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他每天都想要吃残余奶酪的缘故;由此可知不能太过贪爱味尘,否则可能因为无明深重而堕入旁生道中,就像故事中的沙弥对奶酪味爱著不舍,故而生于残酪瓶中为不净虫。至于对触觉的贪著,一般人最容易贪爱染著而难以舍离的就是男女欲之细滑触。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中说:云何呵触?此触是生诸结使之大因,系缚心之根本。何以故?余四情则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生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这个时候,你就有可能心中的无明火顿时会减损乃至消灭。那这一种不忍而忍,你得要亲自去体会一下,才会知道它其中的妙处。以前在修精进的时候,能够克服外在的寒暑、远近等等,可是最难克服的就是什么?我受不了啦!这就是心理上最大的障碍。一旦断了我见以后,你现观到蕴处界的我是虚妄的,虽然你还是要受限于色身的种种状况;但是你这个时候,因为为了法而精进的心,却已 三摩地

2018-07-23

乃至愚痴无明如果不能布施出去、不能舍弃,对愚痴的因果不具足了知,或者不如实知,所以不能乐施,表示他的无明还没有布施出去,他也是无法清净的持戒,所以施是戒的基础。戒又是忍的基础,这样一度一度互相含摄,每一度都含摄著其余五度。由此可知,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不仅是初机的学佛人行菩萨道的基础,另外对久学菩萨也是很重要的,菩萨们应该努力实践布施、持戒… 三摩地

2018-07-23

首先说身有三道,身的三道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在家指邪淫,出家则是指行淫);口有四道,就是妄语、两舌、绮语和恶口;心有三业而非道,也就是贪、嗔、痴(痴就是无明的意思)。这样总共有十个法相,也就是身三、口四、意三业,总共有十个。这十个恶法就是十种恶业的根本,这十个恶业则是一切众罪的源头。但这其中有三个只叫做业,而不同时叫做道,是业非道。是哪三个呢?就 三摩地

2018-07-23

4、回向修学道业:愿以……殊胜功德,诚祈诸佛菩萨护佑OOO法缘具足,无魔障之邪扰,无无明之惑乱,慎护身口意,福慧圆融,道心弥坚,永不退转,诸功德,终证无上正等正觉。5、回向一切冤亲债主:愿以修学正法、护持正法、流通正法、弘扬正法之殊胜功德,回向○○○之冤亲债主。得蒙诸佛菩萨加被,皈命佛法僧,悉发无上心,早生善处,修学佛法,同证菩提。(三)种 三摩地

2018-07-23

意三业:贪、瞋、无明(愚痴)。若于此十恶业不犯,反而积极护生,修正自己各种行为而利益众生者,即为修十善业。行三种布施为:一、财物布施:斟酌自己的财力,随分、随缘、随力做一些财物布施。二、无畏布施:随因缘力量施予某些众生无畏、无有恐惧。遇到有缘众生须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三、佛法布施:自己虽尚未悟,仍应将已知之佛法随缘接引有情众生中之有缘者。以上述方式 三摩地

2018-07-23

这就是超劫精进的诀窍!此外无他!这就是无始无明转依一念无明的道理。当我们的心念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无始无明时,证明我们在佛菩提道上已经在持续进步了,相应地,一念无明就会在关注无始无明心念的无量功德下渐渐伏除,心量、证量也会迅速提高--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为什么无始无明的关注会渐渐转依一念无明呢?因为,一念无明的起因就是对无始无明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在消除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修学十二因缘法所建立的正知正见是这样的:菩萨知道缘觉圣者以十因缘为根本来观察,观察十因缘之首的入胎识,出生了名色;出生了名色以后才有六入,才有触以及受这样的异熟果报!因为有了这个异熟果报以后,因为无明才对于受生起了贪爱;生起了贪爱以后,生起追求之心;生起追求之心,所以去造作系缚在三界的种种业行,而有后有的出生。那么了知了十二因缘法一定是以这个十 三摩地

