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又复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是故名学。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善男子!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什么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个众生在证知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当时及后续所出生的智慧;这个法界实相就是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那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有许多人认为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而事实上佛法是成佛之法,不是只能令人成阿罗汉之法;单修阿含解脱道之实证,只能够使人成阿罗汉,并不能够使人成佛,所以佛陀入灭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二乘定性声闻缘觉只能了知以上所说苦集的道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要闻熏般若的真实智慧,因此,如果有因缘听闻菩萨在宣说般若总相智与别相智的时候,往往都会心生烦恼而不愿意听闻,何况是要他们来修学般若智慧呢!由于这样的缘故,所以说二乘无学在大乘法中有苦集,而没有苦集圣谛。反观菩萨则不然。菩萨不只是了知二乘定性无学的苦集圣谛;也了知二乘人由于被无始无明所遮障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二乘定性无学所证菩提,为什么不能令其成佛?只能成就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呢?这是因为二乘菩提所觉悟的智慧,只能成就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脱果,不能成佛,所以不能称为佛菩提。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必入无余涅盘,十八界俱灭,穷未来际不再受生;只在舍寿前随缘度众,所度众生也只能证二乘菩提,舍寿也入灭度,不能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佛,所度众生出三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么这样看来,意识实在不伟大,是在许多时候都会断灭的;这个不伟大而常常断灭的意识,有智慧的人为什么要把祂误认为是真实而常住的呢?但这个意识正是众生最贪爱、最执著的自我,当众生认定这个意识觉知心常住不坏时,就是已经落在我见中,正是凡夫异生。可是意识有很多种的变相,在三界中有很多种不同状况的意识;这是末法时代的大师与学人们同样都无法判断的,但是这个见解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陀已经远离了一切贪瞋痴、远离一切无明;祂不用休息,而可以尽未来际来救护一切有情来脱离这生死的苦海;佛陀的智慧是无上的,他没有一个止尽;佛陀对于一切世间的法,完全了解,这就是我们说的佛的威力。佛有十种威力,其中有一种就是:这世间哪一件事情有道理还是没有道理,不论你口说的或是想的或是存在的,这道理有没有真正的道理?是不是会有这样的结果?佛都清楚。这地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此大乘菩萨法道异于二乘声闻缘觉者多矣,大小乘之间种性有异、心量志向有异、所证有异、智慧有异、行门有异、方便有异、功德有异、时劫有异、断生死有异、所断烦恼无明有异、断习气与否有异、所断惑障有异、果德有异……等,确实有诸多层面的差别不同,因此可说大小乘是「非非壁垒分明」。故以证悟的菩萨来看大小乘,乃「非壁垒分明,非非壁垒分明」,成就中道义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样的中道观行实证所产生的智慧,就是实相般若智慧,这时就表示你明心以后已经有了般若德。这时,如果你是个画家,那么你画完一幅画,在落款的时候,可以写上二德子的名号,也可以刻一个二德子印章盖上去,你够资格了。然后你再来观察现在生死之中有没有涅槃境界存在?你将会观察到:原来你正在生死轮回当下,已经是住在涅槃中了!这可不是外道涅槃哦!因为这不是欲界中的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而蕴处界的缘起性空,纵使具足观行而证得罗汉果了,所观行的对象都只是生灭性的蕴处界;既是生灭法的缘起性空,不属于蕴处界根源的本住法,所以仍然只是虚相法,不是实相法,因此无法证得实相,当然就不会有般若智慧。断尽所知障的人,是经由亲证如来藏而证得法界的实相,然后一步一步进修,次第而进,总共历经了五十二个阶位,最后才能成佛。这个过程是要断尽所知障的,也是要 | 三摩地 2018-07-21 |
|
目录一、佛菩提道和解脱道方属佛法中的甘露法门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4、所修行门内涵不同5、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三、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1、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2、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3、唯一佛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四、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缘由1、不解基本佛法之十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习,是名一切种智。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 | 三摩地 2018-07-21 |
|
二乘定性无学所证菩提,云何不能令其成佛?唯能成就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此谓二乘菩提所觉悟之智慧,唯能成就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之解脱果,只能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不能成就佛果所具之大智慧与大威德,不能成佛,故不名佛菩提。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必入无余涅槃,十八界俱灭,穷未来际不复受生;唯能于舍寿前随缘度众,所度众生亦唯能证二乘菩提;所度众生将来成阿罗汉以后,舍 | 三摩地 2018-07-21 |
|
再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净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还是在家的梵行,事实上,他都可以解脱于这个生死流转,只要他有那个智慧。所以我们可以举示世尊的开示来作为证明,就是说:【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于命终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钵 | 三摩地 2018-07-21 |
|
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空而产生无我的智慧,由此断我见我执成阿罗汉的。十八界法是佛法的基础,佛子只有明了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才能发起大心去寻觅那常、乐、我、净的真我——真如佛性。四圣谛四圣谛者谓:一、苦谛:吾人一期生死中,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等八苦。此八苦则归结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所以,五盖深重的人,除了闻法思惟,而且必须在闻法思惟以后,必须要在历缘对境当中,也就是说在行住坐卧各种境界当中,藉着闻、思所得的这个智慧,来作种种的观行;透过这样子闻、思所得的智慧作种种的观行,才有办法进断我所执还有对我执的执着,这样子才有办法证声闻菩提。另外一种是慧强而无盖者,也就是说慧力比较强,而且他是没有五盖的,他的五盖是比较薄的。这种人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1 |
|
大乘法是依什么东西来讲四圣谛呢?大乘法是依实相法界,也就是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为体,以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而成就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但是,二乘则只是依着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所以,二乘与大乘的四圣谛其实最 | 三摩地 2018-07-21 |
|
有智慧的人,应该要依声闻解脱道来修行,有智慧的人想要离开这些苦,应该要依这样子的修行方法来修行,才会有解脱之日;或是说必须要依大乘佛菩提道来修行,依大乘佛菩提道来求证般若实相,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就能够解脱八苦的系缚,更能够永发受生愿、大菩提愿,常住世间自度度他。所以,如果有智慧的话,想要离开这七苦乃至于这八苦的烦恼,要离开生老病死、爱别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是因为佛地八识,已经断尽了分段生死的现行,成就阿罗汉所证的有余依与无余依的两种涅槃;而且进而断尽了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永离变易生死;也断尽了无始无明一切随眠,智慧究竟圆明;如来藏灭除了阿赖耶识名,以及异熟识名,改名为无垢识,这样子才叫作佛地真如;在这一切境界当中,于一切法,于一切有情,都能够真实如如,佛的无垢识于一切境界,于一切法,于一切有情,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为对于法念处跟法念住的这样子的观察,所以得到这样子的一个智慧。为什么修四念处观在对治这四种的颠倒呢?因为凡夫众生不明法界真实相,而以世间之无常为常,于诸苦执为乐,于无我中执为有我,于不净执为净,所以才会造成这样子的一个错误的一个知见;所以必须要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观行来对治,来对治于净颠倒,来对治于常颠倒,来对治于乐颠倒,来对治于我颠倒;所得到的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1 |
|
再一次强调:要断欲界爱,它的基础是要以断我见,跟五阴的空相空观为先决条件;用这样子的智慧来历缘对境,一次又一次的去观行五欲法的生、住、异、灭之相,去观行五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远离一切的现行;到最后,甚至只是一个妄念的产生,都如同被矛刺了一下的疼痛。这就是声闻道的修学方式,用这个方法来断除对于欲界爱的执着,而心不动摇。各位可以想想看,被一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