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福德累积的重要:苦命阿罗汉娄沙迦的故事「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的确人生是苦的,所以我们要不停地修行累积福德、智慧,要往解脱和成佛之道迈进。而如果当我们觉得很辛苦或很不顺的时候,也不必气馁!因为世间上还有比我们更辛苦更可怜的人,比我们福报更差的众生,例如非洲或偏远穷困的地带,也有许多难民非常地可怜!还有许多众生在三恶道受苦, | 三摩地 2018-07-23 |
|
如果还是一直拿着袈裟来衡量人,不懂得袈裟是如来要庇佑出家人的信物,不懂得袈裟是为了建立众生与如来之间的讯息的联机,还以为自己是可以凭借着身穿的袈裟来骄人,以为没有穿着袈裟的人,就是不会说法,就不可以说法,那这样的话,释迦牟尼佛就应该将善财五十三参的故事省略,不应该将这故事放在华严中来宣讲,因为法界中成就者几乎都是不穿上袈裟,这些菩萨们都不需要依靠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从两段故事里面,各位想到了什么?佛说过八万四千种法门,意思是指无量法门。我们是要把这八万四千种法门都学尽了,才会有成就吗?不是!佛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适应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根性,所以会有不同的法门。重点是能不能够利用、能不能够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法门,然后欢喜奉行。就如同周利盘特,我们会发现周利盘特他不是一个聪明的人,甚至在过去生当中,他就一直不是聪明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关于这个人德行的记载,关于赤松德赞以及佛教前弘期在发生的故事,都披上了一层传奇色彩,其中某些细节,是在大约十四世纪时,由后人补充进去的,行文中运用了许多褒奖、歌诵性质的词语,带有很重的粉饰的痕迹……只有在佛教再次兴起之后,在人们的过分宣扬下,这位法师的形象才变得异常高大,几乎成了第二个佛陀……这也告诉我们,这位坦特罗佛教祖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楔子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3、六度中的精进度4、善心所中的精进5、经论语录中的精进事例6、精进辩与德乐止的故事7、难陀比丘速证圣果8、禅关策进中的祖师故事节录9、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10、铁山瑷禅师普说11、古拙禅师示众12、精进的义理辨析13、正精进与邪精进14、身精进与心精进15、精进的四句差别16、总结精进17、附录a、大乘百法明门论b、禅关策进节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39集菩萨布施无畏惧》高正国老师(原标题:如何能在菩萨道上精进修行,勇猛不退?) | 三摩地 2018-07-23 |
|
精进的事例中,声闻法的难陀比丘的精进思惟修学,一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而菩萨法中大精进菩萨的事例则不相同,大精进菩萨的故事中,他证得了如来的法身,而如来的法身则是如来藏。声闻法和大乘菩萨法有一个非常大的分际就是:是否有亲证如来藏,大乘法的菩萨有亲证如来藏,而声闻罗汉虽然听佛说有如来藏而信受,但不曾亲证,阿罗汉法所观察所修证的对象是五阴十八界等世俗谛 | 三摩地 2018-07-23 |
|
世界上有人很盲目啊,他说,不会啊,有的鬼神他知道说他以前以前怎么样怎么样;而我们在这里就直接将这个说清楚,即使这只鬼知道,这还是以现在新的意识,来探索了知这个旧的意识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还是不同的意识啊!就算是能知道以前怎么样怎么样的一切,那还是叫作是「故事」,那叫「过去」,那叫「传说」,那叫「假像」,那叫「生死」,那些故往的事情根本无济于事!那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有关忍辱的故事,这是《六度集经》卷5的记载。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猕猴,不但孔武有力胜过所有的猕猴,聪明智慧也超过人类,而且心怀慈悲,常常想去普遍地救助众生。这只猕猴住在深山里,有一天它爬到树上采取野果,远远地看见有人坠落山谷底,好几天都在那里悲痛哀号乞求:救命啊!猕猴听到那个人的哀号声,难过地流下眼泪,心里想:我立下誓愿要成就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像故事中的猕猴,对于忘恩负义的人,仍然心怀慈忍,希望他未来能值遇诸佛而得度。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因为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是生忍。