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 三摩地

2018-07-23

像是〈净行品〉中所说的,你一定会在你的日常生活的诸行里面,在你的回报众生行中,而生起回向心。比如说,拿一个杯子,你的念头就是「当愿众生如我一样得清净心,将自己的一切浊垢都予以清洗」,类似这样,那你开门的时候就想,「愿开众生一切善根门,然后呢,度一切众生,断尽众生的一切恶根本门。」这些东西的话,你会不断的回向,而且,你会真实地想要在这个过程中,让你生 三摩地

2018-07-23

也因此,就能够把这分定力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交谈中能够清楚外境的对应,但是心不散失、也不会攀缘,事来则应、事去不留,随时都能够带着忆佛的念。学佛人无相忆佛念佛的定力生起以后,日常生活中对五尘攀缘就会越来越少,所以自然就能够越来越摄心,种种的烦恼就能够有伏除的成果,自然就能够成就摄心为戒的功德。平实导师又交待,不必和别人说起自己有什么禅定的证量,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有的人他以日常生活或者早晚课诵当中那个能知能觉的心,把这个心当作禅宗证悟的真心如来藏。但是这个能知能观的心,乃是与语言文字相应,是有形相相应的,是粗糙的散乱攀缘心;这个心只是意识心而已,根本不是禅宗证悟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第一种禅定,以定为禅当作禅悟的是一个误会,而以这种粗浅的定心、攀缘心当作是证悟内容,这是第一种歧路。我们来看第二种歧路。第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学佛人都不能证得初禅正定,是因为不知道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消伏性障;像有些是迷于以盘腿打坐的方式来追求一念不生,这样纵然他的腿坐断了,还是无法和初禅相应。初禅的相应一如欲界定,如果忽略了十善业的基础,那就不可能证得的。而要修证初禅所容易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有的人他以日常生活或者早晚课诵当中那个能知能觉的心,把这个心当作禅宗证悟的真心如来藏。但是这个能知能观的心,乃是与语言文字相应,是有形相相应的,是粗糙的散乱攀缘心;这个心只是意识心而已,根本不是禅宗证悟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第一种禅定,以定为禅当作禅悟的是一个误会,而以这种粗浅的定心、攀缘心当作是证悟内容,这是第一种歧路。我们来看第二种歧路。第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大般若经》中也教导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佛陀在经典上也常常教导众生行菩萨六度,其中修禅定(静虑)波罗蜜多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定波罗蜜,玄奘菩萨在《大般若经》中翻译成静虑,其实禅定波罗蜜不只是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的散乱攀缘心,就是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觉的心为真心。那么能知能觉的心,一定是能分别六尘的心,能分别六尘当然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法。为什么说能分别六尘的境界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法呢?譬如说,一个人拿尺去量东西,那么他所量的结果是不是显示在他的量具上面,也就是这个尺上面?又譬如说,一个人他想要称体重,他把体重计拿过来,他站上去以后,他的体重就会 三摩地

2018-07-23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对所做的某种事情很有兴趣,或有工作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紧急完成等情况下,就容易在做事的过程中非常专注,甚至达到忽略外境的程度,有人在旁边叫了好几声才反应过来。比如看书入神的时候或玩电脑游戏入迷的时候,都容易有这种体验。有些缺乏修定经验的人会以为这种状态与修定差不多,甚至会以为如果能经常保持在这种状态中定力就会得到提升。这种想法其 三摩地

2018-07-23

动中定力较好的人,具备一定的反观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反观自己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现行,随后生悔、生愧,并做忏悔,发誓不再犯。这样长期反观,贪嗔痴习气就会渐渐转淡。定力更强的人,能够在历缘对境、烦恼习气被触发但还没有现行发作时,就能够及时反观到,并将其压伏,不使现行,如此多次反复,该习气自然会转淡,直至断除。因此,定力对修除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作 三摩地

2018-07-23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三摩地

2018-07-23

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因为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是生忍。《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 三摩地

2018-07-23

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因为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是生忍。《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 三摩地

2018-07-23

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因为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是生忍。《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 三摩地

2018-07-23

从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所可能发生的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一般人所谓的惰性的力量它是有多大了!更何况说受菩萨戒这么一件大事,而且它不仅是人生的大事,更是修学佛菩提道中的一件大事,因为不可能有不受菩萨戒的菩萨。而一般对学佛人都通称为菩萨,那只是方便随俗的称呼罢了。但是,假如说刚才所说的那一类的事情、那一类的状况,在受菩萨戒的阶段中发生了,也许有人只是因为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所教导我们的这七种布施,都不需要减损财物,却同样可以获得大福报,而且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很容易去作到的。我们在成佛之道的修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龙树菩萨曾经在《大智度论》中说:为庄严佛土,教化众生。(《大智度论》卷6)平实导师也因此常常教导大众说: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而摄受众生当然是要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说有位佛门的上人,她在《心灵十境》里面,她这样说:所以说,修行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殷勤的心和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没有烦恼,有了殷勤之心就不会懈怠,并且脚踏实地精进,就能恒持道心,进入菩萨的初地,也就是欢喜地。其实初地菩萨确实是欢喜地,可是所谓的初地的证得,并不是说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殷勤之心跟欢喜之心,然后不断地去修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有了解脱的正知正见,还需经由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修学、安忍、接受、转依等过程,最后才能使们依此正知正见安住而行,这正是发起解脱功德正受的过程,进而能断我见、有了解脱智能,即能转依安住于声闻初果的解脱正受。六者、要教导修学者如来藏的空性、有性、中道实相的正知正见。一切蕴处界万法皆由如来藏直接、间接、辗转出生,一切法既由如来藏出生故,一切法无自性即可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