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第二个条件,在入地之后,要永伏思惑而且要把它断除,成为慧解脱,也就是入地的时候就是真正要把声闻的四果能够有所实证;然后实证之后,再依于十无尽愿而发愿受生,世世不取无余涅槃;这样子就可以顺利的进入二地的修行。除了这个之外,还要能够广修一些布施,因为初地菩萨的修行就是以布施为主的,而二地菩萨就是持戒……也就是说,初地到六地祂所要修行的还是六 | 三摩地 2018-07-21 |
|
因成就此寂静观故,心极寂静故,欲入无余涅槃而取证涅槃;然佛不欲此七地菩萨入无余涅槃,故示现于七地菩萨前,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而此三昧胜过七地菩萨以往所修诸三昧,因而此菩萨乐于修学,不乐取证无余涅槃,因此成就七地满地心。成就七地菩萨满地心后,复转入八地入地心,依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广修八地应有之一切种智,并依愿波罗蜜多,修学如幻三昧现观(不用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而大波罗蜜多则是指第三大阿僧祇劫,在这第三无数劫中,修习十度波罗蜜中的后三度,也就是:八地修习求菩萨愿求佛菩提,故发受生愿及修法愿,不入无余涅槃,修习利乐有情愿,故发正愿大愿,由此二愿故名愿波罗蜜多;九地专修思择力及修习总持力,成就四无碍智,得善慧而起大力用,是名力波罗蜜多;十地修受用法乐智及成熟有情智,成就智云及法云功德,是名智波罗蜜多。在这三地 | 三摩地 2018-07-21 |
|
如同刚刚我们所说的“阿罗汉能入无余涅槃,但是不知道无余涅槃中的境界是如何?”可是,菩萨明心了就可以如此现观:当五阴十八界不在的时候即是无余涅槃,剩下如来藏自己,那是什么境界?所以,佛法是在人间就可以实证的,不必要到天界去才可证,也不必要五阴死灭了才说是证得佛法,是现前当下佛法就已具足的。这样来修学佛法,你就可以修得很快乐;因为你有法身德, | admin 2018-07-21 |
|
那最主要是由我们说成佛那个部分最后一分的微细的烦恼障,这个主要是因为实际上菩萨的修行从六地的时候,就已经证入灭尽定,就已经可以如同阿罗汉一样入无余涅槃!但是,就是因为菩萨有生生世世的受生愿,所以不会入无余涅槃,所以不愿意去把它断尽(而特地保留着)。但是一旦到了七地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既然要念念入灭尽定,不断尽也很难了,所以这时候又必须要把 | 三摩地 2018-07-21 |
|
说到这里,也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世尊在《金刚经》中要这样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及另 | 三摩地 2018-07-21 |
|
这十无尽愿都是为了成熟众生,就像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有这样的开示说: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大乘起信论》)所以,十无尽愿是大愿,而且是殊胜大愿,所谓遍法界,尽虚空,尽未来际;虚空无尽,因此法界无尽,这十大愿随之无尽,未来际无尽故,这十大愿随之无尽,所以称为十无尽愿。乃至成佛之后,也不舍十无尽愿,穷未来际,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在这三贤位的阶段当中,菩萨在解脱道方面要继续薄贪瞋痴,成为二果解脱;断五下分结,成为三果解脱;乃至消除性障如阿罗汉,断除烦恼障的现行,已有能力舍报后入无余涅槃,成为四果解脱。但是却由于救度众生与成就佛道大愿的缘故,留惑润生,保留一分思惑不断,不入无余涅槃而继续受生。这时候菩萨已永伏性障,并且成就一分道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佛陀在《楞伽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最主要是由我们说成佛那个部分最后一分的微细的烦恼障,这个主要是因为实际上菩萨的修行从六地的时候,就已经证入灭尽定,就已经可以如同阿罗汉一样入无余涅槃!但是,就是因为菩萨有生生世世的受生愿,所以不会入无余涅槃,所以不愿意去把它断尽(而特地保留着)。但是一旦到了七地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既然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不断尽也很难了,所以这时候又必 | 三摩地 2018-07-21 |
|
那最主要是由我们说成佛那个部分最后一分的微细的烦恼障,这个主要是因为实际上菩萨的修行从六地的时候,就已经证入灭尽定,就已经可以如同阿罗汉一样入无余涅槃!但是,就是因为菩萨有生生世世的受生愿,所以不会入无余涅槃,所以不愿意去把它断尽(而特地保留着)。但是一旦到了七地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既然要念念入灭尽定的时候,不断尽也很难了,所以这时候又必 | 三摩地 2018-07-21 |
|
