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实的观行,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同修们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正知见,又能够依着平实导师实修、实证的论书中的教示,如《禅——悟前与悟后》,建立具足的参禅所需的定力和正知见,有了定力以后,对于色、声以及触这三尘就不会开始攀缘,如此就已经能够压伏较粗重的贪欲盖;压伏了贪欲盖以后,很多瞋都是因为贪而起,没有贪就不会有瞋,那就能够压伏了瞋恚盖;也因为没有贪、瞋,再加上无相念佛的基 三摩地

2018-07-23

而弟子们在刚开始修学定的时候,或我们在开始修学无相念佛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于五欲上,会有哪一些特别容易受影响的,要能够去看清楚;要了解自己对于色、声、香、味、触,哪一些是最让我们能够起心动念的?要能够认清楚,这样才能够正知舍离,安止于定学的修习,这是依于外在的影响。第二种是内心的影响,就是我们也许已经不会受到外五尘的影响,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会另起自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想要实证声闻初果的学人,或者想要实证菩萨果而不退失的人,都必须修学深厚的无相念佛功夫或证得未到地定的定境,否则三乘菩提的观行,对他而言终究只是知识而非如实的解脱智慧、般若智慧,因为他必定无法成功地转依。】(作者:平实导师著述,《人间佛教》,正智出版社)《瑜伽师地论》卷33:「复次,此中云何应知离欲者相?谓离欲者,身业安住诸根无动,威仪进止无有躁扰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念、默念佛号的方法,不停地唱念,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着佛的名号,这就是事一心。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就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状态里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们如果在无相念佛的阶段功夫做得很好、很纯熟,那么他的悟境就不会退失掉,常常可以安住在真心的空境里面,所以身心非常的明净,可以得到禅悦之乐,这样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渐渐转变为安详、宁静。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呢?那是因为明心见性的现象都是自己从来不知、今已知,从来不见、今已见,完全是在自己意料之外开悟了实相心如来藏,见了不可见的佛性,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 三摩地

2018-07-23

在修四禅八定的时候,一上座就无相念佛,目的是希望妄念不起来,可是只能在起来之后不随它,继续保持忆佛的净念,无法不让它不起来;所以当年在修禅定的时候,也只能不随妄念起舞,无法让它不出现。到后来,初禅现前之后,要修二禅时,我心里想:既然要修禅定,那就不忆佛,改用禅定的标准修法来修。可是仍然没有办法,要进入二禅很难。怎么说难呢?初禅是离语言法,可是离语言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佛在经典当中,还有介绍非常非常多种的念佛法门,除了持名念佛之外,还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系念思惟念佛、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种种不同的念佛三昧的境界;而这些的念佛三昧,都是摄属于念佛法门的函盖范围之内。我们在后面的课程,将由其他不同的老师,为各位概略地介绍一下这些念佛法门。对于这些不同的念佛法门,让大家了解。今天我们要介绍的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许多菩萨也更加积极于无相拜佛定力的修学,就有菩萨问:“能不能用九住心,来作无相拜佛的入手处呢?”其实是可以的!因为每一个人在修定的时候,会依于他的习气、会依于他的心念,而有不同相应的法则。我们今天就以弥勒菩萨所开示的九住心来看:如何依着这个九住心,来调我们无相拜佛的忆念的这一个心念?修止观,一定要有定的功夫,才能够作如实的观行,这是一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集我们跟各位介绍到《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说,如果众生能够把一切妄念灭除,而成为无相的话,就是证得如来的智慧。我们也举了有人有很严重的文字障,这个就是所谓的妄念有相,如果能够实证第八识如来藏,就能够妄念无相。我们上一集说到,悲智他主张无想就是涅槃,而且主张无想定,所谓的净无想道,就是到达涅槃的一个道路。基本上他那样说,他是对的,可是他又认为说 三摩地

2018-07-23

就在性当中淫乐遍全身说之为乐,然后观此乐无形无相说之为空,这就是他们引以为荣的乐空双运、乐空不二的即身成佛。可是这样的说法,完全与释迦世尊颠倒。一者,无明的消除是透过明心见性后,于历缘对境中将自己的烦恼现行、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消除,不是透过脉、气、明点来消除。二者,神通的获得是要靠性障的消除而发起禅定,然后加修神通才能获得,不是靠练拙火才 三摩地

2018-07-23

要证入无觉有观三昧定境须打坐中修,但是更须藉无相忆念拜佛法增强定力。要证入定境须在坐中修、静中修、要不受打扰。然后渐渐的再去体会第一次进入无觉有观状态时是怎么样进入的。体会过之后,重新再依照那一次的经验一步一步走进去,然后他可以安住三秒钟,二秒钟,突然起一个心:我终于进来了!刚起一念,又退出去了。这样不停反复的练习,习惯了,终于可以安住无觉有观三昧 三摩地

2018-07-23

以念佛法来修定,必须要明白从有相入无相的道理,善知转进,才能有所成就。念佛一般是从持名念佛开始,口中持佛名号,持续不断。此时,必须心中同时忆佛,要有忆佛的念在。如果口中念着佛号,心中打着妄想,那不叫念佛。念佛的念是忆念的念,不是诵念的念。如果能够做到口称佛号,心中系念于佛,不攀援不妄想,才是真正的念佛。在定力还不太好的时候,心中的忆佛念经常会被妄念 三摩地

2018-07-23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 三摩地

2018-07-23

修禅定前先修忏悔之法《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定力的提升,可以依本会平实导师所教授的无相拜佛方式来锻炼,此无相拜佛功夫是最适合现代工作繁忙的修行人来学,也是最容易培养及提升「动中定力」的方法(请参阅《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如何契入念佛法门》等书)。有动夫的人容易跟初禅相应,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三昧,动中容易相应。因此,定力的锻炼并不一定要以打坐、的方式为之。只要有了未到地定的定 三摩地

2018-07-23

《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四禅等是助开门法。又云: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因为定力缺失之人心思粗糙,无法按照佛教经论和善知识开示的知见去做各种深入的观行,无法深观,便难以真正理解和领受佛法中所蕴含的智慧,这种人学佛一场,最终只是积累了一些名相和佛法理论,无 三摩地

2018-07-23

在大乘佛法中,以当今流传最广的净土和禅宗看,无论是持名念佛还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无相念佛,乃至参究念佛、实相念佛,做功夫时都要求行者心念高度集中,念念不断念念相续,乃至净念相继、绵绵密密;而参禅看话头更是要求时时刻刻观照话头,不掉举、不昏沉。从以上对大小乘佛法行门的举示可以看到佛法中的精进完全是着重在心行上面的,要求行者时时刻刻心不放逸,可谓是心 三摩地

2018-07-23

佛菩萨都说七识心是妄心,是教我们不要去执著祂,因为妄心不是常住不坏的心,也不是本来清净的心;祂不是我们所要亲证的真心,但却是要用祂来作修行的工具才能找得到真心如来藏;因为真心无形无相而又离见闻觉知,不会返观自己的存在而了知祂在何处,所以我们得要有能分别的妄心才能找得到祂,所以不能舍弃能分别的妄心不用。要用能分别的妄心,来找到本来就是无分别的第八识真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