2018-07-23

初住菩萨经由财布施(资助印行善知识的书籍)来含摄法布施,这个内容意义非常深远!因为只有法布施可以让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见,能够让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么样能够断除生死之苦而脱离三界!可是财布施的未来世果报只能在欲界中领受,在欲界中只能够脱离贫穷!而只有法布施能让有情断除无明(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来修学解脱道,来修学佛菩提道!可是财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众生长夜无明,他们不能了解什么叫做众生相,所以我们应当要让众生了解;特别是已经在修学佛法的人,要让他们了解「我相、众生相是轮回的根本」,他们了解以后才能离开众生相。可是你想要救护一切众生离开众生相,在诸家大师都说意识离念灵知就是真如的时候,都在引导众生落入众生相中的时候,都不肯改变我见邪说的时候,你还能当滥好人吗?当不了的!除非你不想救护众生离 三摩地

2018-07-23

微细烦恼是讲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所摄过恒河沙数的上烦恼,也就是无始无明的一切随眠,这就是细烦恼。至于粗而重的烦恼,是讲烦恼障的分段生死的种子——就是见惑与思惑——别让它们现前,要把它们断除;这些烦恼很粗而容易发觉到,也很重而难断,所以众生们都断不了。分段生死种子不现行了,就是断粗重烦恼了!断粗重烦恼是只断现行而成为阿 三摩地

2018-07-23

""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三摩地

2018-07-23

而我们无始无明而产生的思决定,让我们被这些无尽的业果所缠缚,所以如来藏产生了符合我们业道、业果的种种功德藏,祂一样满足我们,但这不是世间法说的机率问题。例如以棒球运动来说,有个叫做打击率的东西,超过三成就很厉害了,它是个机率问题。可是修学佛道上没有机率,没有叫作赌运气,而是叫作完全了解,必须百分之百了解,佛道上没有几成、几成的机率问题。如果不是这样 三摩地

2018-07-23

】(~《瑜伽师地论》卷26)这是告诉我们,初学者应先学五停心观,令心安住而不攀缘贪等法,这样子就能够专心禅修而离开愚痴于欲界贪爱的无明暗。所以贪行重的补特伽(qié)罗应在色身不净来断除;瞋行重的补特伽罗应该来修慈愍观;痴行重的或者惛睡重的应该在缘起观来除;如果慢很重的可以在界差别观来除;如果寻思行——散乱心——重的,则在阿那波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先来说解脱道,它是一切有情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就是出离三界生死轮回而不再受业力与无明的牵制,不再流转于三界六道之中,免除了不断地受生而后又再死亡,受种种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是以二乘菩提的法义,去如实观行而证得解脱果,出离三界生死。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只要修学禅定,闭关隐居,不停打坐,不受打扰,如此就可以出离三界,就可以解脱,实际上这 三摩地

2018-07-23

那能够断众生的贪欲、瞋恚乃至狂痴之心,也就是说能够依于安止于一境性中来安住,而不堕于对于他人,对于另外一方的这种贪欲,乃至因为有对方而产生的瞋恚,乃至因为有对方而产生的无明愚痴,能够让众生远离种种的这些境界,这样子叫作利他。所以说能够这样子修学禅定波罗蜜,这样才是真正地供养禅波罗蜜。-----《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15集六度四事(三)》蔡正礼老师(原标题 三摩地

2018-07-23

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落入中阴阶段,依着原有的贪欲执着,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着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时候,哇哇落地,已经堕在畜生道中,纵使说它曾经有愿想要求生诸佛净土,还是难以成办。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楞伽经》疏:佛子欲出三界,但断一念无明即足;欲求成佛,则必须加修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 三摩地

2018-07-23

下来欲界中又是怎么个过程?都是因为他的我见还没有断除,所以一念无明还在;于是在无想天中寿命尽时,突然间生起一个没有语言文字妄想的念;这时念出现了,其实那个念不能称为念,应该叫作心动;是因为我执没有断,我见也没有断,所以意根动了,然后意识觉知心的微微心就现起了;现起以后到第二剎那便具足现行了,然后第三剎那发觉自己怎么没有住在「涅盘」里面?然后第四个剎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没有断尽烦恼障,随时随地都会有妄想或妄念忽然升起,一念之间就出现了,在大乘法中说这个就是一念无明;所以说,妄想与妄念都是因为烦恼没有断,所以会出现。妄想有二种,前面所说的是打坐时心里面出现了语言文字打妄想。可是《楞伽经》中所讲的妄想,是指邪知邪见所产生的不正确思维与推理,叫做虚妄想,经中简称为妄想,与此处打坐中出现的语言妄想不同。经中所说的这种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