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这个第八识菩提心无为无作、无生无灭,并不是误会禅宗的人所了解的;而禅定所实证的意识灵知心所证的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境界,却是有为、有住、有入有出、有生有灭、有执有舍的,乃是有境界法,有所得法,有所失法。所以,禅定并不是禅宗所证悟的内容,因为不离觉知和境界的缘故。如果有的人用修禅定的方法,乃至以实证禅定的内容,让自己坐到一心不乱、一念不生的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六祖坛经》)那不仅是宗门如此,经教中也有如此的记载,譬如《维摩诘经》有这样说:【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维摩诘经》卷二)另外,《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也记载了佛陀对于迦叶尊者的开示,佛陀说:【迦叶!譬如高原陆 | 三摩地 2018-07-23 |
|
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于末那识具有这种恒、审、思量的特性,所以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闷绝等五个状况之中,祂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所以当意识的你正在修定,想要使忆佛的净念能够相续成片,或者想要证禅定而在定中长时安住,祂却常常会悄悄地突然给你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你若没有察觉,就跟著那妄念转,接著就是语言文字的妄想出现了。由于这个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既然有为、有所思维,显然他不能真正获得解脱,他还少了一分无为的解脱功德力;就因为这个有为、有所思维,就把他限制在三界里面了。所以说已经很清楚,而且他不能理解,其实这样子在说有为,而有所思维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否定这个无想定,这个非非想天里面的无想定,是可以获得解脱的。可是他就没有这样的智慧可以了解,已经这么清楚地告诉他。好,那我们接下来,来跟各位介绍 | 三摩地 2018-07-23 |
|
虽然佛弟子们在适当的时机也要修神通,譬如在戒慧直往的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但是绝大部分菩萨不在神通用心,反而在智慧法门用心,也就是在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用心;因为佛菩提道所注重的是没有境界、属于无为法的智慧法门,而不是有境界、属于有为法的神通。基于如此,分三点来加以说明。首先要谈的是,神通是依附意识而有,而意识是被生的法,是生灭法,不是常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祂是随顺众生因缘的,也随顺于种种业种和无漏有为法、无漏无为法的状况而随缘任运的。所以,精进实修的意识心,悟后了知自己的虚妄而断了我见,因此把我执和我所的执着降低乃至断除了!为什么能这样?因为意识觉知心已经了知自己虚妄了!意识知道自己虚妄以后,不再对自我所产生的贪爱加以执着,或者减低了自我的执着,祂已经转依于真实法如来藏了。而如来藏实相心,祂在三界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是故受持菩萨戒,感世出世无为果。」持戒利益很大,所以千万不要轻易的就想舍戒。三、持菩萨戒的人,应以大乘胜法及大乘胜义菩萨僧为归依的对象,不应该以声闻僧为归依的对象,否则就成为违犯菩萨戒的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84佛开示说:「若诸菩萨修行布施受持净戒,回向声闻或独觉地执取净戒,是诸菩萨失菩萨戒,应知名为犯戒菩萨。」所以修学大乘法而归依声闻僧、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他听不进去,所以对佛法的信心也失掉了,所以心性就不与无为法相应,这就是于菩提退转时失掉无漏戒了。第二、于十恶业中转钝作利时,无漏戒也会失去;于佛法、善法、净法转钝作利,无漏戒会快速增长;但本来对恶法很迟钝的人,但因恶缘而使他对恶法转钝作利,很懂得造作恶法,恶根猛利就广造恶业,所以无漏戒就失掉了。于善净法转钝作利时也会失去,譬如内政部长另有任用时就先 | 三摩地 2018-07-23 |
|
是故受持菩萨戒,感世出世无为果。」持戒利益很大,所以千万不要轻易的就想舍戒。三、持菩萨戒的人,应以大乘胜法及大乘胜义菩萨僧为归依的对象,不应该以声闻僧为归依的对象,否则就成为违犯菩萨戒的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84佛开示说:「若诸菩萨修行布施受持净戒,回向声闻或独觉地执取净戒,是诸菩萨失菩萨戒,应知名为犯戒菩萨。」所以修学大乘法而归依声闻僧、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3 |
