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就是性障。简单的说烦恼障就是障碍有情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两种烦恼不能断尽,使得众生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而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这就是所知障。说的是对于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佛道上的障 | admin 2020-06-08 |
|
烦恼为什么称为浊?因为这种烦恼是不清净的烦恼,而不是无始无明中与不清净烦恼无关的上烦恼。换句话说,这不清净的烦恼是从融通妄想来的,我们在《楞严经》详解时讲过融通妄想,融通妄想中其实有很多是意识心的妄想,但是也能会通到如来藏而产生一些反应;众生往往会把这些如来藏感应出来的功德据为己有,当作是觉知心自己的功德,这就是融通妄想。融通妄想会使众生产生我和我 | admin 2020-06-08 |
|
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楞伽经》“几戒众生性?”此问戒有几种?众生根性复有几种?世间宗教悉有戒法;鬼神信仰亦复有戒,如诸禁忌即为其戒,虽无明文规定,信徒奉行不犯。道教依其宗派不同,亦有各种不成文之戒禁,由诸神降乩宣说,信徒笔录奉行。一神教亦有经典说戒,譬如十诫。各类外道邪戒极多,各有立论根本,故有牛戒、狗戒、鸡戒、水戒、火戒、常蹲 | admin 2020-06-08 |
|
即是假为人悉檀而述第一义悉檀也![8]成佛之道,所以要由心生灭门中下手修行,悟后进修内门六度万行,以及种种菩萨十度万行,逮至一切种智圆满、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及无始无明(所知障)随眠皆悉断尽,复又历经百劫勤修极广大福德之后,方入佛地,方始圆成佛地真如所应有之极广大无漏有为法:四智圆明、广大神通、十号具足……等法。[8]从十因缘之齐识而还,不能过 | admin 2020-06-08 |
|
这意思就是说修学佛法刚入门的时候,就好像是嫩芽刚刚发苗了,根也还非常的细小,这个时候就要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法,能够让善根增长,尤其是可以以这个信来对治不信、以精进来对治懈怠、以念来对治放逸、以定来对治掉举、乃至于以慧来对治无明烦恼。这五根五力有这样的作用,说它们是能够生起四圣法道、解脱智慧以及实相智慧的根本,因此称它作为五根、五力。因为三 | admin 2020-06-08 |
|
这意思就是说修学佛法刚入门的时候,就好像是嫩芽刚刚发苗了,根也还非常的细小,这个时候就要修学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法,能够让善根增长,尤其是可以以这个信来对治不信、以精进来对治懈怠、以念来对治放逸、以定来对治掉举、乃至于以慧来对治无明烦恼。这五根五力有这样的作用,说它们是能够生起四圣法道、解脱智慧以及实相智慧的根本,因此称它作为五根、五力。因为三 | admin 2020-06-08 |
|
但却要在舍离受阴以后,心中先建立一个灭尽五阴以后的如,知道灭尽五阴以后不是断灭空无的一切法空境界,而是真实不断灭的,因此在灭除喜受时,比丘应当专念不忘而保持不退;接著再断除忧受的爱著,再断除舍受的爱著,都是以灭除五阴为目标的;这样断除了喜、忧、舍受以后,究竟远离受阴而成为四果人,如是断除有漏与无明漏了,才算是受具足戒,所以佛说:舍此忧已,如所忧,不 | admin 2020-06-08 |
|
别教菩提讲的是真如与佛性,以真如与佛性为中心;证得真如,再证得佛性,以后再修一切种智,进入到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当中;这样地地往上前进,初地满心时转入第二地中进修,一直到等觉位,断尽最后一分故意保留的极微细烦恼障习气、以及最后一分无明随眠,然后成为大乘别教所说的佛,这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又称为般若的证觉,菩萨六度所讲的修证内容就是般若,但是六 | admin 2020-06-08 |
|
别教菩提讲的是真如与佛性,以真如与佛性为中心;证得真如,再证得佛性,以后再修一切种智,进入到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当中;这样地地往上前进,初地满心时转入第二地中进修,一直到等觉位,断尽最后一分故意保留的极微细烦恼障习气、以及最后一分无明随眠,然后成为大乘别教所说的佛,这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又称为般若的证觉,菩萨六度所讲的修证内容就是般若,但是六 | admin 2020-06-08 |
|
别教菩提讲的是真如与佛性,以真如与佛性为中心;证得真如,再证得佛性,以后再修一切种智,进入到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当中;这样地地往上前进,初地满心时转入第二地中进修,一直到等觉位,断尽最后一分故意保留的极微细烦恼障习气、以及最后一分无明随眠,然后成为大乘别教所说的佛,这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又称为般若的证觉,菩萨六度所讲的修证内容就是般若,但是六 | admin 2020-06-08 |
