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即是性障。分述如下:烦恼障就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二种惑不能断尽,就由这二惑的障碍,使得学人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这就是所知障;说的是对于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所 三摩地

2018-07-22

明知有一条康庄佛菩提道可修可证,却因无明或被们误导而谤为邪魔外道,引来后世的长劫苦报,真是颠倒。阿底峡、宗喀巴等中观应成派诸人,否定三乘经中所说实可亲证的第八识如来藏;然而事实上,若无第八识本来常住,就不可能有众生继续存在三界中,则三乘菩提都成为戏论;阿底峡、宗喀巴等中观应成派诸人,坚持六识论而拨无佛说的第八识如来藏,已造下了谤佛、谤法大恶业,已成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众生却因无明所障,而跟错了师父,信受了未悟的师父说:「做就对了,不必求悟。」此句话就足以断送众生法身慧命。譬如慈济人努力做利益众生的事,此乃佛道成就的前方便,藉此来累积将来见道时应有的福德资粮,并非真修行;若能于此资粮位广修人天善法,进而回向佛道的成就,将来才有因缘值遇真善知识而得见道。若广修善业而不修禅定、不知或不求断我见,更不知或不求开悟明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能够解脱生死,不在三界中轮回、乃至于能够成佛,这样才是叫作真正的学佛啊!要能够成为一尊佛,当然是要跟佛学习,因为众生有很多的贪、瞋、痴、无明,因此由于这样的妄想执著,所以不停地就在造作后有,因而就随业流转在五趣六道中,受尽轮回生死的苦恼。佛弟子正因为要解脱生死,所以才要学佛,那么既然想要学佛,当然必须要来归依佛陀、归依三宝、受持三归五戒,才有可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无明,唯物论者观察不到不生灭的心(第八识)在作用,只能观察到有生灭的心(识蕴的六识)的存在。识蕴的六识心,须以六根、六尘相触为缘,由藏识流注六识种子,六识心才能现起;若身体毁坏,无根、尘相触,藏识便不流注六识种子,即无六识现象。由于唯物论者只能观察有生灭的心的一些生灭现象——如当人的大脑被后,就没有意识的存在了,于是就得出了一切唯物的 三摩地

2018-07-22

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乐修褔不观生死,常乐受持他人恶语,是名假名菩萨。〗——《优婆塞戒经》(名义菩萨品)第八大乘法中有名义菩萨和实义菩萨二种,名义就是定位的意思,以某名确定他的位子;就好像法律一样,比如你想要拍卖债务人的财产来抵债,要先取得执行名义。如果没有取得执行名义,你有本票、债权、借据、支票都没有用,有抵押权也不能拍 三摩地

2018-07-22

详细地来说,烦恼障就是见惑与思惑,或称为我见与我执;在大乘法中称为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无色界爱住地。住地,是说觉知心所住的境界,觉知心住于一个境界中,不能了知该境界是虚妄而执着不舍,所以称为住地。见一处住地,就是住在我见的境界中,误认为五阴的全部或部分为恒常不坏的真实法。欲界爱住地,就是住在欲界五欲的境界中, 三摩地

2018-07-22

又如十二因缘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总共十二支。这其中爱、取、有三支是能生支,就是会出生未来世的后有,以及接着而来的老病死忧悲恼苦。而爱取有这三个能生支,也是以爱支为缘起。这就是说佛教认为爱,是使众生不得出离生死流转的烦恼,是应该舍离,应该断除的。所以佛教中不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声闻初果人断见所断烦恼,再经由八正道的方法于历缘对境中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等修所断烦恼,即是断尽一念无明。(摘录自平实导师著,《眼藏——集》,页273,佛教正觉同修会。)声闻法的见道就是确实的知道有漏法都是苦的现象,知道苦是如何积集起来的,也知道苦灭除后的境界是什么,更知道灭苦的种种方法。如实的了知了这些,就是二乘法中见道的人了!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十回向位菩萨能“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乃至初地菩萨可以断尽一念无明而不俱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唯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不断,以便未来世再去受生,继续往上修学增上慧学。到了三地满心后,由于三地菩萨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的修学满足,这时他有能力取证无余依涅槃,可以成为俱解脱的菩萨阿罗汉,可是他不要,他志不在此。他在初地时就发起增上意乐—&md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这些学法的无明遮障当然也就可以渐渐的消除,可以开始渐次地迈向正确的“成佛之道”修证之路。各位菩萨,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这两大甘露法门,第四个部分的差别,也就是“所修行门内涵的不同”。声闻菩提的修行,是佛弟子们随从佛陀闻法,而知道四圣谛、八正道的道理,然后能够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因而断尽我见与我执,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叫做诸行无常?《解深密经》云: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就是在讲我们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种种万法都是借着种种因缘直接、间接或辗转而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阴界入诸法没有一法是可以独立出生的,都是相互依存才能出生及建立,因此若缺一缘,是法不得出生及建立,故万法无一不是依缘起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我们透过本来已经具足的信根,那信根为什么我们说信根本来具足,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办法信呢?因为就是因为无明遮障住了,所以信根没有办法发起,所以信根其实是本来具足的。所以是透过因为信根相应于信力,因为信力生的缘故就跟精进根相应,那就跟精进根相应以后,慢慢的就能够生起了四正勤的修学,能够依于四正勤,能够时时修,恒时修,以时修、恒修而不舍的缘故 三摩地

