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初住菩萨经由财布施(资助印行善知识的书籍)来含摄法布施,这个内容意义非常深远!因为只有法布施可以让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见,能够让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么样能够断除生死之苦而脱离三界!可是财布施的未来世果报只能在欲界中领受,在欲界中只能够脱离贫穷!而只有法布施能让有情断除无明(能够断除一念无明,以及无始无明)来修学解脱道,来修学佛菩提道!可是财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微细烦恼是讲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所摄过恒河沙数的上烦恼,也就是无始无明的一切随眠,这就是细烦恼。至于粗而重的烦恼,是讲烦恼障的分段生死的种子——就是见惑与思惑——别让它们现前,要把它们断除;这些烦恼很粗而容易发觉到,也很重而难断,所以众生们都断不了。分段生死种子不现行了,就是断粗重烦恼了!断粗重烦恼是只断现行而成为阿 三摩地

2018-07-23

而我们无始无明而产生的思决定,让我们被这些无尽的业果所缠缚,所以如来藏产生了符合我们业道、业果的种种功德藏,祂一样满足我们,但这不是世间法说的机率问题。例如以棒球运动来说,有个叫做打击率的东西,超过三成就很厉害了,它是个机率问题。可是修学佛道上没有机率,没有叫作赌运气,而是叫作完全了解,必须百分之百了解,佛道上没有几成、几成的机率问题。如果不是这样 三摩地

2018-07-23

经中所说的这种妄想,就不是由一念无明的烦恼而产生的,而是由于对法界实相不如实了知--也就是因为无始无明的所知障而产生的不如理作意的思维--对法界真实相不如实知。在打坐当中,都是先有一个念头出现,由这个念头再引生意思,然后才有语言文字随后出现;如果是很散心的话,再接下去就会有影像被引生出来,那就是作白日梦了。他们的出现,是有其先后次序的。念头(没有语言文 三摩地

2018-07-23

一者,无明的消除是透过明心见性后,于历缘对境中将自己的烦恼现行、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无始无明随眠消除,不是透过脉、气、明点来消除。二者,神通的获得是要靠性障的消除而发起禅定,然后加修神通才能获得,不是靠练拙火才能获得。三者,这些坦特罗佛教所有的法义都离不开男女双身邪淫法,离不开两合的观念,因此坦特罗佛教的无上瑜伽就是不断与女信徒;也难怪坦特罗佛教主张在 三摩地

2018-07-23

」第四,精进断除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二障无明即是成佛,我们从下面的图表可以知道:只要修断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便可以成佛。而阿罗汉唯断一念无明,他的阿赖耶识就改名为异熟识,已斷見思二惑故,名為已斷事障。無名住地未斷盡故塵沙惑未斷,仍有法我執,再进断无始无明便可以成佛,异熟识再改名为无垢识。第五部分:净土之修行法门,最后也不离于佛菩提之亲证《观无量寿佛经 三摩地

2018-07-23

在上一节中,说到阿罗汉与菩萨的重大的差异:阿罗汉所断的是一念无明,若是利根精进者,一生便可取证阿罗汉者而解脱生死,菩萨则不同,菩萨要在三大阿僧胝劫中努力摄受众生、护持正法,在度他的过程中而成就自就,如此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双断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而成就佛果。无论是修行的时劫,还是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阿罗汉皆无法与菩萨相比拟,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精勤地以正 三摩地

2018-07-23

这就是超劫精进的诀窍!此外无他!这就是无始无明转依一念无明的道理。当我们的心念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无始无明时,证明我们在佛菩提道上已经在持续进步了,相应地,一念无明就会在关注无始无明心念的无量功德下渐渐伏除,心量、证量也会迅速提高--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为什么无始无明的关注会渐渐转依一念无明呢?因为,一念无明的起因就是对无始无明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在消除 三摩地

2018-07-23

而大乘菩萨在受菩萨戒前,归依时既然已经发了四宏誓愿,其中烦恼无尽誓愿断,就不只要断除二乘人所断的一念无明、我见、我执、我所执的这些起烦恼,更要断尽不共二乘的如尘沙数无始无明上烦恼;因此说,菩萨戒持守的第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不违背解脱。以《梵网经》菩萨戒来说,杀人、偷盗、邪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瞋、故悭、谤三宝这十重戒,广义来说,都具有不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三个烦恼叫做上烦恼,也叫做无始无明;但这个无始无明虽然只有一个,它很深细、很广泛,所以又称为尘沙烦恼。除了这三个烦恼以外的烦恼,都叫作客烦恼,因为都是在我们自身烦恼以外的来来去去犹如客人一样的烦恼,所以叫作客烦恼。常住不离的烦恼就是刚刚讲的见惑、思惑、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尘沙惑;其余的贪财物、贪名声、贪权力等,这些都是主要烦恼(见、思惑)以外的、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为什么一念起杀就会具足十二因缘呢?人家都知道,众生轮转生死的源头就是无明,所以流转生死的因缘是无明;可是无明有两种:一种称为无始无明,那是属于实相方面的不正知,不能实证,不能了知;而这种无明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所以叫做无始无明;又因为无始无明的内含,众生自无量劫以来都不曾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的无明。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当他开始修行时,最多就只是想 三摩地

