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自心如来藉因、藉缘出生的五阴,它是无常的、它是没有真实我的、它是苦的、它是不清净的,可是却又观察到,能够出生五阴的这个自心如来,祂永远是真如无我,永远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因为能够这样观察以后,菩萨知道这个自心如来就是般若实相心。这个般若实相心虽然出生了这个无常、无真实我性的五受阴,但是祂本身没有五阴世间的无常、无真实我性、执著、贪爱等等烦恼以 三摩地

2018-07-22

还会有很多人犹豫:我要不要相信这样的法?这样的法是不是属于外道所说的神我?那所说的梵我为什么会有一个永恒的东西呢?有的人好不容易从无我中从这些脱身,现在以为常法又要跑回去,可是他却不知道,佛陀所说的这个绝然的空性里面就是讲真如。因为真如如果祂有主宰性,祂就自己来三界各处去游玩,各种生死境界祂也不用受,因为祂根本无生无死,祂为什么要受生死境界呢?有情 三摩地

2018-07-22

虽然他也相信有未来世,但他总是畏惧着说,在未来世还有那么多的苦难要重新去面对!当他有因缘接触佛法的时候,总是对苦、空、无我一类的内容特别喜欢或是相应,因为他一心所想要求的,就是要赶快离开这个世界。第二类叫作菩萨性。这一类人也许会有一分或多分的乐于助人的习性。他虽然也知道说这个世界是苦乐参半,也相信有未来世;但是他总透露着一分悲天悯人的气息,对于助人 三摩地

2018-07-22

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见、我所执跟我执;可是由于所观察思惟的范围远超过声闻乘观察的蕴处界苦空无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过声闻乘的所得。但是一样,他所观察思惟的范围仍旧是在蕴处界中,仍旧是没有办法触及法界的实相。换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够修证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际本然就在,这样才能够离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佛是法本、法主、法根、法依,一切的佛法没有不是从佛而出,都是从佛口而出;如果说法违背了佛陀的教诫、教授的人,哪有资格称为佛教中的法师呢?就像前面中佛陀开示解脱道中的法师,当然他所说的法,一定是能让众生经由听闻后,去观行、体验五阴的一一阴,都是无常、苦、空、无我,进而对于五阴能够生厌、离欲,能够灭尽,然后能够证得解脱果,住在寂静法之中。反过来,如 三摩地

2018-07-22

这时候菩萨已永伏性障,并且成就一分道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佛陀在《楞伽经》中所说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然后在佛前发十无尽愿,就是进入初地,成为通达位的菩萨,这就是见道通达的菩萨摩诃萨。进入初地以后,菩萨要修十波罗蜜多。分证诸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直到十地满心,生起了智云,成为了受职菩萨。菩萨进入初住位到十地满心 三摩地

2018-07-22

不过这样的回向,还是应当以回向业障的消除,以及回向遮障自己的冤亲债主为优先,而且自己的作意要以无私无我,并且无漏的作意来实践。如果能够这样的回向有缘众生统统都同沾法益,透过这样的回向所感得的有相福德,虽然相较于无倒回向比较差,可是能够无私无漏而回向一切有情的话,这样比回向自己或者回向自己的眷属,功德来的高广。因为回向是属于解脱分的善根所含摄,所以有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作观行的目的,事实上它是要在五阴十八界里面去建立一种见解,而且确认这一个见解,就是说在五阴十八界里面是无我的,因为它都不是永恒不灭的,都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之法,它都是生灭变异之法。因为能够去确认,我们众生所知所见的境界,而且我们以为在这个里面有一个我在作观察,连这个作观察的,连这个能够知道境界、能够见到境界的我,都是虚妄的;所以这样子的见解跟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佛法清净解脱,它是要修无我法的、要断我见的,不能在五蕴的我与我所上去着墨贪爱的,这个就是与世俗相违背的。但是对于这样的真正的清净解脱法不能安忍的这种情况之下,来轻贱佛门中的修行人,这个就是属于导致三界生死的瞋恚烦恼魔。也就是说,这三种烦恼魔有函盖了,就是会导致三界生死,它都是由烦恼魔所摄,就是三界爱的贪爱以及愚痴以及瞋恚的烦恼。三界中的贪瞋与无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一切真正悟入实相而证大乘无我法,以及亲证蕴处界空而断我见的初果人,都同样会断除的戒相上的执着,本会同修们在悟后不单有断三缚结的功德,更有实相智慧相应的功德,都应该有这种见地才是。所以悟后受了菩萨戒,应该会有不取有戒、不取佛戒、不取相戒的见地发起:所作所为都以如来藏清净心的真如法性为依归而自然不犯戒,不需专在小小戒的戒相微细表相上着眼,这才是断了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当他真诚地发了说,愿意生生世世来到世间利乐有情的同时,又由于亲证这个本来就无我的如来藏,世世随分转依之后,一样也有解脱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说,他在入世的同时,同时有出世的功德受用;这个时候我倒是要请教看官说:那这种状况您到底要说是入世还是出世呢?所以说,假如一定要在佛法上说厌世、出世的话,应当是说,学人已经了解五欲的贪着就是生死苦恼的根源,所以想 三摩地