诸佛不入无余涅槃,常住十方三界,利乐有情永无穷尽;诸佛在三界中示现的世间,是怎么来的?其中又是什么样的境界?菩萨、声闻与缘觉,这些圣者的世间,又是怎么形成的?必须具足了知才能称为世间解!诸佛的第六个名号叫作无上士,是说诸佛本身证得无上境界,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越祂,并且诸佛有种种方便善巧,可以教导众生同样去亲证,所以叫作无上士。譬如声闻初果是有上士,因 | 三摩地 2018-07-21 |
|
至于不回心的阿罗汉,因为急证涅槃,只修习解脱道,并不修学佛菩提道,所以对于万法本源这实相心如来藏是不知也不证,而他所修习的解脱道也是不具足的;只要断尽烦恼障的现行,然后舍报后不再来三界中受生,就入了无余涅槃,并不以断除烦恼障习气种子为必要。所以,阿罗汉既没有七住明心菩萨所证般若总相智,接着三贤位菩萨的般若别相智,以及诸地菩萨的道种智,当然沾不到边啊 | 三摩地 2018-07-21 |
|
诸佛不入无余涅槃,常住十方三界,利乐有情永无穷尽;诸佛在三界中示现的世间,是怎么来的?其中又是什么样的境界?菩萨、声闻与缘觉,这些圣者的世间,又是怎么形成的?必须具足了知才能称为世间解!诸佛的第六个名号叫作无上士,是说诸佛本身证得无上境界,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越祂,并且诸佛有种种方便善巧,可以教导众生同样去亲证,所以叫作无上士。譬如声闻初果是有上士,因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地所具足的四种涅槃,诸位熟知的是阿罗汉所得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这两种涅槃,菩萨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一样要实证,但是另外两种涅槃呢?却是只有菩萨与佛才能证的。譬如说菩萨明心了,他刚刚进入见道位了,就可以现前看见自己的如来藏、有情众生的如来藏,是能出生五阴的如来藏,是能出生十二处、十八界的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心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有生的心,而是本来就在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一、佛有三身1、化身佛佛有应身化身,依有情得度之缘而现化身,或数分钟、或数小时而灭;有时示现应身,譬如卢舍那佛之示现释迦牟尼佛,与有情同现生死饮食之身,方便度入佛法,现入无余涅槃,故有八相成道以示人间,此等名为应化之身。化身佛者庄严报身及真如,为度众生而现色像,或数分钟或数小时数天而灭,唯是影像,无有形体。应身佛者为某界有情得度因缘成熟而示现受生成 | 三摩地 2018-07-21 |
|
一、三身二乘人取无余涅槃,是把色法灭尽,永远不会再有未来世的色身;菩萨成佛以后并不灭尽色身,而是世世保有色身以度有缘。诸佛都有三身,或谓三身为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或谓法身、报身、化身等。关于三身,《成唯识论》卷十载,诸佛法身即是无垢识,无形无相,究竟清净。诸佛之报身复有两种:一为自受用身,为诸佛自受用广乐之身;二为他受用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佛陀于无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是属于阿罗汉,他所证的极果最后解脱,他只剩下他这一个真正的涅槃心,可是他并不能了解,这涅槃心是什么,他只能透过佛陀的形容涅槃是什么,然后灭掉自己一切所有。可是佛陀在这无余涅槃界,随意是自在的,不会有出入的问题;不会说要入涅槃、出涅槃等等,因为佛本身就是究竟涅槃。所以我们透过这样的经典就可以知道,佛陀是多么照顾我们。有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1 |
|
也有出家人拜了文殊菩萨以后心想:欸!文殊菩萨长得这么庄严,可是为什么要穿这么华丽?所有出家人都只能穿染衣,布料都要染成灰色、坏色,为什么祂竟然可以穿天衣,每天穿戴得这么庄严?这哪能叫作出家?其实,祂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声闻法中的出家人,并不需要一世又一世地示现福德的广大,因为舍报后就要入无余涅槃了,那当然要舍离世间的一切我所贪爱;而大乘法中的等觉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八、佛之四智一、佛有三身1、化身佛佛有应身化身,依有情得度之缘而现化身,或数分钟、或数小时而灭;有时示现应身,譬如卢舍那佛之示现释迦牟尼佛,与有情同现生死饮食之身,方便度入佛法,现入无余涅槃,故有八相成道以示人间,此等名为应化之身。化身佛者庄严报身及真如,为度众生而现色像,或数分钟或数小时数天而灭,唯是影像,无有形体。应身佛者为某界有情得度因缘成熟 | 三摩地 2018-07-21 |
|
但在初转法轮的四阿含中说缘起性空时,其实就已经明讲了:是依无余涅槃的实际、本际来说蕴处界诸法的缘起性空;所以,原始佛法所说的空、无我、无常是蕴处界的空、无我、无常,却早已说有实际、本际了。二转法轮的般若经是为了引导阿罗汉们迥小向大,所以就更明确的说有无念心、无住心、无相心、无心相心、非心心,把祂叫作菩萨心。以这个涅槃心来说诸法的缘起性空、说蕴处界的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