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十五者无相念佛之知觉心:今时因拙著《无相念佛》一书而学会无相念佛者渐众,然有部份人于学会无相念佛时,即以无相念佛之觉知心做为自心真如,此亦错会,仍是意识心;必须进前参取自身一向远离见闻觉知之自性真如,如拙著《悟前与悟后》所示:以见闻觉知心觅取离见闻觉知之心,见闻觉知心与离见闻觉知之心一向并存,非以灭却见闻觉知心而可谓为「觅得离见闻觉知之真如」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甚至导师开始教导人时候,也是觉得由这禅定入手,可以培养定力,方便参禅,然而可能根器不如前代人物,所以后来又产生无相念佛拜佛的殊胜方便,可以禅净共汇;因此禅定除掉妄想,本来就不是通于般若,否则无始以来,大家都证得过四禅,何以如今还是在这轮回之中,不得自在呢?然而若要转语,也可说,如果念念都是妄想,那又如何根据参禅的理路,这样才用功呢?所以这些话固然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1021,a17-24)隐峰可是货真价实的真悟之人,可是这两度问道却是无有开口处,如此对于真正的机锋和应对一概不知,请问喜欢把玩公案机锋者,可以从中省乎!这公案的机锋和应对,不是您以为如何就如何的,虽然这样的公案是应该初悟的人就可以多少知道,可是解悟的人根本只有看戏的份,这样把猜测当作是佛法,以为这样就可以安住贤位之名,这样到底是哪一个我在称名呢?以为懂得这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有人修习无相念佛之法成功者,觉知心常处于净念相继境界中而不起世俗法上之妄念,却能继续忆念所忆所念之佛或大菩萨,则知一念不生之觉知心是与念心所相应者,当知依佛菩萨圣教所说即是意识心也。又如有人修习念佛法门,打佛七之无声时,正处于一念不生之定境中,然而却无妨提起净念忆佛念佛,保持自己对佛菩萨之忆念,当知能念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又如有人正在而处于一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法不在名字,法在其理,所以像是这样自然准备过这一生的人来说,当然是没有什么可以修学的了,因为自然就是道,任何的造作,当然就是多余的,任何再来继续往地上菩萨修行,这是这些自然外道无法相信的,因为他会认为佛陀所说的就是这个,这个对世界无所求的心,对这世界平等看待的心,对这世界无所执着的心,这样的心不着世间相,当然就是无相,这就是佛陀的真意;所以这样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几位明心的菩萨提到悟后转依如来藏空、无相、无愿的寂灭清净性后,会有无法发起菩萨慈悲的疑惑。末学惟恐部分有这种疑问的菩萨长时无法释怀,以致影响佛道修学,故不揣孤陋,谨以个人一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菩萨明心后既然找到如来藏而有所转依,理应转依如来藏心体的全部。所谓如来藏心体的全部,不是只有祂空、无相、无愿的寂灭清净性,更重要的是祂鉴机照用的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说如来藏空实际涅盘不生不灭无相无愿等文辞章句。说名如来藏。大慧。如来应正遍知。为诸一切愚痴凡夫。闻说无我生于惊怖。是故我说有如来藏。而如来藏无所分别寂静无相。说名如来藏。大慧。未来现在诸菩萨等。不应执着有我之相。大慧。譬如陶师依于泥聚微尘轮绳。人功手木方便力故作种种器。大慧。如来世尊亦复如是。彼法无我离诸一切分别之相。智能巧便说名如来藏。或说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念佛人进入果地无相念佛阶段,很清楚的明白真如之后,每天晚上跟自性弥陀一起睡觉,每天旱晨跟自性弥陀一同起床,他证了真心、真如、自性弥陀这个空性的真实存在,可是啊!他还没有亲见佛性。因此,如果知见不够,就会停顿在这个阶段,执着于这个空性里面,那么他就会偏于空而没有办法进入实相,这个阶段还不是保任的时候。如果知见够,就知道应当再继续体究,求见佛性,如果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此菩萨二果虽然并未离开世间一切有相的假,也未离开真如佛性的无相空,而住于中道。但是他很清楚中道只是一个假名的施设,并没有一个所谓的中道可住;没有任何境界可住,但是却时时有真如的作用。清楚的照见这个状况,他就明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际的证入那个境界了。从此就精进的去除世间五阴所生贪、瞋的各种习气,所以贪欲越来越少,烦恼也越来越少。因为不离中道的缘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这十三住的内容就是说:第一住叫作种性住,第二是胜解行住,第三是极欢喜住,第四是增上戒住,第五是增上心住,第六是觉分相应增上慧住,第七是诸谛相应增上慧住,第八是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第九是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第十是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第十一是无碍解住,第十二是最上成满菩萨住,第十三是如来住(也就是无上住)。也就是说,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鸠摩罗什到中国,译此三论并加以宣扬,即是三论宗的由来:教法以无相无得为宗,以破邪显正为纲,立真俗二谛以诠一切言教,主张八不中道,修行历五十二阶位。