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见众生受诸恶报,饥渴难耐,衣不蔽体,亦无归处,无所依止,无所归趣,亦无住处,远离福业,因为这样便生殷切郑重的怜悯之心,而发心:「我今天应该为了受苦众生,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我当以现有财物悉施与受此种种众苦之众生,制作衣服饮食令其饱满充足,乃至作为众生急难之倚靠归依,给予房舍作为遮覆的依止」,虽然能够作这样的布施,而心中不生一念:「我布施财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见众生受诸恶报,饥渴难耐,衣不蔽体,亦无归处,无所依止,无所归趣,亦无住处,远离福业,因为这样便生殷切郑重的怜悯之心,而发心:「我今天应该为了受苦众生,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我当以现有财物悉施与受此种种众苦之众生,制作衣服饮食令其饱满充足,乃至作为众生急难之倚靠归依,给予房舍作为遮覆的依止」,虽然能够作这样的布施,而心中不生一念:「我布施财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呢?菩萨的全名就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这里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萨埵就是有情,所以菩萨就是说具有佛菩提性的有情,我们就说他是菩萨;也可以这样子说了,发大菩提心想要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就称他作菩萨。所以当一个人在三皈依的时候,他发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想要修学解脱道的根本,第一个就是一定要先持五戒,一定要对众生持这五种无畏施的;乃至于说,如果没有这五种无畏施,也就是说不持这五戒的话,你想要证得佛菩提道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实这五戒为什么说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因为它有功德,所以才会有无量无边的福德。这是前面一段。那第二段,佛又继续这么讲说: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慧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尽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如来藏当中的种子不再有变易,已经究竟清净,微妙寂静,这时就称为无垢识、清净法身。佛陀具足三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等无量无边的真常功德,能够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这是赞说善知识是具足全梵行功德的人。如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偈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能发心已,复欲勤求菩萨行,倍更为难,善男子!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菩提所证只有解脱道,只能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但是不知不证法界实相,不能成佛;也就是说,二乘菩提是有上菩提,譬如证得初果是有上,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二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还是有上,因为七住位菩萨所证的实相般若,阿罗汉就不知不证了;但是七住位菩萨也是有上,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乃至等觉、妙觉仍然是有上,必须到达佛地才是无上正等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来既然是无上正等正觉,证得最终究竟之觉悟,为何还不直接说出这些法的内涵呢?10.所以不管怎么说,抱持抵触这些想法者,就是恶邪见,这样的人还可以自称为比丘吗?我们可以说,圣教中的大乘法不是一般众生可以理解,也不是一般声闻可以了解,所以如来不欲为之说明,可能会有一些人产生疑窦:如果是像你说的这样,为何当时的大阿罗汉们没有去请示佛陀,将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想要作到这一点也很困难!因为到了末法的时代,许多的外道法,都掺进佛门里面来;特别显著的就是西藏密宗,把一切外道所说的法全部都搜集起来,都容纳进密宗里面来,然后冠上佛法的名相与果位,再把这一些外道法高推,来放到三乘法的顶头之上,说这是释迦佛所未曾说过的法,是比释迦佛的法更高的无上密法;说密宗的男女双身合抱享受欲界淫乐的“佛”才是最究竟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来既然是无上正等正觉,证得最终究竟之觉悟,为何还不直接说出这些法的内涵呢?10.所以不管怎么说,抱持抵触这些想法者,就是恶邪见,这样的人还可以自称为比丘吗?我们可以说,圣教中的大乘法不是一般众生可以理解,也不是一般声闻可以了解,所以如来不欲为之说明,可能会有一些人产生疑窦:如果是像你说的这样,为何当时的大阿罗汉们没有去请示佛陀,将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供佛的功德我们要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我们是菩萨!发愿将来要成佛的。不是像众生贪图未来世的果报。我们是要用供佛的功德让我们未来世行菩萨道的资粮足够。