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须菩提问佛:「世尊!三种断,是有为、是无为?」佛答:「皆是无为。」复问:「世尊!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佛答:「是法无相、无量,云何可得差别?」复问:「世尊!若无差别,云何说是断中有余、是断中无余?」「须菩提!是习不名真烦恼。」有人虽断一切烦恼,身、口中亦有烦恼相出;凡人见闻是相已,则起不清净心。譬如蜜婆私诧阿罗汉,五百世在猕猴中,今虽得阿罗汉,犹腾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菩提即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分成三乘,《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即: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的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的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位或圣位菩萨乃至成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之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知见,无法了知三乘菩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成佛以后,法身、报身、化身具足,有为法、无为法圆满,圆证四种涅槃,唯住于大般涅槃之境利乐众生无有终期。诸佛菩萨能成就净土,诸佛更具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等等,这些都是二乘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二乘解脱道与大乘佛菩提道有种种不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二乘解脱道所修所证都不圆满;是以定性的阿罗汉、辟支佛都不名菩萨,更不能称为 三摩地

2018-07-21

如是佛地真如,由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证量故,永不住于生死中;亦由断尽无始无明随眠故,现观一切法唯是自心真如所生显,现观一切无为法亦是自心真如所显,涅槃即是无垢识之真如性故,由如是亲证故,断尽涅槃贪,能令诸佛永不住无余涅槃境界中;如是不住变易生死亦不住无余涅槃,名为无住处涅槃。再举述《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之开示,以说 三摩地

2018-07-21

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佛说菩萨睒子经》)经中甚至于有不少佛陀以自己过去修行的行谊,来为们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譬如说在《杂宝藏经》当中,就记载了佛陀为们讲述一则故事。佛陀说,从前有一个国家住着一个贫穷人,他只生了一个儿子。可这儿子却生了好多子女,因为家庭贫穷,又遇上饥荒食物缺乏,竟然把父母活活给埋了,拿节省下来的食物 三摩地

2018-07-20

欲令一切众生俱得解脱安处无为。即为开示二种福田。一者有作福田。二者无作福田。所谓父母及与师长。诸佛法僧及诸菩萨。一切众生修供得福。进可成道。--------------------------------------------------------大方便佛报恩经论义品第五(节录)尔时如来即入有相三昧。以三昧力令其琴声远闻三千大千世界。其音具足演说苦空无常不净无我。放逸众生闻此妙音具足演说如来知恩报恩 admin

2018-07-20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一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 三摩地

2018-07-20

那么这里所谓的快乐无极是因为什么内容呢?我们看一下继续说: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佛说无量寿经》卷2)也就是说,生到极乐国以后,所遇见的菩萨都是修道的,都是向着菩萨道上、向着佛道上去前进的;所听到的法,就是让自己要去除三界生死的烦恼,虽然在极乐世界免除 三摩地

2018-07-20

念善相应就是:我们的心去安住在善法之中,或者是我们安住在忆佛的念当中,或者我们的心安住在清净无为的、这样的清净心当中。佛陀说要把心安住在善的这一念,祂举的例子说:好像木工师,他们要切割木头的时候,会拿一条墨线,用那条墨线为准则来切割木头,那样的木头就可以切得很正。同样的道理,用这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的心,常常都住在善念当中,那么如果有恶念起来的时候 三摩地

2018-07-20

那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能够转依所亲证的自性弥陀----清净无为的体性,转依了清净无为的自性弥陀,那么认知到说自己的五阴身,自己一切的我所无非都是虚妄,那么当然就能够消除贪瞋痴的心,当然就不会去造作身口意的这些恶业。那么以上说的就是,依着修学念佛法门而能够成就的这个戒学。另外还有定学,前面有讲过说念佛念到有念佛三昧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事一心了,这个事一心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发之恶。是故于娑婆世界精进修积福慧资粮,开悟以后再求上品上生,无疑结合了禅净二者的优点,可以尽早成佛,以利益众生。是以禅和净土犹如两个车轮,不可偏废,故永明延寿禅师于四料简中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是故学人当融通禅净,禅净双修。或谓不求 三摩地

2018-07-20

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斯 三摩地

2018-07-20

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佛语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 三摩地

2018-07-20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镜》序无为子杨杰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则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 三摩地

2018-07-20

及以无为处。仰愿大威神。力无畏不共。三宝无边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其后历住温陵漳州石城晟溪长水新安。广宏台教。而归老于灵峰。时诸方禅者。多以净土为权教。遇念佛人必令参究谁字。旭独谓持名一法。即是圆顿心宗。有卓左车者。尝设问言。如何是念佛门中向上一路。如何得离四句绝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如何是淆讹处脑后一锤。冀和尚将向来自性弥 三摩地

2018-07-20

无为人。自号无为子。元丰中。官太常。初好禅宗。从天衣禅师游。参庞公机语。及奉祠太山。睹日出如盘涌。忽大悟。熙宁末。以母忧归。闲居阅藏经。遂归心净土。绘丈六阿弥陀佛。随身观念。平生著述。多指归净土。其天台净土十疑论序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 三摩地

2018-07-20

”如今处境也只能这样办了;欲求无为法,面子尊严不破除,哪有机会见道?还好,我生性洒脱,不好面子,说跪就跪,于是走到禅堂后方、萧老师所坐大殿门内,在老师面前叉手胡跪说:“老师!我实在参不出来,请老师慈悲明白告诉我。”老师不加思索便回答:“不行!和你明说了,将来你一定不会信受,一定会退失。”我再三保证:将来一定不会退失。萧老师 三摩地

2018-07-20

法身无形无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言而无说,念而无念,作而无作,为而无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事,本来是涅槃,本来是菩提,具足一切功德。如是自家宝藏万古长存,无始至今虽不曾失,即今证悟却是未曾得。旷劫暗室一灯即明,智能像活水源头般的涌现,无门之门终于不开自开了,了知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虚幻,变异不实;如《金刚经 三摩地

2018-07-20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云:“有为法住无为性中”,有为法中即有无为法,无为法不能单独在三界中现行,须依附于有为法中显现出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动静二相皆是虚妄的,不能落在动静二相上,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藏。《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色身,空是如来藏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