依《入楞伽经》:佛告大慧菩萨:大慧!你应当知道,如来入涅槃之后,在未来世,将有能奉持我甚深佛法的人,此人是南印度国中,有大威名、大德行的比丘,其名号为‘龙树’,能破有宗、无宗这两派,在此世间开显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乘人他所亲证的三昧、空、无相、无作三三昧,是因为亲证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全都是无常、缘起性空,所以无我、无我所,十八界我悉皆无相;既然统统无相则无所得,无所得所以心中无愿、无求,无愿无求也就无作,这是声闻的空、无相、无作三昧,或者说是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二乘圣人所证的三三昧。可是大乘菩萨他要证二乘人所证的这个三三昧以外,大乘菩萨还要亲证另外一种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法身佛的法身无色无相,不是物质,没有重量、方位、处所等,如毘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究竟何为法身呢?《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说: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佛之法身即无垢识。那什么是无垢识呢?无垢识是很多学佛人熟悉的《心经》中提到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如来藏(注7)在佛地的称谓。无垢识无色无相,所以佛的法身也无色无相,所以佛的法身不说法。有的学佛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法身佛不说法,无色无相,唯佛与佛乃能具知,证悟之菩萨随其悟之深浅,知其多少。佛之法身则是无垢识真如,常乐我净,能与二十一心所相应;于十方界之有缘众生,随缘赴感,靡不周详。此谓佛真法身无形无相,乃是真如。真如法身与三大无量数劫前之阿赖耶识非一非异。因地阿赖耶识修除执藏三界有漏法种之执藏性已,舍阿赖耶名;复修除变易生死之种子流注,断尽尘沙惑已,复舍庵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复问:「世尊!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佛答:「是法无相、无量,云何可得差别?」复问:「世尊!若无差别,云何说是断中有馀、是断中无馀?」「须菩提!是习不名真烦恼。」有人虽断一切烦恼,身、口中亦有烦恼相出;凡人见闻是相已,则起不清淨心。譬如蜜婆私诧阿罗汉,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阿罗汉,犹腾跳树木,愚人见之即生轻慢:「是比丘似如猕猴!」是阿罗汉无烦恼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关于三身,《成唯识论》卷十载,诸佛法身即是无垢识,无形无相,究竟清净。诸佛之报身复有两种:一为自受用身,为诸佛自受用广乐之身;二为他受用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身量广大庄严,尽未来际恒为地上菩萨宣说种智。变化身是诸佛以成所作智及神通力,应世间众生得度因缘成熟,而于十方世界变化所现,变化身亦称化身、应身。譬如娑婆世界的教主卢舍那佛是报身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复问:「世尊!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佛答:「是法无相、无量,云何可得差别?」复问:「世尊!若无差别,云何说是断中有馀、是断中无馀?」「须菩提!是习不名真烦恼。」有人虽断一切烦恼,身、口中亦有烦恼相出;凡人见闻是相已,则起不清淨心。譬如蜜婆私诧阿罗汉,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阿罗汉,犹腾跳树木,愚人见之即生轻慢:「是比丘似如猕猴!」是阿罗汉无烦恼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法身佛不说法,无色无相,唯佛与佛乃能具知,证悟之菩萨随其悟之深浅,知其多少。佛之法身则是无垢识真如,常乐我净,能与二十一心所相应;于十方界之有缘众生,随缘赴感,靡不周详。此谓佛真法身无形无相,乃是真如。真如法身与三大无量数劫前之阿赖耶识非一非异。因地阿赖耶识修除执藏三界有漏法种之执藏性已,舍阿赖耶名;复修除变易生死之种子流注,断尽尘沙惑已,复舍庵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空三昧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简说空、无相、无愿三昧的空;或者说空、无相、无作三昧的空。二乘人亲证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但是世间定的四禅八定也称为三三昧,但这种三昧是通外道的,是讲禅定中的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昧,属于世间定的三种三昧,通有漏法,且不谈它。单说这无漏法的空、无相、无作三昧,就有二乘与大乘的不同。二乘所修的三三昧,是因为亲证五阴、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