《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就像故事中的猕猴,对于忘恩负义的人,仍然心怀慈忍,希望他未来能值遇诸佛而得度。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历缘对境来修除自己的性障;因为修行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是生忍。《优婆塞戒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六度集经》卷第五之〈四二〉有个小故事: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菩萨,因为看到当时国家的社会秩序败坏,人心污秽浊劣。难以教导度化。因此,菩萨便隐姓埋名,栖身藏影在荒郊野外的坟场中,修习种种的安忍行。坟场那儿有出生不久的小牛;在坟场里难以取得饮食,当菩萨饥饿或口渴的时候,就常常取小牛的屎尿作为饮食,而得以继续修行。即使衣不蔽体、露宿荒野,菩萨一点 | 三摩地 2018-07-23 |
|
」按语: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二、故事的发生地,《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但考量憍萨罗国為雅利安人為主的城邦,婆罗门势力较大,对佛陀尊重度也许较差,发生婆罗门骂佛陀可能性较高,所以採用《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与《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所记载的舍卫城祇树给孤独 | 三摩地 2018-07-23 |
|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能够好好地持戒,自然就有无上的功德。祝福各位,学法无碍,,能够好好地精进。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24集持戒-穷人守戒修善免难得福>侯正惠老师(原标题: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也代表他们不会记恨!以前也写过了一篇,有些菩萨或阿罗汉的习性会比较凶,他们凶别人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那我们就不要在意,他们虽然有凶的习气,但他们心里面不一定有凶的意思,这就像《大智度论》中也有提到「毕陵尊者有慢习」的故事。而证悟的菩萨通常都不会记恨,当然因为假设只有初果那也会起瞋心,或者很凶!但平实导师常说「瞋恨怨恼」四个阶段,瞋就是发火,恨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我们不妨举经典中的故事来说明:在《百喻经》中有一则譬喻的故事:说在一个村子里,有一天有一群人一起在屋内聊天,谈著谈著就说到村子里另外一位当时不在场的人,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处事不偏袒、无私心,算是一个公正的人,只是有两个不好的缺点。这时候有人说:第一、他很喜欢生气,很容易起瞋;第二、他作事总是匆匆忙忙,缺乏思虑。谁知当他说到这人缺点的时候,这人刚好从门 | 三摩地 2018-07-23 |
|
】《善見律毘婆沙》卷6伊羅鉢龍王的故事:【伊羅鉢龍王,百眷屬號泣,憶念迦葉佛,厭惡此受生,我昔懷疑惑,壞小芛蘭葉,是故生難處,不能知佛法,深厭此蛇身,願速捨龍趣,能知清涼法,道場所得者,餘多千龍王,海龍摩那斯,持上妙龍衣,來奉人中尊。】《月燈三昧經》卷2【世尊!我憶過去迦葉佛所淨修梵行,於後時捉紫華莖往到佛所問言:「世尊!若比丘殺此草得何等罪?」佛答 | 三摩地 2018-07-23 |
|
】《佛藏經》卷3〈8淨見品〉外道須深盜法懺悔證果的故事【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 | 三摩地 2018-07-23 |
|
在三归依时发四宏誓愿应当要以至诚心而发,不要只是在嘴上虚应故事,随着人家念。当他发了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个大誓愿以后,那么他就可以称作菩萨了。(二)菩萨的种类(另述)(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二、菩萨戒简介简单的说完菩萨,再来说菩萨戒,菩萨戒它有一个很殊胜的功能,就是只要你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不违犯戒律,他就可以一直保有菩萨的资格。譬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建议电子报的「佛典故事选辑」增加经典中有关世尊、菩萨、祖师摧邪显正的例子,以增加部分佛子的信心,因为一般人没有时间去翻阅藏经查找。多谢!答:1.佛在《优婆塞戒经》卷六有说:「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其余四戒。是故过去诸佛如来制不听饮。」因酒乃是能引众生造作恶业之物,故我世尊之所遮制,若犯酒戒乃是遮重之罪。自己不 | 三摩地 2018-07-23 |