|
别教菩提讲的是真如与佛性,以真如与佛性为中心;证得真如,再证得佛性,以后再修一切种智,进入到初地得道种智,住于无生法忍当中;这样地地往上前进,初地满心时转入第二地中进修,一直到等觉位,断尽最后一分故意保留的极微细烦恼障习气、以及最后一分无明随眠,然后成为大乘别教所说的佛,这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又称为般若的证觉,菩萨六度所讲的修证内容就是般若,但是六 | admin 2020-06-08 |
|
末那识为何恒执自我是真实的?这是因为末那识在无明笼罩下,误以为自己具有识蕴的六识以及第八识的功能,处处以老大自居,不知自我的虚妄,而不肯让自己消失,于是末那识生生世世不断不坏,故有众生的生死轮回。由于末那识往来三世而不断灭,每一世的意识出生之时便在末那识的我执作用下自动地生出我见,执著五蕴为我,乃至执著处处作主之意根为我。意识心生出我见以后,又反过 | admin 2020-06-08 |
|
我见也称身见,是因为众生着迷(无明)——没有觉悟无我正理,不知道自己的身心活动,其实都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与第八识阿赖耶识互相作用而产生受蕴、想蕴、行蕴的结果;误以为别有一个我具有六根、六尘、六识、藏识的功能作用,以为人的身心活动都是由我来完成的,也是由我来领纳各种苦乐受的,由此产生了我是真实存在的错觉。故《大智度论》卷三十五,龙 | admin 2020-06-08 |
|
」缘觉乘辟支佛是从十二因缘当中去如实观察我的五蕴、我的十二处、我的十八界,都是藉藏识因及父母、无明、四大、业种作为因缘,所以有蕴处界的缘起缘灭;蕴处界既然是缘起缘灭的体性,所以说蕴处界「性空」。这是二乘所证的人无我智。七住菩萨的人无我,是从真如本体的无我性与涅盘性,而现前观察阿罗汉所证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相,所以他也知道阿罗汉所证解脱果的内容与境界 | admin 2020-06-08 |
|
这就是说菩萨的法无我,要以人无我做基础才能修证上来,这样依人无我的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修到初地时,有能力可以断尽一念无明的四种住地烦恼,可以成为慧解脱的菩萨,舍报可以取无余涅盘;可是初地菩萨的目的不在这里,他的目的是要修学无生法忍,一直到究竟成佛。--------平实导师《邪见与佛法》明心见性的菩萨所要修学的法无我是什么?是从蕴、处、界以及你的真如配合所生的一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的无始无明,就是《胜鬘经》所说的无明住地,也就是众生因为不明白阿赖耶识、庵摩罗识、真如的内容不同以及不明白三个阶段的演变,而产生的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等恒河沙数佛菩提道中之修所断烦恼,以致过恒沙数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所生的上烦恼,这些上烦恼与修所断烦 | admin 2020-06-08 |
|
无始无明又称为智障、所知障。有很多大师误会所知障,他们这样的认为:学人就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其实错了!所知障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体性无所知,因此而障碍成佛之法道。所以叫做所知障。不是有些大法师所说的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佛道,反而是对于成佛之道的见道内容无所知,对于成佛之道的修道内容无所知,由于对佛道之见道与修道的内容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修学 | admin 2020-06-08 |
|
《心经密意》佛子之所以能成就佛道者,乃是因为证悟阿赖耶识而体证其清净体性,转依其体性而修正五蕴七识之身口意行,历缘对境渐断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由是缘故而使得阿赖耶识断其执藏三界烦恼之功能,则三界九地随业受生之业种除尽,具足证得解脱果而成无学圣人,名为菩萨阿罗汉;若依声闻法而断尽五下五上分结,证解脱果,名为声闻阿罗汉。此位佛子以断三界业种执藏性故,其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这个时候还有一念无明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随眠于异熟识--第九识中,还得要修断它们;这些种子随眠,你如果还没有断尽,你的第八识心就不是究竟的清净,所以不能称为无垢识,还不是无垢识;所以就还有不净的种子等待继续进修而断除,那就是说还有变易生死,还没有完全的不生不死,所以这个第九识心(第八识)还不是真正的如,所以还不能称为真如。这个阶段中的第九识心,也还 | admin 2020-06-08 |
|
八解脱圣者虽已证得灭尽定,然而仍不是俱解脱者,所以应当再进修慧解脱圣者所具有的解脱知见;意谓八解脱圣者已断有漏而仍有无明漏,已有戒、定、慧、解脱,而无解脱知见。八解脱又名九证法,八解脱的实证者又名身证,如前一章第七节中的说明。(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欲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