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其中敦煌文献和中文文献最为详尽,纪录的时间跨度广,涵盖领域多,毫无疑问是佛教史,乃至印度史研究的重要材料。求本溯源,本文将严格参照历史文献引证,分为——A部派的产生、B大小乘的分化、B南传北传三个命题进行论证。同时请诸位不吝赐教。A部派的产生关于部派的产生有两种说法:a.锡兰佛教史文献《/第五章/第三次结集》中:[初始,以摩诃迦叶为首的大长老们进 三摩地

2018-07-22

无比清净、出三界生死而不在三界法中的清净佛道,竟然需要这种欲界中的不净物来灌顶,这还能说是佛法吗?稍微有世间智慧的世俗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不是佛教了!何况是已经真正在学佛的人,竟会相信这样邪淫而且下流的藏传佛教密宗,真是太荒唐了!说明过了,接着要请问诸位:您愿意或不愿意被作这种灌顶?”您如果不愿意,就应该要很欢喜地说:“哎呀!还好,我没有上当 三摩地

2018-07-22

这种想要保持觉知心的想法即是无明妄想,这种妄想就是邪见,所以说有邪见的密教不是佛教。无明就是众生不能了知三界有情所最宝爱的自我,乃是十八界等法假合而有,无有一法是实有而不可灭的。有人以为一念不生而离五尘了了分明的觉知心为常不坏的我,有的人以为打坐入无想定中就是常住不坏的我;想保持六入知觉性,就不能断我见、我执,就会继续入胎受生流转生死,这就是无明。 三摩地

2018-07-22

而这个外六入、内六入的真实道理,其实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也是佛教中已经实证解脱的圣者所共同了知的;所以《金刚经》中的偈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如佛陀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更详细的开示说: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现五尘境界,本无有故;有无诸法本不生故,如兔 三摩地

2018-07-22

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二、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每一种宗教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公元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的教主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想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在历史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的心里,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在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我这里所 三摩地

2018-07-22

谁都知道「不杀生」是佛教基本禁戒,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弱小的动物施救放生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再加以残杀呢?佛教是主张轮回学说的,凡是没有得到「觉悟」的众生,都要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止。因此;除了今世之外,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过去世,换句话说在过去世中,我们曾经有过千千万万的父母、兄弟姊妹、邻居、朋友、师长,但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觉悟,没有智能了解这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六、民俗外道误为佛教民间有许多习俗,或外道种种作为,皆非正信佛教,兹列举如下:1、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三摩地

2018-07-22

两个人今世成为夫妻,固然有着过去生特殊的情缘;但是佛教认为:夫妻之间不应以贪欲爱乐为重,而应该彼此在道业上互相劝勉,将一世的情缘转为无量世的道缘。经典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如《杂宝藏经》记载:一对贫穷夫妻共同思索,因为过去生不知布施植福,导致今生贫困潦倒。为了让未来世不再更加贫苦,于是相约卖身给有钱人家做奴仆,得来的钱财拿到寺院请僧作、供养佛塔,并 三摩地

2018-07-22

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吗?就只有那么一家佛教道场能教您,就是佛教正觉讲堂。欢迎来学佛学法。听了好友的心情分享跟朋友问到爱跟恨的爱情事情,末学就流水账的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阿弥陀佛!------微信公众号《慧读时光》2017-11-13  (原标题:“爱”与“恨”其实没有什么距离!)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就简单说就是佛教说的【我所】。请问妻子有一天会不会离去?总有一天离开的吧,人总有一天会死掉的吧,死掉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妻离子散?是呀。那钱财房子是不是也同样这样的,您要离开的这个身体时,您能带走什么呢?您所拥有的一个都带不走。那这个【我所】是不是真的?当然不是了呀。这个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为啥我们还要紧紧的抓在手上不放?当然可以放松一点,好好的 三摩地

2018-07-22

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世间自古多少人歌颂爱情,赞叹爱情,更希望爱情能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赚取多少人的热泪,如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罗蜜欧与朱丽叶,多得不胜枚举,但是佛教以什么观点来解释呢?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 三摩地