如果教导众生供佛这样的功德更大,如果自己也供佛然后也教导众生供佛,这样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而弥勒菩萨又说真正对如来的供养,就是行菩萨道,依教奉行修学一切波罗蜜...等。所以我们行菩萨道努力修行也是真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想要修学解脱道的根本,第一个就是一定要先持五戒,一定要对众生持这五种无畏施的;乃至于说,如果没有这五种无畏施,也就是说不持这五戒的话,你想要证得佛菩提道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实这五戒为什么说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因为它有功德,所以才会有无量无边的福德。这是前面一段。那第二段,佛又继续这么讲说: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不但能够让众生不再生死轮转、不再堕入三恶道中受苦,甚至能够让众生在未来得到解脱,甚至修学菩萨道,生生世世都法财、世间财无量无数,还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利益其他广大无量的有情众生。所以像这样来教化众生,是能够让众生在未来无量世都得到广大利益的,所以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大施主啊!而在今生捐助的大量善款,却只能够让众生在这一世短暂的生命中得到利益,相比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不但能够让众生不再生死轮转、不再堕入三恶道中受苦,甚至能够让众生在未来得到解脱,甚至修学菩萨道,生生世世都法财、世间财无量无数,还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利益其他广大无量的有情众生。所以像这样来教化众生,是能够让众生在未来无量世都得到广大利益的,所以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大施主啊!而在今生捐助的大量善款,却只能够让众生在这一世短暂的生命中得到利益,相比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多数的凡夫只希望受乐而避苦,所以绝对不会想要把该受的苦提前来受;但是深信因果的菩萨想法就会不一样,会认为造因受果是无法逃避的,造作了恶业就该要受报,能够提前受,早点了结这段恶因缘,所以会坦然欢喜的面对,何况提前受该受的恶报可以转轻,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关于定业可转的道理,佛陀在《大般涅槃经》的〈师子吼菩萨品〉当中,有作过更详细的说明;在这段经文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佛陀示现六年的苦行,当祂作为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祂所作的这苦行中并没有办法导引祂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要佛道的不是靠自己身体上的受苦,这样受苦是不究竟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说,众生所忧虑的是不是会受到佛法中的约束,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乃至于我们可以看到说,净土世界的五欲到底有多好,世间上所说就是在五尘的受用,五尘里面包括色尘,你所面对的世界是多么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有一件事特别要叮咛,凡是所作的种种善行,最后都要将此功德,全部回向于求无上正等正觉,而不是求来世的有为福德。因为在无有边际的生死轮回当中,有为的福德最后还是会享用完毕,而没有剩下。到那时候,不仅没有福德来庄严,而且还要受种种贫穷下贱的果报,导致自己一直在三界中轮回生死无法得到解脱,倒不如将自己所作的种种善行,全部回向于无上正等正觉,不仅自己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大乘菩萨的修行之路则是要相当的长久,因为所有菩萨一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才能究竟圆满佛道;而成佛的唯一标准,是要净除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烦恼障的现行以及习气种子,并且还要断除所知障的随眠种子;此外,还要以六度、四摄法来摄受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因为摄受有情共同修学菩萨道以成熟有情,就是在摄受自己的佛土、在庄严自己的佛国净土。一般说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末法时代真善知识难寻难觅,凡夫众生不具择法眼故,全赖往世所植福德因缘始得遇见亲近真善知识,亦能亲近无上正等正觉微妙。为求开悟明心之学人当努力修集三福德:一者布施,二者修定,三者修除性障。若能具足如是三种福德,不问修道时劫远近,皆成久学菩萨,能超越众人。菩萨道的成就,是以福德为基础,始于十信位之广修外门六度万行,或三贤位之内门六度万行,或初地乃至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想要修学解脱道的根本,第一个就是一定要先持五戒,一定要对众生持这五种无畏施的;乃至于说,如果没有这五种无畏施,也就是说不持这五戒的话,你想要证得佛菩提道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实这五戒为什么说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因为它有功德,所以才会有无量无边的福德。这是前面一段。那第二段,佛又继续这么讲说: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