2018-07-23

然后亲证自心真如,明心不退真见道,打破了无始无明所知障,证得一分无生忍,进入七住位开始见道位修学,并且进入内门广修菩萨六度万行。接着十住位以父母所生眼看见佛性,证身心世界如幻观。之后继续三贤位相见道、别相智的修学。还要断除欲贪发起初禅永伏性障,然后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而不证,成为慧解脱的菩萨阿罗汉;再于佛前勇发十无尽愿,那就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这两者的不一样,在于解脱道它是要断一念无明,也就是要断烦恼;那佛菩提道呢?它是要断无始无明,就是我们所说的所知障,也就是尘沙惑。至于解脱道的部分,它就是一念无明的内容,它就是包括见惑与思惑,这个见惑的部分,我们把它说成见一处住地烦恼;然后思惑的部分,思惑其实就是行,就是众生都是在这样的运行。怎么运行呢?就是贪爱三界,所以要断这个思惑,就是要断三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佛教中讲的烦恼主要是我见、我执,以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要是能常常观察这些烦恼的罪过,就不会对布施生起讨厌心;接着再深入观察涅槃的功德、涅槃的微妙。涅槃有什么功德呢?因为涅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永远离两边,所以有本来解脱的功德。凡是离两边的句子都可以拿来用,把所有的两边都各加上个不,那就是涅槃。因为佛说:不生名涅,不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佛教中讲的烦恼主要是我见、我执,以及无始无明的上烦恼。要是能常常观察这些烦恼的罪过,就不会对布施生起讨厌心;接着再深入观察涅槃的功德、涅槃的微妙。涅槃有什么功德呢?因为涅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永远离两边,所以有本来解脱的功德。凡是离两边的句子都可以拿来用,把所有的两边都各加上个不,那就是涅槃。因为佛说:不生名涅,不 三摩地

2018-07-23

烦恼为什么称为浊?因为这种烦恼是不清净的烦恼,而不是无始无明中与不清净烦恼无关的上烦恼。换句话说,这不清净的烦恼是从融通妄想来的,我们在《楞严经》详解时讲过融通妄想,融通妄想中其实有很多是意识心的妄想,但是也能会通到如来藏而产生一些反应;众生往往会把这些如来藏感应出来的功德据为己有,当作是觉知心自己的功德,这就是融通妄想。融通妄想会使众生产生我和我 三摩地

2018-07-23

微细烦恼是讲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所摄过恒河沙数的上烦恼,也就是无始无明的一切随眠,这就是细烦恼。至于粗而重的烦恼,是讲烦恼障的分段生死的种子——就是见惑与思惑——别让它们现前,要把它们断除;这些烦恼很粗而容易发觉到,也很重而难断,所以众生们都断不了。分段生死种子不现行了,就是断粗重烦恼了!断粗重烦恼是只断现行而成为阿 三摩地

2018-07-23

】3这就是说,众生的烦恼,不论是二乘见道、修道所断的一念无明烦恼,大乘见道所断的无始无明烦恼,都是牢不可拔的;必须先有修定过程而生起定力以后,刚强难调的心性已被定力降伏了,再以智慧实证而能运转时,才能如实断除烦恼结使。犹如声闻法中五停心观实修之目的在于发起未到地定,藉定力摇动或伏住烦恼结使;然后继之以声闻菩提的见道断我见时,声闻见道之后的智慧自然即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菩提的无明,在大乘法中被称为一念无明;此外大乘法中还有无始无明,也就是对于法界实相、生命根源,没有智慧光明加以了知的无明,这个无明是菩萨真见道时所破的无始无明。而这个法界实相、生命根源,就是众生皆有的第八识如来藏真心,也就是《心经》所讲的心;找到这个不生灭的真心,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而五阴灭尽后的涅槃本际,其实就是如来存的境界。可是,在这里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在大乘法中将阿赖耶识所执持的烦恼分为两大类: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一念无明又分为见惑与思惑;见惑就是见一处住地,就是三界的一切见惑,也就是以五蕴身心,或意识觉知心在三界中所执取的种种了别相,视为我、我所,视为常住、涅槃,这是见道所断的烦恼;只要能够得到真善知识的摄受,依善知识的教导,如实的闻思起观,则能够速断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得证初果。佛门中有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9   10   下一页»   共192条/10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