2018-07-22

两个人今世成为夫妻,固然有着过去生特殊的情缘;但是佛教认为:夫妻之间不应以贪欲爱乐为重,而应该彼此在道业上互相劝勉,将一世的情缘转为无量世的道缘。经典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如《杂宝藏经》记载:一对贫穷夫妻共同思索,因为过去生不知布施植福,导致今生贫困潦倒。为了让未来世不再更加贫苦,于是相约卖身给有钱人家做奴仆,得来的钱财拿到寺院请僧作、供养佛塔,并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两个人今世成为夫妻,固然有着过去生特殊的情缘;但是佛教认为:夫妻之间不应以贪欲爱乐为重,而应该彼此在道业上互相劝勉,将一世的情缘转为无量世的道缘。经典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同时,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说在婚姻生活中,以慈心故随顺利益身边的亲眷、再成就自己,以此来摄受众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纵使在夫妻之间,也是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即尽量随顺对方为 三摩地

2018-07-22

妻子事敬丈夫十三条中最后一条,供养沙门梵志,这是佛教宗教道德的体现。沙门和梵志都是指修行之人。古代印度宗教修行者多以乞食为生,佛教也不例外。因此这一条规定,当有托?乞食的修行者上门之时,作妻子的应当善待供养。据佛教教义,供养沙门梵志,是为将来种福田,妻子行此事,是为丈夫以及其家庭修福积德,因此列为妻子的十三事之一。(附太虚大师对此段的注解:此在人乘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的人乘主要就是要能够持守五戒——也就是要能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以及不饮酒,这是佛教的持守五戒,可以保得人身,这就是佛教的人乘。我们首先来看看,佛教因为持守第一个不杀生戒,所以佛教基本上是不吃众生肉。只要开始修行,就是不吃众生肉,改吃素食,乃至我们在祭祀的时候,我们也都不用众生的肉来祭祀。可是我们来反观其他的宗教,几乎都没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一切修行人,不只是佛教中的修行人,乃至外道中的一切修行人都同样如是。业有四种:第一种是现报,譬如杀人而被查到了,法律判为死刑确定,就执行枪毙,古时是砍头,这是现报。又譬如十几年前所造的善业,蒙受这个善业利益的人是后来很有力量的人,可能两年、三年后来报恩了,往往因为一个小善业而让他得到很大的回报,这也是现报。第二种是生报,因为缘比较快速,所以这一 三摩地

2018-07-22

今天我们这个单元,想要来跟各位探讨:佛教的人天乘跟其他宗教的不同;以及有人说到有所谓的老母娘,说她是佛教里面所说的第八识如来藏,我们要来证明说这老母娘绝对不是如来藏。首先,我们要来探讨,佛教的人天乘跟其他宗教的不一样。很多人认为说:佛教的人天乘事实上跟其他宗教是一样的,因为其他宗教一样有所谓的天堂可以去往生,既然这个佛教的人天乘也是可以帮助人往生欲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教所谓的因缘果报,特别是因跟缘的这个看法、这个说法,实际上一方面,我们完全承认三世的关系——三世之间的连结,所以我们说,作什么因,到最后你一定要因为这个因而承受了什么样的果报,这个是必然的;可是佛教却不是,因为助缘的关系,使得我们对于业因所呈现的果,可以有相当程度的改变。所以我们刚才就给各位讲了,因的部分可以有善的、恶的跟无记的,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教所谓的因缘果报,特别是因跟缘的这个看法、这个说法,实际上一方面,我们完全承认三世的关系——三世之间的连结,所以我们说,作什么因,到最后你一定要因为这个因而承受了什么样的果报,这个是必然的;可是佛教却不是,因为助缘的关系,使得我们对于业因所呈现的果,可以有相当程度的改变。所以我们刚才就给各位讲了,因的部分可以有善的、恶的跟无记的,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9   10   11   12   13   14   …   15   16   下一页»   共310条/16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