|
那么为什么说声闻法可以令学人亲证出世之法呢?看看《增壹阿含经》卷十六是怎么说的:【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增壹阿含经》卷十六)这一部分的佛法,是从整体佛法里面析分出来一个小部分,是要对治一分心量狭 | 三摩地 2018-07-23 |
|
到了初地开始修学无生法忍、学道种智,也就是修学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因此初地要修百法明门,对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心不相应行、六种无为,都要一一了解去领受。也就是说,在人间必定八识心王具足,若无八识心王具足及运作,五遍行心所有法不能在人间生活存在及运作;若无五遍行,则五别境心所有法亦无法生起及运作;若无五别境心所有法,则不能了知 | 三摩地 2018-07-23 |
|
未断我见之人一向不乐无为、寂静、涅槃之法。至于如何才能断我见,详细的知见、观行与修学方法,可参考平实导师《识蕴真义》一书中第十四章〈识蕴之观行与断三缚结取证初果〉所述,及《阿含正义》各辑,以断我见。传法者应教导们多观行十八界法,以转变凡夫异生心性,由所闻熏的蕴处界法,了知依如来藏故蕴处界是无常、苦、空、无我,依如来藏故蕴处界依缘生起、其性本空的正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祂能配合自己所生的七转识、心所有法等,出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为吾人所受用;祂也能在出生七转识等万法的运作过程中,显示祂自己的六种无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而由吾人所亲证;由此等无为法的亲证缘故,得以进修二乘解脱道及大乘佛菩提道,所以如来藏才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也因为祂无法被灭除,所以才能说是金刚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若有佛子,安住正念,如是观察,长时修习,无相无为,妄想猛风,寂然不动,圣智现观,证理圆成。(《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4)也就是说,无相观是依真实心如来藏的诸法实相来施设的,因为真心无形无色,又能出生万法,也能在与万法和合的运作当中,显示出真如实相无为之性;所以说,修学无相观是非常殊胜的!一般打坐或是数息的修行方式,都是在尽量远离外尘境界的静中修行方式 | 三摩地 2018-07-23 |
|
祂虽储存了许多的染、净法种以供七转识提取、使用,但祂本身却从来不贪、不取、不会六尘境,由于祂的清净法性及永离善染两边的法性,才能如明镜一般的容纳一切有漏、无漏之有为法相,也才能显发出其清净、无为的真如法相。当您证取祂后,并转依其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之功德性,就能逐渐深入体会世尊于《楞严经》中所说:「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之真义。(原标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运作,已是甚深极甚深,炫惑于有漏有为法上之无明众生,当然对于诸法本具之无漏无为性、清净性与真如性,更是无法想象的。如世尊于《胜鬘经》所云:「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正是此理。但这个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虽然如是难知难解,连大阿罗汉都无法证解,而这种般若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由于末那识具有这种「恒、审、思量」的特性,所以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闷绝等五个状况之中,祂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所以当意识的你正在修定,想要使忆佛的净念能够相续成片,或者想要证禅定而在定中长时安住,祂却常常会悄悄地突然给你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你若没有察觉,就跟着那妄念转,接着就是语言文字的妄想出现了。由于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随着禅定功夫的逐层增上,烦恼越来越少,解脱乐及禅悦很可能会使这位菩萨的心性逐渐向声闻心态转化,他可能会越来越厌恶烦恼,越来越喜欢清静无为,不被打扰的生活,乃至渐渐背离四弘誓愿,不再乐意摄受众生,最后,真有可能上心作下,称砣入水一般趣向无余涅槃。就算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想要回小向大,那个过程对他而言,也不见得是轻而易举,必然成功的。一个旁证就是以极乐世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