2018-07-22

会有过去世种种善行、恶行出现,是因为有无明的关系。知道无明以后,已经推究到顶,无法再超过,因此顺推回来检验,完全正确无误。因此缘觉知道十因缘的识,是指入胎识;十二因缘的识,是指过去世的识阴六识。然而缘觉也是观察蕴处界虚妄,他知道有个识,这个识在哪里,他不知道!但因为缘觉观察蕴处界虚妄以后,如同阿罗汉一样入无余涅槃。如果众生听了喜欢,则是缘觉种性人。 三摩地

2018-07-22

大家耳熟能详的《心经》所阐述的正是各个有情本有的、不生不灭的真心,“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明尽”并不是说一切法空,而是在向大家介绍真心的体性,因为真心是无为性的,它无始劫来与我们所熟悉的妄心七转识配合无间,和合似一,任劳任怨得支撑着有情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忠实的实现着因缘果报。有情一刻也离不开真心第八识的支撑,但却为无明所障从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二篇解脱道略讲第一章解脱道的修证导致众生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因为众生的一念无明而引起的对三界的渴爱。因为无明,所以众生不知道自我的虚幻性,不知道这个我是依赖各种因缘和合而有,总以为自己的这个色身,或以为自己的这个见闻觉知心就是真实的我,如是我见使得众生对自我非常得执着。这种自我的执着,又使众生不停地贪着世间的六尘万法,不停地造业。众生的这种自我的执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佛陀对于这样的事情可以包容,表示佛陀对于这件事情,还是有无明;如果还有无明,那佛陀就不能成就佛道了。所以说佛陀对于追求无上正真之道,永远没有厌足!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以成就佛道,就是因为不愿意跟任何的邪见和平共处。如果祂去包容邪见,表示祂还有这个邪见,表示祂愿意跟无明相处在一起,愿意跟它和平相处,愿意包容邪见,这样就没办法成为佛陀了。因为佛 三摩地

2018-07-22

最后断五种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成为四果阿罗汉。二乘人证四果得解脱,舍寿入无余涅盘,但是又害怕灭尽蕴处界全部,入无余涅盘而成断灭空,因此佛在《阿含经》、《大众部阿笈摩》中,说有「根本识」仍存;《上座部》中说有「有分识」,《化地部》中说有「穷生死蕴」,《一切有部增一阿含》中说有「爱、乐、欣、喜等四阿赖耶」仍然存在而常住不变,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从初地开始渐渐断除烦恼障习气种子,并且一分一分的断所知障中无始无明上烦恼,到了七地满心断除故意保留的最后一分思惑,烦恼障习气种子同时断尽;最后成为妙觉菩萨,示现受生人间,已经断尽了烦恼障一切习气,并且断尽所知障一切随眠,永断变易生死无明,成就了大般涅槃、四智圆明,成就究竟佛果。以上详细说明菩萨修学佛菩提道直到成佛的历程,无非是要凸显佛与菩萨及解 三摩地

2018-07-22

四为无住处涅槃:亦依自心藏识而言,谓佛地之第八识已断尽分段生死之现行,成就阿罗汉所证之有余依与无余依二种涅槃;并进而断尽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永离变易生死;亦断尽无始无明一切随眠,智慧究竟圆明,故如来藏灭除阿赖耶识名及异熟识名,改名为无垢识,亦名佛地真如;于一切境界,于一切法,于一切有情,悉皆真实如如。如是佛地真如,由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证量故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