞相的示现的情形,佛陀在人间的时候是常常发生的;但是,佛陀在示现涅槃以后,而不在人间住世的时候,那我们就要谨慎小心,用智慧来作抉择。例如现在在末法时期,我们就应该要谨慎小心的面对这些问题,应当以圣教的开示以及正确的知见,有如法的智慧来简择,而不要落入迷信或者执著当中。也就是说,我们要清楚所看见到的瑞相它的本质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一位国王,他就是针对佛法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质问了那先比丘非常非常多的问题;那先比丘智慧过人,所以往往都能够用适当的回答,让这个国王信服,乃至于最后国王完全信服了佛教。在经里面,这个国王曾经问那先比丘,他说:你们佛教主张说,一个人快要死的时候,如果念佛的话,那么这个人死后会得生善处。国王接着说:我不太相信这样的话,因为你们同时也说,如果有杀生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法当中也有所谓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什么?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佛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佛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首先,就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一定要信受;而且我们要信受诸佛菩萨祂们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信受诸佛菩萨的智慧,我们就不会只是看表相,我们也不会落到依人不依法,也不会落到对于三归依法种种的误会。所以说我们对于佛陀的智慧一定要完全信受,而且要相信诸佛菩萨有祂的广大的智慧,要完全相信这一点。可是在我们五浊恶世中,总是会有一些邪见,所以佛陀也会再特别提醒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可是他不了解佛陀的智慧,不了解佛菩萨的不可思议的智慧,也没办法了解佛陀祂所成就的这个智慧,是其他人所不能匹敌的,所以叫做不可称智,因为其他的众生根本不能想像,根本不能匹敌,乃至连去称赞都没有办法;乃至佛陀有大乘广智,就是令众生能够成就佛道的智慧;乃至有无等无伦最上的智慧,也就是超越一切世间所有的众生(包含声闻、缘觉还有菩萨),这种最胜妙的智慧。也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四中,佛有一段话说:你们在这个地方行善布施、对人有恩,修学各种功德,能够不犯我所制定的各种禁戏、能够修忍辱行,能够修学以心禅定,能够修学般若智慧,互相辗转教化,这样努力修行而斋戒一日一夜的话,胜过在无量清净佛国修一百年。请问:在极乐世界修行是不是很慢?是很慢。因为在莲花里面要住很久,花开见佛以后还不能了了分明,闻法证果需要的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从专一中进入到清净的状态」,这个就是因为你有那个智慧,知道要成就无相的功德,知道要成就清净的功德,要离一切相,就是要都摄六根,才有办法从专一中进入到清净的状态。这时候就要把前面的这一些方便法:譬如说口念耳听,你要把它舍掉要转进;然后心念心听,也要把它舍掉还要转进;然后心念心忆,虽然是心念心忆,你还是要把它舍掉,因为还要心念,你心中还有佛号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般人总以为说念佛是老公公、老太太他(她)们念的,会认为说自己有学识、有经验,自己的聪明智慧不屑于去念佛,所以他们轻视念佛法门;修学净土的人通常会以为说口中或者是在心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不断的去唱诵就是念佛,不知道念佛法门当中,其实还有其他更胜妙更善巧的行门;至于学禅的人又大多以为学禅就是要打坐、要数息、要能够一念不生,所以他们排斥念佛法门。可是这样的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云何解脱胜?如来具足二种解脱胜,除智慧障及烦恼障,永断一切烦恼习气,智缘二事俱得自在,是名解脱胜。是故舍利弗于契经中,赞叹如来具七胜法。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如来世尊修空三昧、灭定三昧、四禅、慈悲、观十二因缘,皆悉为利诸众生故。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他是有智慧的。要如何让他们不死而自己可以出家,自然有智慧方便。他说:「我从现在开始,不吃一切的东西;不管你们煮什么山珍海味,一概不吃。而且我只在我地上的草垫上打坐,不坐一切的床座。」换句话说,连睡觉都免了。不欲、不食还加上不睡觉。「如果有人拿了酥油来(酥油是大补之物)我也不吃,端了水来,我也不喝,端了果汁、果浆来了,我也统统不喝。乃至不管人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其实瑞相的示现是有很多种情形,而且这个瑞相的示现的情形,佛陀在人间的时候是常常发生的;但是,佛陀在示现涅槃以后,而不在人间住世的时候,那我们就要谨慎小心,用智慧来作抉择。例如现在在末法时期,我们就应该要谨慎小心的面对这些问题,应当以圣教的开示以及正确的知见,有如法的智慧来简择,而不要落入迷信或者执着当中。也就是说,我们要清楚所看见到的瑞相它的本质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这个菩萨他是大心的菩萨,他并不会对于善知识所开示第一义正理而有了错误的见解,表示他说对于第一义的正理,他有了听闻的智慧,有了思惟的智慧。也就是说他对于大乘法,他有五力的具足,也就是说他对于信力,信进念定慧----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他成就了对大乘法的认知有这五力的具足,所以说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是什么呢?上品中生的第三个条件是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