2018-07-22

在三乘佛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我)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是虚妄不实,可以因而得以断我见、断三缚结;进一步又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的贪爱,因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其中,八正道是八项远离偏邪,质直而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道理,就是《阿含经》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然而菩萨则不然,知道自己种种见闻觉知的境界,都是自心如来藉种种缘而生而显,也知道这些境界都是自心如来的一部分,不能外于自心如来而有;因此透过参禅的方式,来探究能生能显世出世间法的自心如来。一旦因缘成熟,亲证能生能显世出世间法的自心如来而明心见性,发现自己就在无余涅槃中,本来无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也有如是之庄严;更过于此的是,菩萨又从另外亲证自心藏识,知道说如来藏祂本来就是无我性的,依此而自转依,所得的智慧自庄严是超过二乘人的;因为菩萨所证的如来藏,就是四圣谛法、十二因缘法的所依,而这是二乘人所不证的,因而无法出生与此相应的智慧。乃至说,菩萨进一步又断烦恼障的习气种子之后,所得的解脱智慧境界,更是二乘人所没有办法思议的。二乘人所证的解脱 三摩地

2018-07-22

亲证了祂,也是证得了人无我,因为祂也是无我性的,所以说是空三昧。无相三昧又是在说什么?是说祂没有三界中任何一法的相貌,因为祂是世间外的法,本身虽是出世间的法,却得要在世间之中去亲证祂;而亲证祂的时候所见的相貌,却不是三界中任何一个法的相貌。若一定要施设一个相貌,也许可以说祂叫作如来藏相,亲证了祂就得这样的无相三昧。第三个三昧叫作无愿三昧,是说祂本来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菩萨除了现观五蕴我虚妄无常,而证得二乘的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同时也亲证金刚三昧;依金刚三昧又复现观金刚心第八识如来藏为真实之我却又无我、空无形色,一切法在其境界中皆不存在,如是心得决定,称为空三昧;在一切法中运行不辍,除真如法相外无一相可得,而真如法相也无相,不起心相、行相,所以无相,如是现观,心得决定,称为无相三昧;这样的空性无相心体,能出 三摩地

2018-07-22

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sou)。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 三摩地

2018-07-22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 三摩地

2018-07-22

综而言之,光凭意识心的意志力要去改变末那识之习性是相当困难的,唯有令末那识对如来藏之大慈悲、大清净、大、大平等、大无我等自性,兴起景仰臣服之心,修行才易上手。末那识意根就像一只猴子,硬用一条绳子拴住祂,叫祂学佛,祂还是又叫又跳的,累了也许会安份一阵子。有一天,当祂挣脱掉绳子,可能就跑了,再也不修行,因为认为修行很辛苦。若是把祂拴住,不断地以佛法甘露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子看来,二乘出世间的解脱道法,就已经是无所得的,那么大乘的世出世间法呢?依然也是无所得的,只是所依止的,不像是二乘人依止于蕴处界法,来修证人无我;而是依于法界实相的本来无我,来修证人无我、法无我。要明白这个道理,请看在《佛藏经》卷下之中,世尊如何叙述祂过去世的一个状况。【佛告舍利弗:我念过世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值三十亿佛,皆号释迦牟尼;我时皆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